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特殊学生的核心素养结构与普通学生相同,因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差异性,发展核心素养的阐述具有其个性化的特点,经相关梳理、调查与研究表明:在对六种核心素养排序中,“健康生活”是特殊学生最重要的核心素养。
培智学校的运动康复课程是为满足部分因脑瘫等原因所致运动功能发育障碍特殊学生的康复需求而开设的,旨在通过教育与康复结合的手段补偿缺陷,开发潜能,提高学生的基本运动功能,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落实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如何在运动康复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每位康复教师需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一、运动康复课程的培养目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健康生活”主要表现为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以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为例,参照其具体表述,结合运动康复课程的特点,尝试梳理、归纳了以下运动康复课程中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目标(见表1)。
表1 培智学校运动康复课程中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核心素养主要表现 |
运动康复课程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
|
健
康
生
活
|
珍爱生命 |
具有运动康复安全意识和最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 |
1.掌握适合自己的基本运动康复方法。 |
||
1.通过康复训练,最大限度改善基本运动能力,最大限度参与学习和社会生活。 |
||
2.学会恰当运用辅具,提高生活自理和生活适应的能力。 |
||
3.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
||
健全人格 |
1.通过运动康复训练,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
|
2.通过运动康复训练,培养勇敢尝试,直面困难的心理品质。 |
||
3.通过运动康复训练,培养自信自爱的心理品质。 |
||
4.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
||
5.能适时、恰当寻求他人的帮助。 |
||
6.能与他人有礼友善,互动合作。 |
||
自我管理 |
1.能正确、客观认识和评估自己在运动方面的能力。 |
|
2.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康复活动。 |
||
3.配合、主动地参与康复训练,养成自觉康复的习惯。 |
||
4.能在康复训练中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
||
5.具有达成康复目标的持续行动力。 |
二、运动康复课程的实施途径
(一) 将康复训练融入学生一日生活
只有当康复训练满足一定的量,才能起到比较理想的康复效果。同时,只有在生态化的真实生活中进行康复训练,才能有助于智障学生有效迁移,将康复成果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因此,运动康复训练不仅局限于康复课堂中,而是有机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将相关核心素养的培养“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其中,同时也要指导其他相关人员关注孩子的核心素养培养。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坐位至站位转移的动作技能时,在学校的康复课堂中,康复教师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运动的方法,学会具体的动作技巧。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其他与学生接触的教师、保育员、家长等,当学生在其他课堂或各类活动中涉及坐位至站立位转移时,也适时地进行同样的练习,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促进学生技能的迁移,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勇敢尝试、反复练习中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 家校共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良好的家校同步共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运动康复中同样如此。同样以指导学生坐位至站立位转移动作训练为例,康复教师还要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起居时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让孩子将康复技能和成果转化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在生态化的环境中逐步养成自觉康复、自主康复的习惯,使康复训练中核心素养的养成受益终身。
三、运动康复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激发主体性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够达到落实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同样,在康复课堂上,学生是康复教学的主体。因此,激发学生在运动康复中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将被动运动转化为主动运动,主动积极地参与康复训练,是康复课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康复的关键。
运动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伴随学生的整个人生历程。学生克服生理上的困难,需要自信乐观的心态和忍耐坚持的毅力。在康复教学过程中,作为“引导者”、“辅助者”角色的康复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差异及需求,既能客观地分析他们的障碍程度,又相信他们同样具有发展的潜能,运用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康复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喜好,通过设计创设情境化、游戏化的教学内容及过程,恰当“投其所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其二,在训练中要勤鼓励、多表扬,激发学生的自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康复心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其三,采用适合的训练模式,灵活地采用个别训练和小组训练有机结合的形式,通过伙伴的激励作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落实个别化目标
脑瘫学生虽具有姿势异常与运动发育障碍的共同特征,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表现在障碍类型、障碍程度、认知水平、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因此,每位脑瘫儿童只有真正获得适合自己的个别化康复目标和内容,才可能通过相应的康复而有所发展。这就需要康复教师在实施训练前,必须对每一位脑瘫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估,真正、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实际障碍情况以及最迫切需要发展的能力,才能够因人而异地制订出适切的干预目标和内容。
有了个性化的目标之后,如何来落实是关键。康复教师在康复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操作材料的个性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内容,选择适合的训练器材与教玩具。即使是相同的训练内容,也应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选择相适应的训练材料。例如:同样是穿珠训练,A同学的认知、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弱,因而选择硬头细木棍作为穿珠工具,而B同学有一定的手部精细动作控制能力,则选择中等硬度的较细绳线来穿珠。
其二,辅助程度的个性化。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以及同一学生的不同能力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提供恰当的辅助支持。例如:C同学练习上台阶的初始阶段,在她单手扶着扶手的情况下,教师同时用手轻托她的后背,助她一臂之力登上台阶,获得信心和动力。而到了后期阶段,该同学的下肢肌力逐步增强,教师便逐步减少至撤销辅助,仅在她的身后保护,让她充分发挥自主能力达成完全独立登上台阶的目标。
其三,操作方法的个性化。在作业治疗中,对于操作方法,每个人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或习惯,康复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尊重学生个体的习惯方式,因势利导地帮助他学会操作技能。例如:教师向D同学示范常规的按水平方向对折正方形纸后,发现该同学在模仿时一再出现以垂直方向折的动作,考虑到这是他的习惯方式,教师便不再强求,而是做了改变,以D同学的垂直方向进行示范和辅助,同样最终引导学生达成了训练目标。
(三)关注全面化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精髓。运动康复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脑瘫等有运动障碍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参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乐趣。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康复教师在康复课堂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品德、认知、语言、交往、情感、积极心理品质等各方面的发展,树立与贯彻整体育人的理念,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中渗透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有机结合增加了康复训练和学习学科知识的时间、密度和广度,在促进脑瘫学生有效学习和康复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思考
(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生活即课堂,社会即课堂”“处处是学习的场所、时时是学习的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运动康复课堂的学习和训练阵地,挖掘与整合其中相关的各方面资源,创设真实的生活化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将康复课堂中习得的本领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二)充分凸显课程特点
运动康复课程是根据特殊学生的个别化需求而设置的。它的教学内容以粗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等操作为主,实践体验性强;在课程安排和组织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样选择个别训练、小组训练和集体授课等不同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运动康复课程的特点,结合各种教育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康复,在实践中运用,有目的性、有侧重点、有选择性地培养学生相关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