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提高听障学生学习有效性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提升随班就读教学质量实践案例一则

杨伟敏舒晓静(执笔)

一、案例背景

小吴,女,现就读于五年级。经医学鉴定,听损类型属于神经性中重度耳聋,中耳正常。戴上助听设备后能感知声音,听清楚大部分发音,智力正常。由于发现听力损失时,已经是入学年龄,错过了最佳的语言干预时间,因此,该生对连续性语音的识别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较弱。

 

二、调研评估

(一)资料收集

1.交流访谈:小吴性格比较内向,因为孩子智力正常,家长希望她能像普通孩子一样顺利进入高一学段的学习。与任课教师访谈,了解到小吴戴上助听器后能听清楚别人说的话,只是有时候她不愿意与对方交流,或者不愿意做某件事而故作听不见。她能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平时测验成绩数学在70分左右,语文与英语在合格线附近。如果能有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小吴,扫除听力问题给学习带来的障碍,小吴还是能跟上大家的步伐。

2.课堂观察:鉴于与家长、任课教师的访谈,为了找寻影响小吴学习障碍的原因,我们对课堂进行了连续跟踪观察。我们发现,小吴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不强,注意力稳定性比较差,往往是课开始的十分钟左右和小组合作活动时她的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如果课堂上老师不进行个别化巡回指导,那么她的学习处于游离状态。

(二)研判分析

小吴因为听力障碍影响了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而支架式教学是在小吴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她理解的支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能给她提供一个个向上的“台阶”来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支架式教学帮助小吴克服自身的障碍,顺利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的知识技能,保证她基本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年段目标,缩短与普通学生的差距,求得最佳发展。

 

三、实践过程

由于听力上的障碍,学生对教师语言的接收与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为听力障碍学生提供适合的、有针对性的支架式教学是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

(一) 教学目标

1分解目标,递进达成

在集体课堂教学中,听障儿童因为自身的缺陷无法与普通学生一样在一定的时间内达成目标,因此在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时,更应遵循听障儿童可接受、后继性原则,依据普通学生的教学目标,结合听力障碍学生的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层层递进,以保证听障儿童参与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这样,既不影响普通学生,又能使听力障碍学生向高一层次的目标递进,使她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逐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2伙伴支持,延迟达成

语言类的学科,是听障孩子最害怕、最不愿意上的课,往往存在语言不流畅,阅读速度慢,在阅读大段文字时跟不上等问题,学生倍感压力。以五年级第九册《快乐的杉树林》为例:

普通学生“读”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听障学生“读”的目标:1.努力跟着助学伙伴读通课文;

                        2.选择喜欢的小节课后读给小伙伴听,和助学伙伴合作背诵。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吴和普通学生“读”的目标是一致的。课堂上要求她尽可能地听或跟着助学伙伴读,目标的达成可以延迟到课后。下课后,小吴可以找助学伙伴,把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朗读任务读给伙伴听,如背诵或者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和助学伙伴一起共同完成。这样,课内自读(跟读)、课后再读给小伙伴听,有效地保证了读通课文这个目标的达成,而通过与伙伴合作背诵、感情朗读,进而达成的高一阶段的目标。通过伙伴支持,延迟达成的策略,不仅帮助小吴扫除了阅读的障碍,而且减轻了她在课上的压力,消除了紧张感,这样既让她跟上班级同学又不影响整体教学,也使她能及时参与到下一步的学习环节中。

(二)教学过程

1任务提示引导,明确教学具体要求

任务单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框架,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载体,对听障学生来说更是学习的一种支架。课堂上,当老师布置一个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时,听力障碍的学生若无法理解要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提供“任务单”,把任务进行分解,即任务的内容和目标分别是什么,又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讨论等,指导听障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在循序渐进中逐步达成学习目标。

2视听媒介强化,发挥多感官联合作用

受听力障碍的影响,当课堂中信息量不断增大的时候,小吴往往会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样子。此时,运用视听媒介强化策略就可以帮助她抓住关键信息,知识要点。以五年级英语为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音标,通过掌握音标的发音来学习单词,老师就采用了视听强化的教学策略。如,学习单词pen Peter,读准字母“e”的发音,学会音标[e][i:]的读音。老师在语音操练的过程中,一般会让学生反复模仿penPeter的读音,在比较和感受中了解同一个字母在不同单词中的发音是不一样的,并学会相关的音标。但对小吴来说,她只看到老师学生不停地在读单词,却不知道发音的要点。于是,老师就把两个单词中的“e”用红色字体并且放大,音标也用红色字体,从视觉上强化学习的重点,提醒小吴关注红色的字母,找到不同的发音点,同时辅以夸张的口型和手势来吸引小吴的注意力,区分开音节和闭音节的发音要点,扫除了语音学习上的障碍。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各种视听强化、多媒体以及直观教具进行授课,让听障学生通过视觉感受以及直接的触摸来理解教学,发挥了听障学生的多感官的联合作用,帮助听障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显著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

