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为听障学生提供专业支持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王佳骊 朱璟

 

近几年徐汇区在普校就读的听障学生人数明显增加。至20159月,我区在册听障学生为4人(小学1人,中学3人),后经特教中心排摸巡访后又新增7人(学前2名,小学5名),共计11人,且包含听神经病、慢性中耳炎、单侧外耳道闭锁、前庭导水管扩大等多种类型。听障学生进入普校学习,对普校老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因此,区特教指导中心为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学校、老师、家长提供所需的专业资源和全方位的教育支持。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听障学生支持服务工作体系

随着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推进,徐汇区听障学生的教育、康复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专业支持和帮助。通过这几年与上海第四听障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听障中心”)的紧密合作,逐渐构建起以听障学生及其家庭为中心,“学校特教指导中心听障中心”三位一体的听障学生支持服务工作体系。

 

听障学生支持服务工作体系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每年9月新学期开学初,特教中心通过下发《徐汇区随班就读(障碍)学生信息登记表》在区内所有的普通学校中进行排摸,学校如发现有听力问题的学生将上报中心给予登记。

2.中心收集疑似听障学生信息,包括学生病历、医院诊断、家长说明等资料,由听障中心的老师对资料进行解读,对学生的障碍情况作出初步判断。

3.听障中心定期联合专科医院为听障学生进行听力测试、言语评估等专业评估,同时开展家长咨询、家庭康复指导、艺术教育等活动。

4.听障中心将学生的测试结果等信息录入中心资源平台,并反馈特教中心,特教中心随之将评估报告发放到学校及家庭。

5.特教中心巡回指导教师与听障中心教师共同走访听障学生所在的学校或家庭,通过听课、访谈了解学生学习和康复情况,现场给予专业指导,并持续跟进。

二、听障学生支持服务工作实例一则

下面以我区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年级听障学生为例,介绍我们如何为听障学生提供专业支持的。

介绍以在的正面反馈,语的表达能力;绘本故事情节的虚构性,能充分地(一)学生基本情况

A2008出生,目前就读于我校一年级。出生时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并在普通幼儿园就读,没有接受过听觉言语训练。他对大声音有反应,能听懂简单的指令,发音不清。201411月经医院确诊有听力损失并验配助听器,但仅限于在家中佩戴。入学时家长并未告知学校该生存在听力问题。

入学后,由于该生的行为表现及语言能力与班级同学有较大差别,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困难。教师联系家长后才得知小A有听力损失。但由于他能听见声音,家长并不认为听力损失是他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而是对学校教育产生质疑。

(二)面临的问题分析

由于是初次接触听障学生,面对小A表现,家长的质疑,普校教师感到力不从心。为了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学生的特殊需要,我校将小A的情况上报了徐汇区特教指导中心,并通过中心向上海第四听障教育指导中心寻求听障方面的专业支持。

通过沟通和协商,结合学生家庭的情况,最终确定以家访形式,由学校老师、区特教指导中心联络员和听障中心巡回指导教师三方共同上门了解学生情况并与家长探讨对小A的教育。

(三)个别化指导路径

1.家庭初探:用专业知识轻轻叩开家长的心扉

在家访中发现,小A在家主要由祖辈照顾和教育,而且老人并不愿意让人知道他存在听力问题,即使发现他带助听器后听力有所改善,但还是反对在学校戴助听器,并拒绝提供医院的检测报告。

为了避免家长的反感和抵触,我们在与家长的交谈中尽量避免直接提到听力损失,而是从小A的日常表现和学习方法上与家长进行探讨。听障中心的专业人员也由他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听觉语言表现为切入点,从听力学专业角度给家长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引发了家长的共鸣。比如小A在学拼音时,会出现分不清bpsf这些音节的情况;说句子时也会出现把声母吃掉的现象;大声和他说话,虽然有时会得到他的回应,但常常不懂家长在说什么,需要重复;在家里和他交流还可以,但是到了马路上或者比较吵的地方就很难听懂家长说话的意思等。

