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梅
在视障教育领域有那么一群孩子,他们不能适应单纯视障班的学习生活,他们都各具特色,没有明确的、统一的特征,也不能用常规的视障教育方案来教育他们,他们的到来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他们就是视障多重障碍儿童。我投身于视障多重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积累了一点点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那些正在迷茫徘徊的老师和家长们。
一、视障多重障碍儿童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视障多重障碍儿童指那些不仅有视力障碍(如盲或低视力),同时还有严重的情绪问题(包括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多动症、脑瘫、中重度智力落后等两种或两种以上障碍,多重障碍的综合影响给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很多孩子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同龄人,且其自身的发展也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本文所指的多重障碍儿童是除了视障以外,还伴有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儿童。
为了更直观地让大家了解这群孩子,以下两个课堂片断可见一二:
片断1: 在烹调课上,老师准备让学生学会剥蚕豆,然后做葱油蚕豆。首先给每个学生发一个托盘,然后再发3个豆荚。老师引导学生认识豆荚,摸摸形状、看看颜色、闻闻气味,六个学生中,可能只有一两个学生会跟着指令做,有响应,其他人有的摇头晃脑自己玩,有的拿起豆荚就往嘴里咬,有的摸到豆荚就缩手,还有的拿到豆荚就扔掉……
片断2: 在数学课上,我给每个人发了10块小积木,打算教他们按照我的要求数出相应的数量。结果积木刚发下去就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孩子在丁丁当当地砸,有的在噼噼啪啪地弹,有的干脆把积木一个一个扔到地上听落地的声音,有的依然安静地坐着,自己玩自己的,对积木毫无反应。
从两个课程片断我们可以看出,视障多重孩子在课堂上的反应完全不按常理出牌,这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视障多重障碍学生入学时,普遍生活不能自理,动手能力差,手部动作笨拙,对新的物品存在畏惧害怕心理,有些学生不愿意摸任何物品,存在触觉防御,还有些孩子喜欢把任何东西往嘴里放(用嘴探索感知)。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动手做事,喜欢边听音乐,边摇晃身体或转圈等。他们不认识常见的生活物品,不会一一对应地数物品,有的孩子仅会说几个简单的词语、短句,有些一个字词都不会说,总之,认知发展和言语语言能力都严重落后。
二、视障多重障碍儿童教学的突破口在哪里?
1.触摸是所有视障多重障碍儿童的主要学习通道
视觉障碍使得儿童接受信息的渠道比普通儿童少,直接认识世界的范围和数量都比普通儿童小很多。因此视障儿童不得不依赖触觉、听觉和嗅觉等其他感知觉来获取信息,帮助他们丰富对事物的感性知识,积累直接经验。在众多感知觉通道中,触觉尤为重要,尤其是手和面部器官在儿童早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视障儿童由于视力缺损,更多的是依靠双手来认识世界。人类一个小手指上有9英尺的血管,600个痛觉感受器,36个热感受器,76个压力感受器,4个皮脂腺,900个神经末梢。在一个小手指上就有这么的感受器,而我们每个人有十个手指,可见双手对于视障儿童来说是多么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视障多重障碍儿童首先要学会充分发挥触觉感知功能,再辅以听、嗅、味等其他感知通道,来认识世界,获得知识技能。
2.认知发展基本都处于动作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
大部分多重障碍儿童因为视力的原因,早期缺乏大量的对客体的感知经验,造成了他们没有形成对客体的表象和概念。他们必须通过手摸、耳听、鼻闻、嘴尝等方式积累经验,从而建立对客体的认识。
对于多重障碍的儿童,尤其是那些认知发展滞后的儿童,他们依然需要用手摸到或看到实物,才能联系到与该客体有关的活动。如当儿童摸到杯子或看到杯子时,才会想到“喝水”。因此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给他们提供大量感知觉刺激的机会,丰富其感知经验,另一方面要让他们用双手操作客体,积累对客体的直观经验。
三、怎样引导儿童使用双手进行学习?
