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婕琼
2005年市教委颁发《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知道纲要》,2014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上海基础教育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聋校作为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根据市教委、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开展了该方面的实践。但是听障儿童由于听觉上的缺陷,对于古汉语的理解、体会有很大困难。笔者就近几年上海的4所义务教育阶段的聋校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研。
一、现状调研
(一)调研内容
对本市4所聋校所有科任老师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纲要》要求,从教师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态度,课程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途径,教学评价,教师培训等方面收集数据。
(二)调研结果
1.基本情况
本次共发放调研问卷117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教师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参与调研教师基本情况
项目 |
内容 |
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
特教教龄 |
0-5年 |
7人(6%) |
6-10年 |
10人(9%) |
|
11-20年 |
48人(42%) |
|
20-30年 |
36人(32%) |
|
30年 |
12人(11%) |
|
职称 |
初级 |
22人(19%) |
中级 |
76人(67%) |
|
高级 |
15人(13%) |
|
主要教授年级段 |
低年级(1-3年级) |
32人(28%) |
中年级(4-6年级) |
38人(34%) |
|
高年级(7-9年级) |
43人(38%) |
|
主要教授学科 |
语文 |
37人(33%) |
数学 |
21人(18%) |
|
其他学科* |
55人(49%) |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笔者主要划分了“语文学科”“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三个门类,“其他学科”包括个训、外语、沟通与交往、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美工、信息技术、心理等,由于这些学科的老师偏少,不具有统计意义,所以把他们合并在一起统计。
2. 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态度
(1)对于《纲要》的知晓度(结果见图1)
图1 教师对于《纲要》的知晓度
进一步分析发现,语文学科中,65%的老师(24人)了解或认真学习过《纲要》,数学学科是62%(13人),而其他学科中只有33%(18人),差别明显。
(2)对于“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对听障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和重要”这句话,完全同意的教师有95人,占84%,基本同意18人,16%;“不知道”“不同意”“完全不同意”没有人选择。
3. 教学内容、教材方面
(1)学科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量(结果见图2)
图2 各学科优秀传统文化素材量
进一步分析学科数据发现,语文学科中81%的老师都认同本科学中有很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数学学科教师中只有38%,而其他16门学科中有80%的老师认为内容比较多,学科间的差异很大。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
87%的教师(98人)曾经尝试过;没有尝试过的有15人,占12%。
(3)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难度及原因(见图3)
图3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难度
选择“非常困难”和“有点困难”的人占了总人数的64%(72人),说明在挖掘上还是有难度的。进一步分析学科因素发现,90%数学老师选择了“非常困难”和“有点困难”,明显高于其他学科(语文是60%,其他学科是59%)。
进一步探究有困难的原因(多选题)(结果见图4),在72位选择“非常困难”和“有困难的”的老师中,“素材少”成为最主要的原因。
图4
挖掘内容困难的原因
(4)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31%的教师(5人)选择“有”;6%(7人)选择“正在开发中”;“不清楚”占43%(49人);“没有”占20%(22人)。进一步调研校本教材主要为各校德育的补充教材、技艺类课程(书法、陶艺、扎染、丝袜花、象棋、剪纸等)和主题教育校本课程(《我们的节日》等)这三类。
4. 教学目标(结果见图5)
图5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教学目标
5.教学途径
(1)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难度(结果见图6)
图6 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难度
选择“很简单”和“比较简单”占总人数的60%,“非常困难”和“有点困难”占总人数的31%,说明教师们总体认为难度不大。
进一步分析学科因素,语文学科的难度最小(17%的语文教师认为“非常困难”和“有点困难”),数学学科比较困难(61%的数学老师认为“非常困难”和“有点困难”)。
(2)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困难的原因(见图7)
进一步探究困难的原因(多选),选择“本学科中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少”和“学生太特殊难以教授”占比最大。
图7 学科渗透困难的原因
分析数据发现,呈现学科特点,在语文学科中,“学生太特殊难以教授”占55%;而在数学学科中,选择“本学科中内容少”的教师占90%。
(3)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限选5项)(结果见图8)
图8 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采用较多的是“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学科教学渗透”“文艺体育”和“志愿服务”等形式,且前三者效果较好。
