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徐辉 高珊 马寒英

金山区健康幼儿园是一所普特融合的全日制公办二级一类幼儿园,目前共有10名特殊幼儿,分三类:智力低下伴随躯体发育异常和功能残疾(如:脑瘫儿、唐氏儿);智力低下伴随精神障碍(如:自闭症、神经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伴躯体和精神障碍(如:发育迟缓等),其共同特点是身体、认知、行为、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正常幼儿,需要医疗康复和教育教学两方面工作者共同协作,使其更好地发展。

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医教结合”模式是由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组成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我园利用教育、卫生、残联等系统资源,充分发挥特教机构和医疗机构在特殊幼儿教育与康复方面的优势,以满足特殊幼儿身心全面发展需求为目标,开展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

一、整合资源,完善设备

1. 与区卫生残联等各部门共同合作,依据学龄前特殊幼儿发展需求,确立医教结合学前特殊幼儿康复项目,为特殊幼儿制定康复训练方案,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实施康复课程与训练,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康复目标的达成。

2. 建立和完善学前特殊幼儿入园前、后的定期体检和智力康复检查的制度,获得家长配合,做好定期的体检和康复检查,为每名学前特殊幼儿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3. 完善学前特殊班的特殊教育设施设备,满足“医教结合”工作需要。做好资源教室的建设,配置好学前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专人专项负责,做好登记、使用记录。

二、制定制度,明确职责

为了保障“医教结合”康复训练顺利、有效地开展,我园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康复训练人员的相关职责。

1.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主要内容包括幼儿入园时要有相关权威机构的评估与建议;入园后二周内进行教育评估,并与医学评估进行整合得出相关的教育目标;家园协同完善教育目标,并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定期请医疗专家或去医疗机构进行测评;提供资源教室,不定期开设一些家长学习讲座,进行家园协同训练;融合教育小组制订普特融合计划,提供后续教育建议;进行幼小衔接,共同为家长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康复安置。

2. 明确工作人员职责

幼儿园的康复教育小组主要由特教教师、保健老师以及相关普通教师和幼儿家长组成。特教教师的职责主要包括:搜集分析所有特殊幼儿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医生的医疗建议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设计与医学建议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并实施教育教学计划和教育康复训练;保健老师主要以监测孩子的生理状况为主,进行合理的膳食安排和简单的干预治疗;普通教师的职责是配合特殊教师对幼儿进行融合教育活动;幼儿家长从诊断、制定目标到康复训练等参与康复教育的全过程。

三、规范流程,积极探索

我园实施“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流程如下:

早期筛查 诊断 制定康复教育方案 实施与反馈 调整康复教育计划 评估康复教育效果 整理和归档。

1. 早期筛查

幼儿园招生和开学前2周,家长或教师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判断,及时将异常情况告知医生或保健老师或者是园部负责人。

我们针对家长的有意隐瞒、对康复的不了解以及幼儿年龄小,差异症状不明显等问题,提前及时向家长正确宣传,深入到社区及村居委,与社区合作,向家长讲明其重要性,不要错过开学免费的康复检查机会。

2. 诊断

每年新生入园前皆接受全程免费的医学检查和专家组康复教育鉴定。对于鉴定结果有异议的家长,建议他们带幼儿去指定专业医疗机构——复旦大学儿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官方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并将诊断结果通报幼儿园园长或特殊教育专管员。

3. 制定康复教育方案

入园后二周内进行教育评估,并与医学评估进行整合得出相关的教育目标。由园长召集幼儿园的特殊教育教师、相关的普教班老师和保健老师以及特殊幼儿家长成立康复教育小组,共同参与特殊幼儿康复教育方案的制定。

案例1奇奇是名4岁的语障幼儿,但是父母心理有顾虑,不愿孩子进康复班。我们与家长沟通,如果直接进入普通班可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建议先让孩子在康复班进行两周的试读,经过两周过渡期的仔细观察评估,发现孩子除了语言障碍,其他能力处于正常范围,于是建议其从第三周开始进入小班,从周一至周五,每日上午接受融合教育,每日下午接受语言康复训练。三个月以来,方案实施效果良好,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家长也很满意。现在根据孩子情况,我们建议可以增加融合时间,每周将两个下午的语言康复训练改为融合教育活动。

4. 实施与反馈

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教教师按照康复教育方案进行实施教育计划,并互相保持沟通,将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的活动表现、情绪反应和普特幼儿的交流情况一一记录,以此作为调整下一步康复方案的依据,将结果反馈给园长,并定期将报告传达给幼儿家长。