1.激发儿童探索外部世界的欲望
怎样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外部世界来呢?首先要使用“手下手”的策略,即儿童的手搭在老师的手背上,跟随着老师的手去触摸和操作,同时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感觉和感受,这样儿童不必直接接触物品,减轻了害怕和紧张。当儿童感觉很放松了,想要去摸摸看的时候,他可以自由地从教师的手上滑下。这样做是把选择权给予儿童,他可以选择继续或者停止,从而慢慢地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一般来说是从触摸儿童比较熟悉的物品开始,然后是儿童喜欢但又有点害怕的如小狗、小猫等,慢慢地过渡到儿童比较害怕的如面团、鸡蛋液等。
教师可以使用任务分析法把任务分解成若干小步骤,让学生逐步学习掌握,同时要仔细观察儿童的点滴进步,逐步降低辅助的级别(见表1) 。当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及时给与鼓励,进行强化,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建立正确而有效的学习秩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表1 辅助支持层级
辅助级别 |
辅助方法 |
注意事项 |
5-完全动作辅助 |
“手下手”策略: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或新动作时,学生的手搭在老师的手背上,让学生感受教师动作的过程。 |
如果学生存在运动障碍,也需要他人给予手把手的支持才能够完成。 |
4-部分动作辅助 |
当学生能够独自完成任务中的一个部分时,教师就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生做部分步骤。 |
有些学生在执行任务时,可能在某些方面需要一定的姿势的支持。 |
3-手势、表情、声音等提示 |
教师用手势动作、声音或表情给与学生提示。 |
也可以帮助那些不具备语言理解能力的学生 |
2-口语提示 |
教师用口语指导学生。 |
前提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 |
1-独立 |
当学生的技能掌握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任务。 |
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激励,如言语督促和鼓励。 |
2.提供有趣的、多样的操作材料
儿童都有一颗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要做有心人,在生活中收集各种材料,如塑料瓶、喜糖盒、纽扣、筷子、吸管等,还有一些二手的玩具如小汽车、小动物等,或者购买一些带吸铁石的形状片、可以拼插的积木块等。在数学课教授不同内容时准备丰富多彩的可供儿童触摸、摆弄、操作的材料和教具,吸引儿童用双手拓宽自己的认知范围,触摸世界,如在瓶子中装入沙子、石子、各种豆子制成简易的乐器,用布、纸、塑料等做成触摸故事书等,让儿童可以尽情地探索。
3.降低操作难度
在激发儿童动手操作时,教师首先要手把手地示范操作方法,然后把操作步骤进行细化,分解成小步子,一步一步地教会儿童操作,并要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提供合适的器具,简化操作任务的难度,如对于全盲的儿童来说,要提供可以确定操作范围的、有序列的器具,从而减少儿童因视力障碍而造成的困难。
例如,下图是一个看似普通的托盘,但对于视障儿童尤其是多重障碍儿童来说,作用却很大。首先托盘可以框定操作范围,有助于视障的儿童找到物品,其次托盘的颜色可以增强物品与背景的对比度,另外还可以用托盘的四条边和四个角学习方位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①框定操作范围,明确方位 ②左边和右边
③左上角、右上角、右下角 ④ 垫一张白色的纸,凸显物品
4.赋予操作活动一定的意义
教师在带领儿童进行各种探索和操作活动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即赋予活动一定的意义。不能反复地做了拆、拆了做,要让儿童觉得在做一件非常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最终会有一个成果出来,可以帮助到他人,或者与他人分享的。这样才能激发儿童操作的兴趣和成就感,具体见表2。
表2 有意义的操作活动
活动名称 |
材料 |
作品 |
意义 |
穿珠 |
各种珠子、各种线 |
手链、项链、钥匙圈、珠帘等 |
礼物、义卖会 |
分装干花、香料、喜糖 |
密封袋、干花、香料、喜糖盒或袋、喜糖 |
干花袋、香料袋 喜糖盒、喜糖袋 |
烹饪、义卖会、婚礼用 |
园艺 |
花盆、土、种子、小铲子等 |
小花盆 |
美化教室、礼物、义卖会 |
文件整理 |
文件袋、订书钉、环形针、燕尾夹、信封等 |
会议材料袋、各种通知 |
会议材料准备、通知发放 |
烹饪 |
面粉、鸡蛋、糖、油、各种蔬菜、鱼、虾…… |
一道菜、点心…… |
分享、义卖会…… |
5.体验操作全过程
多重障碍儿童因无法通过视觉观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早期又很少有机会参与多种活动,因此往往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片面的理解甚至误解。因此我们要让儿童用双手来参与事件的全过程,体验到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如我们可以跟儿童一起播下一粒种子,浇水,等待发芽,长大,然后施肥,等待开花、结果,最后丰收、品尝。这样儿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全面了解到植物生长的过程,不仅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丰富了生活经验。再如教师可以带领儿童去菜场买菜,体验捡菜、洗菜、切菜、炒菜的过程,最后品尝,这样他们就明白了每天吃的美味菜肴是从何而来的。教师在引导儿童体验操作活动的全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他们获得事物的整体概念,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另一方面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
四、“动手操作”学习的效果如何?
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多重障碍儿童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都不同程度地变“能干”了,他们学会了生活自理、学会了做家务、为他人服务等,树立了生活的信心,提高了生活品质。归纳为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1. 促进了认知发展,提高了学习能力
视障多重障碍儿童通过动手操作,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逐步丰富了对客体的认识,建立起了客体的概念,并慢慢发展了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也逐渐增强了学习能力。
以全盲的自闭症学生小徐为例,他语言学习非常缓慢,最初的几年几乎没有任何进展。鉴于他喜欢动手操作,教师在课堂上会为他提供各种材料、设计不同的操作活动。他通过双手进行学习,逐渐地理解了更多的语言,也建立了对客体的基本概念,后来还能模仿着说一些短语,能独立数百以内的数字。这归功于前期积累的大量操作经验,促进了他的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毕业后他在家里帮忙做拣菜(如剥豆、掰豇豆、撕包菜等)、洗菜、洗碗等家务,还会在空闲时用各色珠子穿手链、项链等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2. 增强了动手能力,学会了生活技能
视障多重障碍儿童入学时大多不会用勺子吃饭,不会用杯子喝水,衣服不会自己穿、脸不会自己洗、个人如厕能力弱,离不开成人的料理,言谈举止与他们的实际年龄不符, 一切事务等待着他人来帮助处理和解决,动手能力和协调性都很差。通过老师们有计划的教育训练和培养,以及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生活自理,基本适应了学校生活。他们能够自如地在熟悉的区域里活动,下课后可以自己去卫生间,整理衣服和洗手,还能从自己的橱柜里拿杯子去喝水,中午吃饭时基本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学会了把骨头剔除,学会了剥除虾壳。通过各种操作性的活动,逐步增强了学生们运用手指、手掌和手腕的能力,掌握了完成简单任务的技巧(如步骤、顺序等),还有的学生学会了淘米、拣菜洗菜、扫地拖地等家务劳动。这些生活技能的掌握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但通过长期的针对性、有步骤的操作训练,所有的儿童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进步。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