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蓉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其中,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既有先天音乐禀赋的差异,也有自身发展程度的差异;既有智能方面的差异,也有个性上的差异。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看,“差异也是一种资源”。个别化教育就是要适应学生的这些个别差异,关心每一个学生发展,关注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对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确定的、具体的教学计划,尽可能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不将任何一个学生从集体教学中分化出去,让他们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从而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音乐课上落实个别化教学,需要教师结合游戏、肢体动作、歌唱、语言等生动有效的音乐手段,针对每位智障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差异性的音乐教学,使学生能透过音乐的游戏或音乐活动的练习来唤醒学习音乐的本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及敏锐反应,同时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与交流兴趣,学会充分表达自我情绪、情感、学会自我接纳、愉悦身心,最终提高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一、全面了解,分层教育
对教育对象分层可以帮助每个孩子参与学习活动,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我在给七(1)班上音乐课时,将这一班级8名智障生分成A、B、C 三个层次,其中A层学生有3人,都为轻度智障学生,对音乐学习有兴趣,喜欢聆听各类儿童歌曲,上课时能够跟随老师演唱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律动;节奏感知能力较强,有的还能掌握较复杂的节奏,会使用铃鼓、双响筒、响板等多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基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地用自己的方式演唱,并一定程度地表现出对音乐的感悟。B层学生3人,为中度智障学生,节奏感知能力一般,不能将学过的节奏进行组合学习,但可以使用打击乐器中的铃鼓拍击出较简单的节奏,能够听清老师的要求,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用简单的语言、动作表现自己的音乐情感,但有意注意时间短。 C层学生有2人,为重度智障学生,他们上课时常常情绪不稳定,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各种节奏型及节拍基本没有概念,缺乏对节奏的感知,也很难自我学习、主动参与音乐活动,肢体运动不够协调,他们通常需要在老师的反复强调、辅导下才能完成相应的要求。
有了这样的对教育对象的全面摸底,就可以为之后音乐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评价的分层奠定坚实的基础,既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吃饱”,又避免了程度较低的学生“吃不了”。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音乐学习中,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综合分析,制定计划
在全面了解班中不同层次学生的个别特点、掌握了他们的学习“脉搏”之后,就可以根据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情况对教学内容要求、步骤、形式途径、手段方法等进行具体分析,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
比如,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针对七(1)班学生的情况,我可以确定该班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水平,表现为学生已经达到的音乐能力水平;第二个则是潜在水平,这一水平可以在学生尚不能独立、自如地完成,但经过老师帮助启发并通过自身努力才能完成的的音乐任务中表现出来。而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适当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水平。
以音乐活动《小青蛙找家》为例,我为三个层次学生设定的节奏目标分别为:A类学生:能在情境游戏中学习用打击乐器响板,随节奏表现小青蛙的叫声,并能自己创编一些节奏来表现小青蛙找到家前后的不同情绪,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B类学生:在老师帮助下,在情境游戏中尝试使用打击乐器、响板,随节奏表现小青蛙的叫声,并能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肢体动作来表现小青蛙找到家前后的不同情绪,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C类学生的分别是,目标1:能主动参与节奏游戏“勇闯荷叶桥”,在跳跳、玩玩中体验游戏乐趣;目标2:在老师和同学帮助下,尝试随音乐模仿最简单地小青蛙特征动作,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通过将学习目标分层,教师就能在音乐课上让每个学生在最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层次上得到最佳发展。
三、根据实际,分步实施
在授课中,教师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步骤分析,以确保学生一步步地达到预定的目标。比如,小周属于C类学生,在节奏学习时我对他的指导采取了“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则,对教学过程作了“分解”,以契合该学生认知能力落后的特点,环环递进,从而促使其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对于该同学,我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1. 在游戏化的音乐节奏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控能力和反应能力
节奏可以使人热血沸腾、情不自禁“手舞足蹈”,但它既是节奏,就必须得有节有律。在节奏练习中,首先要做到匀速,这就与人的平衡感有关,这是培养人的自控能力最重要、最基础的训练,同时在节奏训练中有大量的操作活动,这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对于小周来说,由于他的整体行为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在对他第一阶段的训练中,我着重通过各种各样游戏化的的音乐节奏练习来训练他的自控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其节奏感知能力,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励他主动自信地参与音乐活动。
以前面提到的《小青蛙找家》这节音乐课为例,这是首明快活泼、通俗简练、富于儿童情趣的小动物歌曲,歌曲以浅显的语言、欢快流畅的旋律塑造了小青蛙天真活泼、幼稚可爱的形象。在教学时,我将小青蛙急切要求回家的呼喊声 “跳跳、呱呱”作为教学的重点节奏内容。在节奏教学时,我设计了“勇闯荷叶桥”游戏。第一次音乐响起时,我邀请节奏较好的几位同学跟小周一起来玩游戏,要求每个人跟随老师按节奏接龙说出小青蛙的呼喊声 “跳跳、呱呱”,让小
2. 在游戏化的歌表演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
比如,在教《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时,在歌表演教学时,我设计了选择游戏。首先,让同学们一起选择最想表现小青蛙的方式?是歌唱还是歌表演。我知道小周会选择跳舞,特地问他,他果然告诉我,他要选择跳舞,而班级中大部分学生也都选择了歌表演。接着:大家开始集体学习青蛙跳的基本动作,在学习中,我对小周提出的要求是只要他跟着学就行,于是他很乐意地在模仿,虽说动作不是很到位,但我和同学们还是给予了表扬。然后,是分组练习。开始,他只能勉强地做跳的动作,而且老是跟不上歌曲的节奏,他也感到有些难受。我把他安排在舞蹈基础较好的小组中,根据需要设计一些较简单的律动,让同组的学生做小老师,再次帮助他,小周很高兴参与小组活动,并在活动中主动询问自己的动作做得对否,小伙伴也认真地帮助他纠正动作,他和小伙伴交流得很开心。在小伙伴的鼓励声中他学习的欲望越来越强,慢慢地他开始能合上音乐的节拍了,而且脸上的表情也逐渐丰富起来。最后,在进行小组赛时,我们给予小周展示的机会,他自己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我们先请一位舞蹈基础较好的同学带着他一起跳,跳着跳着,他就要求自己独立完成,我们非常高兴他有这个勇气,老师和同学都肯定了他的表演,他也非常高兴。虽说他的动作不是很正确,但是他能积极参与了,他能主动要求展示自我,我觉得他进步了。
实践证明,对智障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实施个别化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可以操作的,学生进步也很明显。比如,小周天性好动,让他安静地在位置上唱歌、聆听音乐是很难的,而在音乐教学中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他的自控能力、节奏感知能力、肢体协调能力,参与集体、小组活动与同学相互适应、合作和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肢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最明显,从最初的跟不上音乐的节奏,到现在听到音乐能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能一边唱歌一边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一学期的游戏化个别教学,让小周开始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也增强了他对音乐的兴趣,使他品尝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变化,得益于教师对切合其自身水平和特点的音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选择。遵循个别化教学的理论,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寻求多种、多变、复合、主体的教学方法,发挥不同学生的智能强项和感官功能,以满足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真正需求,才能促使教学取得应有成效,每个智障学生才能学有所得。
(作者单位:普陀区启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