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特教教师只有两名,每周有八名幼儿于周三、周四上午进入普通班接受融合教育,而特教老师不能及时与每名幼儿班级带班老师交流情况,不能准确提供融合信息;虽然每名班级带班老师填写了“融合教育表格”,但也不能及时与特教老师交流,造成融合信息滞后,融合教育和康复教育“脱节”。针对此类问题,我们通过增加融合教育的辅教人员,每周三、周四进班辅助特殊幼儿活动;完善“融合教育表格”,记录的信息更详实;每月举行融合教育例会,由普通教育老师和特教老师和园长交流讨论每名孩子的发展现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调整下阶段融合教育方案等措施逐步提高康复教育的有效性。

5. 调整下阶段康复教育计划

园部每月举行康复教育例会,由普特老师和园长交流讨论每名孩子的发展现状,调整和制定下一阶段康复教育方案,并由园长再次召集康复教育小组召开会议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制定下一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

案例2小羽是一名重度自闭症幼儿,我们根据入园前康复评估报告制定康复计划,并请家长把病历卡拿来复印,留档,随后将孩子的评估报告输入特殊教育信息平台,将孩子的所有信息进行归纳和梳理,并存档。经过三个月的教育教学调整,我们再次将小羽的状况通过特殊教育信息平台反馈给专家和医生,他们针对孩子的表现提出了下一步调整建议指导。园长召集康复教育小组,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康复教育方案。方案实施后,小羽在情绪控制上有所进步,独自等待的时间能够维持1分钟左右,并能通过应答与老师进行互动。

6. 评估康复教育效果

由幼儿园普通教育教师、特教老师、卫生部门以及康复中心专家对康复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并将结果反馈至园长,并由园长或老师将评估报告传达给特殊幼儿家长。目前的问题是,实践中主要依靠教师对幼儿“运动” “感知” “认知” “生活自理能力” “语言”等五大技能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后得出结论,这是融合教育的结果还是个别化教育的结果,指向不明确,有效性不高。下阶段计划请专家进行指导,形成专门的康复教育的评估工具。

7. 整理和归档

由教师整理相关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存档,配合下一阶段的学校(辅读学校或普校)翻阅或借阅幼儿的档案。我们将每名幼儿的康复教育资料整理成个人档案,真正做到“一生一档”,并从这些档案中归纳提炼康复教育的经验,形成有效的活动方案,为我园学前特殊教育的园本课程研究积累丰富宝贵的资料。

四、团队合作,拓展延伸

特殊幼儿的康复需要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社会组织等与幼儿家庭的积极有效的合作,我们借助社会多方力量,通过团队合作,拓展了幼儿康复教育的资源,让康复教育从幼儿园延伸到幼儿及其家庭生活的各个角落。

1. 形成多维团队,社会组织合作

幼儿康复训练对孩子整个人生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幼儿本人、父母(监护人)、保健医生、老师、与之发生关系的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治疗,形成一个治疗、教育的多维团队。我们与台湾志愿者组织“和基金”合作,共同对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研究,特别是在脑瘫儿童的康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中度脑瘫幼儿莫莫从只会发出简单的“妈妈”到现在可以简单与人交流,重度脑瘫幼儿浩浩从走路都需要搀扶的状态到如今可以自己上下楼梯等等,这些令人感动的奇迹都是我们团队合作的成功案例。

2. 保育保健合作,开展研讨活动

特殊幼儿因为自身的障碍,需要特别的医疗护理。为此,幼儿园保育组与妇幼保健所组织了关于特殊幼儿的护理研讨活动,通过制度的建立和一些具体的实践操作,在医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 一部分幼儿情况明显改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普特教师融合,促进双方发展

实践中以融合教育形式开展的各项活动,在提高幼儿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普特教师素质的提高,如普特教师设计、组织活动的能力得到了明显发展。融合教育活动要求普特教师针对两个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班级的众多幼儿,进行准确、恰当地分组,要求教师掌握每名幼儿发展的不同水平,根据每名幼儿的特点因人施教,相对普通教育,其操作难度增加了。融合教育中,由普特教师共同切磋、商讨、设计、组织,在设计与组织教学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合作意识增强。

五、深入思考,后续发展

目前的实践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特殊幼儿个体间的差异较大,如何根据幼儿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康复教育策略是学前康复教育的首要问题。

2. 融合教育中选择具体融合安置班级时,要考虑幼儿发展的特点和普通教师以及普通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3. 特教师资资源相对于幼儿的需求来讲严重缺乏。社区康复医疗资源较弱,一年一次的医学评估不能及时有效地针对幼儿的发展调整康复方案。

4. 以“医教结合”为依托的康复教育是一个需要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相互配合以及全社会支持的系统工程,实践过程中也需要家长的有效配合与支持,如何针对家长的需求为幼儿提供家庭康复训练是我们后续工作的重点。

“医教结合”是我们开展康复教育工作的基石,目前的实践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效,我们会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策略,更好地将日常训练方案与医生的建议相结合,使康复训练更详细、更完善,更具有可操作性,为今后特殊幼儿康复训练和相关研究提供实证和借鉴经验。

(作者单位:金山区健康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