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培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记医教结合背景下董李凤美康健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

王庆

2007年,教育部颁发《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医教结合思想。20083月在上海举办的“《教育生物学》——生命科学研究与教育学实践相结合”研讨会上,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教授作了“教育学中的儿科医学问题”专题报告,对医教结合理念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即利用临床医疗技术对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通过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根据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训练、医疗和康复的综合方法,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影响下对儿童进行补偿和补救性教育。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上海市各特殊学校纷纷以行动探索医教结合工作。

然而,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作为特殊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师资队伍的质量是决定医教结合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医教结合工作的不断推进,对特教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掌握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医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的心理机制,还应研究学习的生理机制。但受困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教”与“医”相脱节、缺乏医学、心理学知识等问题,并成为制约医教结合工作深入发展的瓶颈。如何在现有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学校将打造“医教结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力图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以校本培训为主阵地,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康健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

一、培训计划的制定

教师需要怎样的培训呢?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校本培训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学校尝试从不同方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一方面,结合徐汇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学校师资队伍三年发展规划,组织中心组成员进行深入讨论,明确了新时期特教教师应具备了解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熟悉专业教法、掌握多学科专业技能等素质;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喜欢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在医教结合背景下在教学中的困惑以及实际需求,学校成立了培训需求分析小组。分析小组针对教师日常反映的学生障碍类型多、情绪行为问题普遍、教师缺乏有效应对手段等问题,通过检索资料、编制问卷,采用数据统计、分析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师的需求信息进行处理,从而梳理出教师的真实需要。根据需求问卷的反馈,学校教师当前的困惑主要集中在对儿童问题行为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迫切需要了解有关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力评估以及行为辅导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特殊学校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掌控等。正是这些需求,为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使学校的培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培训活动的组织

1 立足岗位,全员参与

医教结合理念下的特殊教育,不再是教师单枪匹马的孤军奋战,而是教、医、保、工勤等各岗位亲密协作的集团作战。对教师而言,他们需要了解不同障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各类障碍造成的功能损失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对保育员而言,他们需要了解不同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保育要点;对后勤的厨师而言,他们需要了解不同特殊儿童对食物和营养的特殊要求;对门卫而言,他们需要了解特殊儿童对自身的防护能力不同于正常儿童。因此,接受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不仅是每个岗位教职工所具有的权力,也是其岗位职责对其提出的要求。

2 立足需求,确定内容

教师的需求是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在教师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学校梳理、归纳了近年来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分别聘请专家来校指导。

近几年,伴随着教育零拒绝政策的深入推行,学生障碍类型愈发复杂和障碍程度的愈加严重。如何准确评估每个学生的教育需求,从而为其制定适切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成为教师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情况,2012年上半年,学校特聘华东师范大学金瑜教授,面向本校教师和派驻普校的专职资源教师开设了“心理测量主试资格培训”系列课程。在两个月的培训过程中,教师系统学习了心理测量的相关理论知识,并掌握了多种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常用量表。

同时,学校还借 “徐汇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基地”的东风,以每周五的教工学习作为开展校本培训的主要阵地,多次聘请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进校,面向特教教师开展医学专业知识、康复保健技能、特殊学生诊断评估等专题培训。如针对学生体质差异悬殊、慢性疾病较普遍的现状,医学专家来校开展了“如何解读学生体检报告”的咨询讲座,提高了教师的卫生保健意识;“常见肠道传染病预防”、“心肺复苏急救”、“癫痫发作期的处理及治疗”等专题讲座,提高了教师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急救能力;针对部分学生情绪控制能力较弱、问题行为严重的问题,心理学专家来校作“学生情绪行为干预方法”专题指导,提高了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能力,保障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3 立足实践,形式多样

在校本培训的形式方面,学校打破了以往一成不变的全员培训形式,而代之以各种灵活多变的形式。既有面向全体教师的短期集中培训,如“心理测量主试资格培训”;也有外出观摩与交流活动,如参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及华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察ICF-CY框架下的儿童康复工作;更有基于各种实践导向的小组研讨。如班本培训,以各班任课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班级内出现的特定问题为聚焦点,探讨有效的干预方法;课题小组,针对一定时期内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为或教学现象,通过课题的导向,挖掘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根源,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如“积极行为支持用于辅读学校问题行为干预的实践研究”、“动态评估在辅读学校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等;康复学科以及感知学科的教师,以课纲为指导,立足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结合游戏教学,开发适合各种障碍类型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游戏康复指导手册》,力求将康复运动融入到游戏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总之,不管培训形式如何,一切皆根植于教学实践,校本培训的目的,正是要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4 立足教师,发挥潜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也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参与者。只有以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加强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因此,我校尤其注重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引领作用。利用每周业务学习的机会,为骨干教师搭建平台,向全体教师传授教育教学心得,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自我提升。如从日常教学需求和安全管理需求出发,开展“学生体检课程”、“自闭症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干预流程”、“社会性故事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等专题培训,由骨干教师作为主讲,分享交流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心得、体验。

三、培训效果

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贴近教学的培训内容,既满足了不同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为其搭建了一座自我发展的桥梁,也为其构筑了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教师将培训所学运用于日常教学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带动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更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也因而显得更具活力。近两年来,学校多位教师先后荣获市、区级各项荣誉:如奚水英老师荣获上海市优秀班主任、上海市园丁奖;杨健老师连续三年荣获区育人奖;韩菁蓉老师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二等奖;张琴老师荣获区新苗奖、骏马奖。此外,老师有多篇论文发表在《现代特殊教育》、《上海特教》、《上海珠算心算》等专业刊物上。

相信随着学校校本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医教结合工作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作者单位: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