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好课”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沈立 刘爱平 王玥

 

2014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其中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三项重点任务之一。进一步强调“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性,是为了保证让残疾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真正意义上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基于此,“上海特教在线”网站和“上海特教”微信公众号联合开设了“好课推荐”栏目,通过网络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分享上海不同类型特殊教育的“好课”,教学对象涉及智障、盲、聋等不同残疾类型。今年暑假,我校将“好课推荐”纳入教师培训活动中,要求教师们观摩“好课”,分享感悟,活动中我们共收到教师学习体会96篇。10月中旬,我校结合即将举办的教学月活动,再一次通过课程领导例会形式开展了交流研讨,认真观摩了18节课,“头脑风暴式”展开研讨,大家总结出四个特色,即“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教学方式多样表现、教学评价多元运用、教学生成动态处理”。这四个方面体现了特殊教育教师关注每一个特殊孩子的成长,促使残疾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实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础。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这对于当前以中重度智力障碍为主的培智教育来说,是合乎现实的指导思想,是多年来理论实践的总结,也是今后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智障学生由于其智力发展缺陷,学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很难让他们掌握,从生活中来的“知识”,能让智障学生将直接经验与学习经验联系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新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的经验为学习背景。有了熟悉的经验,便有了探究的心理存在,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特殊教育的“好课”中,教师们都基于这个原则,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让特殊学生们在熟悉的情境中,建立联系,学习新知。如浦东新区特教学校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模拟的购物情境,学生用人民币购物,这一教学活动方式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在购物过程中感知了人民币的币值和功能,增强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同时也让他们理解了数学的现实性和重要性。

    2. 开展生活体验,提高生活能力

认识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思想,教师们打破了传统的围墙内的教学,努力拓展学习空间,让特殊学生们感受到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促使他们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如普陀区启星学校的语训课《喇叭花电话》,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转述电话内容的生活技巧,切实向学生提供交流的途径和方法。课上由学生熟悉的任课老师向他们提供一个电话内容(明天带好铅笔、周一升旗仪式穿校服等),让学生通过相互间的打电话形式来学习转述他人的电话内容。这样的语言训练,加强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提供了能力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教学方式多样表现

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追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特殊教育的教师们注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通过创设情境、坡度练习,转变“教”的方式,同时尝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转变“学”的方式。

    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和谐、愉悦教学氛围的核心,它不仅决定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且决定教学的成败。特殊教育的教师们,在课堂上关心爱护每个特殊学生,积极响应新课程的要求,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注重情景的创设。运用各种媒体,通过观看宣传片、flash、图卡等不同的方式,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杨浦区扬帆学校感知运动课《平衡踩踏车》中创设“马路”情景,让学生们做小司机来学习平衡脚踏车;如在闵行区启智学校音乐课《保卫羊村》中创设“羊村”情景,让学生运用乐器学习打击乐节奏;如在崇明县培林学校美术课《我的花布衣》中通过服装秀表演,让学生绘制“花布衣”。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教师们运用大量游戏,通过观察和操作、以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坡度练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采用提问、讨论、辩论、质疑等多种形式,探索适合于特殊学生实际的“探究学习”的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坡度练习,如达标练习、反馈练习等,针对教学内容,注重学法指导,满足不同层次特殊学生的需要,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成功感受。如第一聋校美术课《用线条勾勒世博》,教师运用分层递进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合的练习;如宝山区培智学校数学课《认识第“几”》,教师通过小步子多循环让学生学会数学“第几”的概念;如嘉定区成佳学校数学课《“10”的分与合》,教师通过坡度练习让学生掌握十的分与合;如浦东新区特教学校数学课《认识人民币》,教师通过师生合作让学生探索“10元人民币”的组合;如聋青技校地理课《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澳大利亚的独特农业、畜牧业。

    三、教学评价多元运用

巧用多元化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保障。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实施以鼓励性为主的评价策略,注重对学生的鼓励与肯定。通过多元评价的探索,使更多的学生在我们真诚的评价中受到鼓励,求得进步,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有效课堂。

    1. 激励性评价,创设有效教学的积极氛围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深层需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的评价都以激励为主。课堂中教师激励的方式很多,运用最多的是口头表扬和代币奖励的方式。如崇明县培林学校美术课《我的花布衣》,教师运用小红花作为代币物换取棒棒糖,激励学生参与学习。

    2. 期待式评价,实现面向全体的有效教学

智障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差异显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得课堂教学真正面向全体,从而能够提高教学实效。如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生活课《正确着装》,教师运用伙伴互助,给能力弱的学生期待,在合作学习中实现各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3. 自主式评价,构成有效教学的最佳延伸  

     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教师们在课堂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如第一聋校美术课《用线条勾勒世博》,教师通过对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终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评价作用。

    四、教学生成动态处理

善于处理教学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竭力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根据学生个体和学习情况灵活确立教学目标。由此看来,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的行为方向。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合理地删补,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学生的需要。

    1. 捕捉有效的生成性资源,体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的生成不可能都是有效的,它需要授课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及时做出反应,运用足够的教学机智将看似无效的生成进行合理运用,使其反过来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的生活课《正确着装》,老师让学生选择在不同场合的服装,一学生将一枚亮丽夺目、闪闪发光的头饰归在《去上学》的服饰选项中。老师没有回避这个不正确的教学资源,而是告诉学生,在学校女孩子不要佩戴太闪亮的头饰,以免分散学习注意力,有碍学习,建议学生选择一个简约大方的头箍佩戴,至于光彩耀眼的饰品可在做客时使用。老师通过引导,将看似无效的生成性资源重新分析、判断,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2. 跟随学生的兴趣,灵活驾驭课堂

对教学生成问题的处理显示了课堂教学的弹性,恰恰是这种弹性,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课堂。由于我们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师更要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切忌满堂灌,围绕“死”教案转。闸北启慧学校个别化语言训练课《鼻音功能亢进》,教学对象是一名自闭症的孩子,他的情绪波动大,注意力转移快,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蹲在地上发脾气,于是老师打开电脑,让他欣赏感兴趣的音乐,很快该生便调整了情绪。课上该生时而无缘无故地喊叫,不让老师说话,原来他的关注点落在了食物上。于是,老师便跟随学生的兴趣,用食物引导他,让学生跟着老师学发音,然老师又用奖励小黄花、图画书等方法鼓励学生坚持上完一节课。这样看来,只要这些特殊孩子在课堂上学有收获,哪怕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也无妨。

优质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们教学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的展现。观摩了18节“好课”,让我们看到了特殊学校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如盲童学校语文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感受到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而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科知识,才可能在教学中体现学科逻辑,所以扎实深厚的学科知识是教师的基本学科素养。我校在教育教学评优活动中,关注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的合理、教学方式的表现、教学评价的运用、教学生成的处理,为进一步实现特殊教育的有效课堂,促进特殊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