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及服务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以青浦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例

陈建军

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如何设立并能有效地为特殊儿童服务,是目前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之一。我们针对青浦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区特教指导中心”)的建设与功能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探索,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定位

在建设区特教指导中心的过程中,我们考虑到它在整个区域的特殊教育服务网络中的定位,考虑到区域特点、服务理念、服务目标、服务特色以及社会影响等,我们把区特教指导中心看作是特殊教育服务网络中的一个环节,这将更有利于向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有效的服务并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更好地整合。

1.地理位置的便利性

特殊教育资源服务网络的地理位置实际上会影响到特殊儿童及家长是否能够获得区特教指导中心所提供的服务。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在建立特殊教育资源网络的时候,考虑到所在区域特教中心和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整体布局问题。如果单靠区特教中心会显得力量单薄,必然会有特殊儿童及其家庭会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而放弃寻求特殊教育服务,即使得到服务,在获得的量方面也很有限。只有建立一个由区特教指导中心与多个资源教室组成的完善的特殊教育资源服务网络,区域内的特殊儿童才有可能真正被纳入到支持保障体系中。

我们根据区域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十二五”及新一轮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对特殊教育资源服务网络进行了整体规划。根据区特教指导中心的五大功能,设置了3个管理部门(资源管理部、业务管理部和事务管理部),配备了4位专职巡回指导老师,确定了10项常规工作。2011年试点建立了4间资源教室的基础上,2014年,我们总结了试点学校运行的经验,在资源教室布局、基本设施、康复训练设备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又在本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了7间资源教室。2015年,再建了8间资源教室,使资源教室的设点覆盖全区所有镇和街道。

2.服务对象的覆盖面

区特教指导中心作为特殊教育资源网络中的重要环节,其资源的覆盖面主要反映在区域内每个特殊儿童少年是否都能获得中心的支持和服务上。具体来说,就是中心及区域内整个特殊教育资源服务网络是否能够为所有年龄段的特殊个体及家庭提供支持和服务,包括学龄前、学龄期的特殊学生,甚至是进入社会的特殊个体;是否能够为各种不同障碍类别的特殊个体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和服务,包括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等类别的儿童。如果中心只能为某一年龄段或者某些障碍群体服务,那么被排除在外的其他年龄段或其他障碍群体,可能会面临无处寻求特殊教育支持和服务的困境。

最近几年有一些城市逐渐将未能进入学校就读的严重障碍学生通过送教上门的方式纳入到区特教指导中心的服务范围内。这些做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为特殊儿童提供了保障和支持,但是,有一部分的特殊儿童仍旧被排除在区特教指导中心的服务对象之外,如学龄前特殊儿童。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根据本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学前特殊教育的设点布局上以区特教指导中心和帕缇欧香幼儿园特教班为核心,沿沪青平国道东起徐泾幼儿园、西至淀山湖幼儿园,南设沈巷幼儿园、北达大盈幼儿园,建立了4间用于学前特教康复训练的资源教室。点面结合形成了学前特殊教育的6个康复点。

为了使学前特殊教育的早期干预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我们依靠帕缇欧香幼儿园的特教资源,成立了学前资源教室建设与运用协作组。积极为帕缇欧香幼儿园特教班、徐泾幼儿园等5个学前随班就读点的特殊儿童实施教育和康复训练的指导和评估;对资源教室的使用及教学、康复训练提供专业的服务;为特殊需要的幼儿实施康复训练、早期干预,并为教育、训练技术向幼儿园教师及幼儿家长的转移提供保障。

二、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服务

区特教指导中心既然是特殊教育服务网络的一个环节,应尽可能利用整个特殊教育服务网络的资源,借用外脑,采取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方式,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普特融合、区特教指导中心与市听障指导中心和视障指导中心合作等,充分发挥专职与兼职专业人员的不同优势,为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个体服务。

