——《飞过秋季》教学案例
翁圣莹
一、教学背景
启英幼儿园从1998年开始尝试融合教育,经过20年的实践研究, 200多名听障幼儿入普小随班就读,入普率高达97%,形成了凸显“教育公平”“扎实有效”的梯度进阶式融合教育课程。在初融期和共融期,听障幼儿每周都会到健听伙伴中上融合课。普通幼儿逐渐和听障幼儿成为了朋友,他们愿意接纳、喜欢帮助听障幼儿。
(一)学情分析
1.普通幼儿
大四班的孩子们喜欢音乐活动,她们的音色较统一,节奏感较强,但是在韵律活动中,多数幼儿的动作幅度较小,舒展的动作和美的造型还需要多感受多实践。对于2名听障幼儿的加入,常常表现出热情友好的交往品质。
2.听障幼儿
2名听障幼儿在听、唱、表现上积累了初步的经验。诺诺是耳蜗植入者,在日常融合活动中,诺诺对音乐的敏感度极高,音准和节奏的把握与同龄幼儿无异,还学会了弹琴,进步迅速,但她在与同伴的交往、小组合作等方面较为被动。名名在FM设备辅助下,对老师的指令能较快地做出反应,她喜欢参加音乐活动,动作发展较协调,但对节奏把握仍需帮助。
(二)教材分析
这个教材选自主题下的歌曲《小鸟,小鸟》,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孩子们很喜欢唱,但它是三拍子的节奏,对于大班幼儿和听障幼儿都很有挑战,因此本活动共设计了3个教时,第一教时歌唱活动,第二教时打击乐活动,本次活动为第三教时韵律活动。
整个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秋的舞步,秋得乐声,秋的意境,其中秋的意境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也是活动的亮点,它分为秋的美景和秋的心情两部分,在秋的美景中让孩子来表现小鸟飞翔的美丽动作;在秋的心情中,让孩子们尝试小组合作玩自拍,创编不同的表情动作和队形变化。听障幼儿自然融入在普通幼儿中,通过商量、模仿、学习、探索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验合作的乐趣。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活动目标
1.普通幼儿活动目标
(1)在歌曲《小鸟,小鸟》的音乐情境中,大胆表现小鸟飞翔的美丽动作。
(2)感受小鸟找到美景后的欢乐情绪,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2.听障幼儿活动目标
(1)诺诺
①在歌曲《小鸟,小鸟》的音乐情境中,尝试用肢体动作有节奏地表现小鸟飞翔的美丽动作。
② 在老师、同伴的引领下,能和同伴尝试合作表现。
(2)名名: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重点:在音乐情境中表现小鸟飞翔的不同动作。
(三) 教学难点
难点:尝试在小组合作中创编不同的表情动作和队形变化。
(四)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1. 音乐编辑与特效:首先将原版音乐放慢速度,然后给音乐增强了强拍的伴奏效果,目的是让幼儿更好感受三拍子的节奏。最后在音乐中添加了“咔擦”的特效音,通过特效提示音来增强听的感官效应,听到咔嚓声表现小鸟飞翔的美丽动作。
2. PPT制作与动画:根据听障幼儿视觉敏感的特点给予“视听结合”的帮助。看到动画效果知道开始唱歌或动作表现。看到多媒体的图片呈现,理解小组合作的任务和方法,从而通过合作商量创编不同的表情动作和队形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 秋的舞步——感受歌曲意境
师播放音乐,在三拍子的节奏中寻找秋天。
师:小鸟们,秋天有许多的美景,我们一起听着音乐来找找吧。
学生听着《小鸟,小鸟》的音乐,踩着舞步感受三拍子的重音节奏,自由想象秋天的美景。
辅教引导诺诺跟着三拍子的节奏,找准强拍,踩准舞步。
【设计意图】听强拍,感受歌曲优美的意境。
(二) 秋的乐声——回忆歌词内容
1.回忆歌词并提问:小鸟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幼:秋天的枫叶红了。
幼:秋天的菊花开放了。
幼:秋天的果树丰收了。
幼:秋天的树叶掉下来,像蝴蝶在飞舞。
(请一名听障幼儿参与回答问题)
辅教观察诺诺、名名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她们大胆参与表现。
【设计意图】幼儿大胆讲述想象到的秋天景色;鼓励听障幼儿大胆表达。
2.组建小乐团
师:把你们看到的美景用歌声唱出来吧,请几只小鸟来当小乐手和小指挥。
幼儿唱《小鸟,小鸟》之歌。
辅教适时观察及时帮助一起巩固歌曲的弱起、强拍节奏。如:可以利用触觉等方法(轻拍幼儿肩膀)给予强拍的提示。鼓励诺诺参与钢琴伴奏的尝试。
【设计意图】回忆歌词,巩固三拍子的节奏。幼儿自主选择表现形式:歌手、乐手和小指挥,进行合作表现。
小结:小鸟展翅飞翔的动作和秋天的美景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鸟妈妈赶紧用相机拍了下来。
(三) 秋的意境——创意表达表现
1.秋的美景(大胆表现小鸟飞翔的动作)
(1)倾听音乐
师: 边听边看画面,歌曲唱到哪里时,拍了照片?