3文本图表提示,化解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小吴智力正常,听力障碍对学习的影响也不是特别大,但对于课堂上听不清或不理解的内容,还是会表现出不愿意进一步思考、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因此教学中要借助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她化解重点、难点,扫除学习障碍。

数学学科可以利用标记法、罗列法、画图法以及模仿操作法演示,来帮助她理解掌握知识的要点。

例如,数学中列综合式计算,重点就是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以上的文字题,难点就在于学生要找到并掌握列四种运算的关键词和方法,这样才能顺利准确地列出算式。

例题:一个数的8倍减去200,所得的差除以16,结果是50,这个数是多少?

这类题,普通学生如果在思考时遇到困难,可以借助树状图来理清思路,而对于小吴同学,由于听力问题,对老师或学生边进行媒体演示边口头表达思考的过程,她是无法做到同步接收的,如果用画树状图来解决,速度又过于缓慢,画两根树状线就会用很长的时间,大大降低了其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为此,针对她的情况,老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

读题三遍,按照文字从左到右的顺序,把文字转化成数学符号来思考。

文字一个数的8倍减去200,所得的差除以16,结果是500,这个数是多少?

转化↓↓↓

数字(?x   8   -  200 )÷    16    =      500

列式          ( 8x-200 )÷16=500  或者(500×16+200)÷8

为了化解知识的难点,上面这一例题老师就用了文字转化为数学符号的方法,让小吴先将文字题中的每一个信息拆分,然后对应写下数学符号,最后正确列出算式,从而化解了此类题目的教学难点。我们可以看到小吴的学习目标与普通学生是一样,只是在达成的过程中,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根据小吴的情况给了她一根“拐杖”,让她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的建构。

4听觉言语训练,搭建言语发展支架

资源教师为小吴制订了听觉言语训练的内容,针对性地采用听觉言语技能训练方法,使发音得到纠正,提高了她的言语清晰度以及对他人语言的可懂度,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听觉言语训练为她搭建起提高和发展语言的支架,成为她融入普通课堂学习的桥梁。

(三)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我们为小吴提供了一些评价的手段来提高她的学习积极性。如,在作业和练习中我们给小吴更多的是一些明确的提示,有语言、有符号,帮助她理解老师批改的意图。“注意,小数点的数位要对齐,这样就正确了!”;“去掉这句话中描写性的语句,概括得就更加简洁明了!”……表格式的评价也是一种清晰明确的评价方式,例如,语文学科设计了朗读评价表,有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由小吴自评,伙伴评,教师评相结合,鼓励她开口,调动其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2总结性评价

针对小吴的情况,语文和英语学科中的听力测试,我们另外安排教室让小吴单独听题,或者老师面对面读题,根据口型分辨听力内容。其次,对小吴的学业测试我们根据情况采用了“一人两张卷”,即一张同步卷和一张目标卷。通过同步卷测评小吴与课程标准所要达成的年段目标之间存在的距离,比较与班级同学之间的差异;目标卷则是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为小吴量身定制的,例如,把听力内容换成书面内容进行测试,用来检测个别化教学目标实施的情况。通过对两张卷的评估分析,为后续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调整提供了依据。

 

四、实践效果

支架式教学运用到课堂中使随班就读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创设有生活体验、有趣味的情境作为支架,结合知识本身的特点,吸引小吴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小吴对新事物逐渐产生兴趣,并能自觉主动地观察事物,有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了,从原先被动学习到现在能主动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2支架支持,扫除障碍

支架教学为小吴提供了个性化的教学,小吴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一步步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激发了她学习的动力,每一节课小吴都会积极地去参与活动,努力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的任务。学业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日常学科测试中,各科成绩均能达到合格以上水平,有些学科能达到良。

3合作互助,提高能力

在与同学合作互助的学习中,小吴能主动与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小组一起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小吴参加纸艺坊动手能力比较强,小组学习中有动手操作的任务就由她负责,她的长处得到了发挥,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小吴增强了主动沟通交往的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

支架式教学策略使小吴渐渐融入了课堂,听课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更为流畅,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学习有效性得到了提升。

 

(作者单位:黄浦区瞿溪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