通过换位思考,从小A的需求出发,以及听力学专业的支持,家长逐渐放下心理防御,主动与我们探讨他的学习状况、家庭辅导策略,并拿出医院诊断报告向听障中心的老师咨询。最终家长认识到听力损失对他学习带来的困难,以及助听器的作用,并愿意尝试放下包袱让他全天佩戴助听器。

2.学校协助:给予个性化的支持策略

这次家访不仅使家长的态度有所转变,也使我们普校教师意识到专业知识对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重要性。小A虽然配戴了助听器,但助听器只能帮助他听到声音,但他听到的信息是不同步和不完整的,尤其是当语速较快,语句较长,或者周围环境嘈杂时会更明显,因此他还需要其它的辅助手段帮助理解语言。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听障中心的专业建议,学校在协商后对小A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调整:

1)将小A的座位调整到第二排,缩短聆听距离,并能看清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板书;

2)搭配合适的学习伙伴,在上课时候给予提醒和关心,帮助他理解老师的指令和学习内容;

3)教师在教学时增加图片、板书、肢体动作、实物等教学形式的比例,以提供更多的视觉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讲课内容;

4)在教授重要知识点时,老师适当放慢语速,并多次重复;

5)与区特教中心和第四听障中心保持紧密联系,给予家长更多听障学生家庭康复教育指导。

3.家庭再探:让科学的评估结果“说话”

今年35日,小A父母参加了第四听障中心举办的爱耳日活动。在与其他听障孩子和家长的接触中,他们认识到了自己孩子在语言能力上与其他早干预的听障孩子存在巨大差距,更认识到语言训练的重要和迫切,后悔没能及早干预。但是家庭成员对于小A的不同期望,尤其是担负主要教养者的祖辈对听觉语言训练的不认可,使得父母和祖辈在孩子教育方式上一直发生着冲突。

因此,说服家长尤其是小A的祖辈,让小A以他的基础和需求为出发点去学习,是目前工作的重点。通过与区特教中心和第四听障中心的交流,学校决定采用课堂实录的方式,观察该生上课表现和学习状态,与任教老师一起总结他在各科学习中的困难;并由听障中心和合作医院一起评估小A听觉能力和语言水平。

当我们再一次与小A的父母和祖辈进行协商时,在录像、现场观摩、评估报告等资料的支持下,这场会谈变得顺利和融洽。小A的家长,特别是外公,终于认同了该生在学习上与同龄人的差异,并根据小A现在的听力状况和语言能力做出了以下的协商:

1)家长主动寻求语言训练机构的帮助,加大基础语言和感觉统合的训练;

2)学校配合小A的校外语言训练安排,调整所在班级的课表,让他不缺主课;

3)家长主动申请小A加入随班就读计划,配合学校制定适合他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4)各科任课老师根据小A目前的能力现状,调整学习要求和评价标准,在课内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

5)班主任在班中营造“理解和帮助”的温馨氛围,为小A寻求更多的伙伴支持,在上下课、外出活动的时候,给予他提醒和关照;

6)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家指导中心”的持续联系,给予听障学生家庭听力康复和学业的指导。

今年61日,小A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顺利地参加了我校举办的一年级游园活动,并与外婆在校门口留下了灿烂的合影。妈妈说,小A在学校的笑容是她最大的安慰。

以小A及他的家庭为中心,学校、特教中心、第四听障中心组成了合作的团队,立足于听障学生需求的支持服务工作,带来了小A的家庭从抗拒到合作的转变。对小A来说,小学的学习生活才刚刚开始;对于我们来说,针对小A以及他的家庭的个别化教育和辅导才刚刚起步。相信在我们这个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支持下,小A会逐步适应普校的学习,获得更好的发展。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听障中心的专业性支持对听障学生适应普校学习的重要性,特教中心巡回的指导教师在其中获得了学生听力损失情况、语言康复情况、教师的指导方法、后续的康复建议及听力辅具的佩戴情况等专业信息。特教中心、听障中心的资源整合和互补,为听障学生的随班就读提供了专业指导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更加科学、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徐汇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