幼:一共拍了4张照片。
幼:在湖边、山岗、草地、田野拍下了照片。
幼:在强拍的时候鸟妈妈拍照。
辅教适时观察,提醒名名积极参与创编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结合,帮助听障幼儿感受画面找准强拍。
(2)创编动作
师:小鸟在飞翔时很美丽,它用不同的飞翔动作飞过田野、草地,飞过湖边、山岗,谁愿意来试试?
幼儿自主创编小鸟飞翔的动作造型。
辅教引导诺诺观察同伴的动作,学习、模仿。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自主创编小鸟飞翔动作。
(3)自由表现
师:你喜欢哪个美景,就在哪里,拍4张不一样的展翅飞翔的照片。
幼儿自由选择场景,跟着音乐一起表现动作。
【设计意图】鼓励幼儿自由创编表现动作,尝试在音乐中表现小鸟飞翔的动作,进一步感受动作与提示音的关系
小结:小鸟一边唱着动听的歌,一边拍下了这么多的美景,它觉得这次旅行收获真大呀。
2.秋的心情(分组探索、合作游戏)
(1)感受心情
提问:小鸟看着拍下的美景照片,它的心情是怎样的?
幼:高兴、快乐、激动、乐滋滋
(请一名听障幼儿参与回答问题)
辅教适时观察,提醒名名和诺诺完整表达句子。
【设计意图】体会小鸟快乐的心情,大胆表达相关的心情的词汇。
(2)交流讨论
师:小鸟不仅心情愉快,而且它们还组建了快乐4人组,4只小鸟在一起玩自拍游戏。请仔细听音乐,小鸟是在什么时候玩自拍的?
幼:唱到啦啦啦咔嚓声的时候自拍。
师:它们排成了怎样的队形?还有什么变化?