6.教学评价
对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评价的形式(多选)结果见图9。在评价手段上,教师主要运用“观察记录学生的各种表现”“学生作品分析”“描述性评语”“成长档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
图9对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评价的形式
7.教师培训
参加过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培训的老师有30人,占27%,并以“校本培训”为主(见图10)。
图10 教师参加培训的层次
(三)结果分析
各校都根据《纲要》的要求进行了实践,但是还没完全达到要求,有待进一步落实。
1.教师的态度、认识
聋校所有教师都认为“听障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和重要”,但只有50%的教师对于《纲要》是有了解的,其中语文数学老师占了大多数,因而对于其他学科的老师需要进行进一步科普性的推广、解读和学习。
2.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内容较多,数学学科则较少。87%的教师都曾尝试挖掘相关内容,但老师们感觉还是有难度的,特别是数学学科,最大原因还是素材少。近40%的教师说有或者正在开发专门的校本教材,主要是各校德育的补充教材,技艺类课程,主题教育校本课程。
3.教学途径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采用较多的是“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学科教学渗透” “文艺体育”和“志愿服务”等形式,而其中前三者效果最好。
在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老师们总体认为难度不大。其中语文学科的难度小,主要是“学生太特殊难以教授”;数学学科难度大,主要因为“本学科中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少”。
4.教学目标与评价
绝大多数老师能把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进行教育教学评价时,半数老师会对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主要运用“观察记录学生的各种表现”“学生作品分析”“描述性评语”“成长档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
5.教师培训
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师培训师比较少,主要以“校本培训”为主。
二、 对策
根据本次调研的结果,我们发现聋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就是通过多种动手操作的传统技艺、主题教育活动、实践类活动进行,而古诗词、古典文学方面的教学相对较少。与普通学校相似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关于传统文化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比较困难,教师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少。根据这样的调研结果,我们梳理一些对策,希望为推动该项工作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思路。
(一)整体规划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好的状态是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因而各校领导首先要重视并进行整体布局。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聋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立足于中华传统美德和民俗民间艺术活动中。学校可在现有的课程中选择1门或几门课程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以此为统领,进行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形成一个课程体系。
(二)教学内容
对于教学内容的开发,笔者认为关键词就是“跨学科”。在学科教学中,素材开发可以由学科内和跨学科的教研组共同进行,而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课程或者校本课程,需要动员科任教师打破学科的边界,把各门课程内容进行融汇贯通,共同编制适合聋生的校本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
(三)教学策略
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知识、技能教授相对简单,而“体会文化内涵”“培养情感”是比较困难的,因而教学策略的关键词就是“内化”。在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知识、浅显的理论后,要让学生更多地实践、体验,在活动中多说、多写,通过说、写,把外显的知识、技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感受、体验,逐渐形成价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比如历史课中,可以对一些著名诗人进行简单的介绍,地理课可以对一些诗词中描述的美景进行介绍,使学科之间相互呼应,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学校之间可以组成教研合作组,定期开展交流、研讨,也可以把各自的教材、资源进行共享,帮助聋生认识传统文化,从知识、字面的理解转向文化内涵的体会。
(四)教师培训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教师对于《纲要》的知晓度还不够,特别是副科、小学科的教师;而一些传统技艺类课程,教师的技艺还有待提高,也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各级各类传统文化培训,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教师进行通识培养,提升教师传统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要加强策略研究,可以从科研的角度加强研究,也可以先请骨干教师磨制几堂跨学科的传统文化课,做一个引领和示范,同时累积经验,然后再向推广。
(作者单位:黄浦区教育学院 上海市特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