1.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首先,从内容角度来说,区特教指导中心所提供的常见服务包括特殊教育的法律政策咨询、特殊儿童干预训练方面的咨询和服务、辅助性技术的提供、教师培训以及家长培训等。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的区特教指导中心虽然也涉及了上述类似的项目,但是从服务内容的深度方面由于经费、人员的限制实际上很难为特殊儿童及其家长获得,比如特殊儿童的干预训练、辅助器具的租借服务。另外,对家长和教师开展的培训项目不仅数量有限,覆盖面不够广,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有很大差距,无法满足他们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

为了充分发挥区特教指导中心的功能,我们于20116月起,对特殊学校老师、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老师、家长、指导医生等2232人次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青浦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专业化教师培训”。与此同时,我们于20136月在区区特教中心内部成立了自闭症训练、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三个研究基地。在建立了三个研究基地的领导小组,确定了三个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聘请了三个研究基地的专家顾问,制定三个研究基地的章程和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了三个基地的研究工作。

其次,区特教指导中心以何种方式发布自己所提供的特殊教育服务信息,也是一个可能影响到服务质量的因素。只有服务的信息为家长及障碍个体所获知,他们才可能到中心及整个特殊教育资源服务的网络来寻求支持。从这一点来说,中心与相关机构如医院、学校、社区服务部门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及时将信息告知这些部门,那么当障碍个体到这些部门寻求帮助,就有可能及时地获知相关特殊教育的服务信息。我们中心通过每月一期的《青浦特教信息报》、《西景校刊》及《青浦特殊教育网站》等“两报一站”的方式快速地传递信息,并通过反馈掌握障碍个体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2.满足多种需求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服务模式

我区在为特殊个体进行服务方面采取了“递进式服务、累进式解决”的应对模式。如果儿童是在学龄前阶段或义务教育阶段初期被发现比其他儿童发展缓慢,我们就启动“递进式”服务模式,即“家长提出申请→指导中心组织进行市级机构的残疾鉴定→市级健康体检→综合评估→入学鉴定委员会进行安置决定”。

特殊需要个体一旦完成了安置决定以后,我们会立即启动“累进式”解决问题的服务模式。首先,通过学校的资源教师负责进行初步的观察了解,并在学校内采取行动,与任课教师一起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安排个性化的课程、选择教育训练的内容;接着,如果资源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未能使儿童获得足够的发展,就可以根据区特殊教育资源服务网络向区特教指导中心或市听障中心、视障中心等机构寻求支持;再次,所提供的支持仍旧无法满足需求,则需要申请医疗机构及特殊教育专家的介入。在这一应对模式中,指导中心是特殊教育服务系统中专业化水平较高的部门,因此所负责的是为问题难以在基层得以解决的个体提供更复杂、更深入的服务。

三、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人员

1.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人员配备及专业化

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是区特教指导中心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区特教指导中心要切实发挥为障碍者服务的功能,在中心人员的配备方面必须注意队伍成员的多样化和专业化,需要具有不同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工作人员,通过优化组合,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服务队伍,才能保障中心工作的开展,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不同障碍者的辅导需求。若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比较单一,就需要寻求多学科背景的兼职人员提供支持。青浦区区特教指导中心下设资源管理部和业务管理部、事务管理部,其中业务管理下面又建立了脑瘫、语训、自闭症3个研究基地,资源管理部负责档案管理、资源调配、两报一站等工作。

2.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需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区特教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包括专职和兼职,都应对特殊教育有深刻的认识。这些专业工作人员通常具有特殊教育、心理学、社会工作、教育学或医学等教育背景,对儿童与家庭有关的事务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能与其他人员比如教师、父母等开展良好的合作。

目前,我区特教指导中心已经建成,并在运行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人员配备也以基本到位,所配备的专业人员虽有某一类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在应对各种障碍、不同年龄的个体需求时仍显得不足,这种不足尤其反映在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因此,完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功能和服务方式是我们以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青浦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