幼:有队形变化。
幼:表情也是不一样的。
幼:换过四次表情。
师:玩自拍可以换换队形,变变不同的表情,真是太好玩了。
辅教观察名名和诺诺是否参与讨论交流,鼓励她们听同伴的意见,有好的想法也可以告诉同伴。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观察小鸟自拍时的队形、表情变化,思考4人组合的队形变化和表情动作的变化。
(3)分组探索
规则:变化一次队形,听到咔嚓声变化动作或表情。
幼儿四人组合作商量队形和创造自拍表情包的内容。
师幼互动玩自拍,生生互动自由结对变化,合作尝试玩自拍。
辅教通过拍照手势,提醒听障幼儿“咔嚓”声,保证听障幼儿完全能听准强拍,及时的给幼儿鼓励,如鼓励的眼神、动作等。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思考队形的变化,并在音乐节奏中进行合作表现。鼓励普通幼儿带领听障幼儿积极参与同伴合作,充分利用同伴的引领优势。
(4)合作游戏:飞过秋季
师:四只小鸟商量你们想飞去哪里拍照就在那里做游戏,听到咔嚓声摆出美美的造型和表情。
全体幼儿自由飞舞在不同的场景中,表现秋景和玩自拍游戏。
【设计意图】鼓励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大胆表现。
(5)活动延伸:秋天的美景真是绚丽多彩,我们再去邀请其它好朋友一起找美景、做游戏吧。
四、教学反思
(一)活动亮点
1.视听结合 全员参与
根据听障幼儿视觉敏感的特点给予“视听结合”的帮助,用音乐声效的提示音编辑,来增强听的感官效应,同时也提出游戏的任务,即在“咔嚓”的声效时表现小鸟飞翔时的优美动作。这个设计对于全体幼儿来说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使所有的幼儿都能参与其中,完成任务。
2.同伴学习 自然融合
在4人小组玩自拍时,小组讨论队形变化,她们互相商量、互相学习,有效合作、自然融合,既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力量,同时也帮助听障儿童获得模仿学习、商量合作的机会。诺诺和名名也积极参与,专注力较好,诺诺在小组的合作中不仅有模仿还有自己的创意;名名在活动中多次发言,想象力丰富,她的那句“心情好像照片留下回忆”的语言,让在场老师们惊讶一位听障幼儿能表达得如此形象生动。
3. 教师支持 主辅默契
活动中主辅教的配合支持对聋健幼儿发展十分关键。主教面向全体幼儿,辅教关注2名听障幼儿的个体差异并给予及时地引导和支持。如在秋的舞步环节中,辅教利用肢体和脚步的振动帮助听障幼儿理解强拍,感受强拍;在秋的乐声环节中,辅教利用视觉辅助帮助听障幼儿找强拍;而秋的意境环节,需要小朋友们合作,辅教老师又成为孩子的玩伴,在眼神、动作等非语言地鼓励下,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最终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辅教的站位准确、逐渐放手的教学策略为听障幼儿创设了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二)思考
1.启发:音乐类的融合活动,对于听障幼儿来说挑战很大,本次活动让我看到听障幼儿可以通过同伴学习、辅教支持的手段让听障幼儿获得模仿学习、商量合作的机会,达到聋健幼儿双赢的效果。
2.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幼儿间互动的频率,以及普通幼儿与听障幼儿表达相互学习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作者单位:闵行区启英幼儿园)
【专家点评】
张燕(静安区特教教研员):
目前上海学前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逐步从隔离式走向半融合、全融合,依据儿童的需求提供最少限制的环境,促进儿童的潜能发展,所以融合活动也是大家关注的话题,比如:什么程度的孩子可以参加融合活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开展融合活动;普特教师之间如何协同教学等等,今天闵行启英幼儿园的展示活动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短短的三十分钟,凸显了融合活动的三要素:积极参与、有效互动、共同发展。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全体儿童发展的需求,音乐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大家可以通过节奏、表演等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为参与搭设了桥梁,在动人的音乐声中,每一位幼儿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为儿童搭设展示的舞台,有钢琴伴奏、有舞蹈表演、有歌曲演唱,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自信,获得后续发展的动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互动的有效性,巧妙地设计了一些支持性策略,比如伙伴学习,大班年龄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往沟通的经验,有了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创编动作的要领后,大胆提出了小组合作创编动作的要求,两位聋生也非常自然地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在小伙伴的提示中掌握节奏,先模仿再创造,你做我学,你唱我跳,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又比如教师支持,本节课采取主辅教师协作教学的模式,主教面向全体学生,辅教教师关注个别化教育,为聋生的有效学习提供帮助。教师站位巧设计,既不影响聋生与主教教师、同学的交往,又能让聋生清晰地感受到节奏的提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聋健小组是一个挑战,辅教教师又转换角色成为幼儿的玩伴,先用眼神、肢体动作来鼓励聋生模仿,随后放手鼓励幼儿勇敢尝试,有效突破重难点。 最后,虽然只有短短的30分钟,但这只是我们开展融合活动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我们听到了熟练的琴声,自信满满的表演,虽然他们是聋孩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善良、大气、热情的孩子们,虽然他们只有大班的年龄;在这里我们更看到了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在融合教育理念下的普特协同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想这就是融合带给我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