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萍
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存在明显的社会交往缺陷,他们常常无法理解社会场景以及他人观点,在明确他人信念、行为和意图上存在困难。即使是那些高功能自闭症儿童、阿斯伯格症儿童在社交技能上也无法像普通人一样灵活地应对信息量大、灵活度高的社交情景。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这种缺陷可能与他们无法准确体察和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有关,也可能与他们无法明确辨别社交情景中的社交线索有关。
目前有不少用
一、社会故事法的概念
社会故事法是一种运用个别化的短故事即社会故事对儿童进行干预的方法,这一方法从个体的生活经验出发,可帮助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理解他们感到困惑或害怕的社会情境。在这一干预方法中,干预最主要的工具就是社会故事。通常,社会故事由专业治疗师、家长或教师创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特定情境下人们的所做、所想、所感;事情发展的顺序;社交线索的含义;个体在该种情景下该怎么做、怎么说。如,在一个教授打招呼行为的社会故事中,可以明确地指出,“当出门遇见熟人”(这是一个需要打招呼的线索),“要打招呼”(社交线索的含义),“打招呼时要面带微笑,眼睛看着他人,并说‘你好’!”(在这种情景下该怎么做、怎么说)。但要注意的是,社会故事法并不直接改变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行为,而是帮助他们理解社交情景,从而增加他们恰当的社交行为,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二、社会故事法的具体实施
运用社会故事法对自闭谱系障碍儿童进行干预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确定目标行为与技能
该阶段的任务是先由专家、教师和家长等相关人员对儿童进行观察和评估,了解儿童目前的社交技能水平,然后确定儿童所需掌握的目标行为与技能,以及该目标行为与技能发生的社交情景。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详细了解目标行为涉及的情景特征、人物关系及目标行为发生的过程。此外这一阶段还应评估儿童的理解能力,为下一阶段选择恰当的社会故事呈现形式提供依据。
(二)编写社会故事
第二阶段的重要任务是根据目标行为与技能的特征以及儿童的理解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如是否识字,识字量等)编写适合该儿童的个别化的社会故事。这一社会故事也可酌情使用图片、动画等辅助方式,以便于儿童理解。
社会故事的基本句型为描述句、观点句、引导句、肯定句、控制句、合作句。其中,描述句介绍了社会故事的背景信息。观点句陈述社会故事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所感。引导句为自闭谱系儿童提供该情景下的行为反应的建议与选择,如“我要……”,“我会……”。肯定句强调了社会规范与文化观念等。控制句则帮助儿童记住该情景下的正确行为表现,如“上课时,我可以看看桌面上的提示”。合作句指出了环境中的其他人会如何帮助儿童。这些句型的混合使用,构建成一个完成的社会故事。
社会故事应包含主题导言、主体和结论三部分,能够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撰写社会故事时应多用描述句、观点句、肯定句与合作句(这四种句型统称为描述性句子),少用引导句或控制句(这两种句型统称为指导性句子),以免太浓的说教味道引起儿童反感;描述性句子与指导性句子的比例至少为二比一,一般以五比一为宜。此外社会故事的编排形式也要适合儿童的能力和兴趣,有时可提供适合儿童的图解说明,以促进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
下面介绍一个社会故事的范例——《安静看书》
我叫东东。(前导句)
我喜欢和妈妈一起去图书馆看书,那里有很多我喜欢的书。(描述句,介绍背景。)
图书馆里大家要小声说话,安安静静。(肯定句,说明什么是安静。)
图书里不可以大吵大闹。(肯定句,说明什么是安静。)
在图书馆里大声叫,其他人会觉得很吵,会生气。(观点句,说明为什么不能吵闹。)
当我想要换一本书时,可以告诉妈妈,她会帮我换。(合作句)
在图书馆看书,我会小声说话,听妈妈的话(引导句)
大家都安静地看书,所有人都很开心。(观点句,总结了在图书馆看书该怎么做。)
(三)运用社会故事法进行干预实施
运用社会故事法进行干预应制定相应的干预时间表。实施初期,社会故事的阅读次数可以多一些,如一天三次,待产生效果后,可以逐渐减少提示的内容和阅读的次数。故事的阅读最好安排在事件发生的几分钟前,使儿童可以及时练习故事中提示的内容,并获得反馈。如果儿童在事件中遇到困难,干预者可以从旁用口语、图片等加以提示。
三、社会故事在自闭谱系儿童社会交往上的实际应用效果
(一)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社交技能的改善效果更佳
在当前很多研究中,研究者都对社会故事法的干预效果进行了探索。一些研究者发现单独使用社会故事法的效果不明显。比如,Hochdorfer和Bray等人(2010)探索了单独使用社会故事法的效果,对四位自闭谱系障碍儿童主动发起会话的能力进行了干预研究。该研究表明单独使用社会故事法的效果不佳,在两位儿童身上基本没有效果,其余两位儿童的效果也不显著。
但若采用社会故事法与其他干预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干预效果则得到了改善。如Crozier和Tincani,他们对一名4岁自闭谱系障碍男孩单独采用社会故事法进行干预,发现这名儿童在点心时间与其他儿童的沟通行为没有明显增加。但随后采用了社会故事法与口头提示相结合的干预方法,儿童除阅读社会故事外,每当他与同伴沟通时教师还从旁给予其口头指导,结果该儿童的沟通行为明显增加。在这一案例中,配合口语提示的社会故事干预比单独使用社会故事取得了更好的干预效果。
当前的研究表明,单独采用社会故事法进行干预的效果受到自闭谱系障碍儿童自身特点、所干预的目标行为的影响。对于那些智力、口语理解能力较佳的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单独采用社会故事法进行干预就能产生较好的效果。而对于那些障碍比较严重的儿童,或者是教授比较复杂的社交技能,如主动发起交往的行为等,将社会故事法与其他干预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一般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二)较之于养成新的社交技能,用于减少不当社交行为的效果更明显
社会故事法可用于养成新的社交技能,也可用于减少不当社交行为,如攻击行为、身体触碰、对他人进行不当评价、讲述不当的笑话等,但前者的干预效果比较有限。
运用社会故事法对问题行为进行矫正的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Mancil和Haydon(2009)发现不论是用电脑通过PPT呈现的社会故事还是纸质版本的社会故事,当儿童不断阅读这些社会故事后,儿童在社交情景下推搡他人的行为都明显下降。但是这一方法在用于社交技能的养成时则效果相对有限。比如,Dodd(2008)对10岁中等智力水平的自闭症儿童进行了干预。干预的情景为该儿童与其兄弟玩牌,干预的目标在于减少该儿童对玩伴游戏的过度指导,学会对他人行为进行表扬。每次游戏开始前先让该儿童阅读社会故事,随后与同伴进行游戏。儿童阅读社会故事之后,干预者会提出三个与故事相关的问题,以确保儿童对故事的理解。该研究发现,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对他人的过度指导行为在运用社会故事进行干预后减少了近一半(如其中一位儿童从80次/15分下降到40次/15分钟),并在撤销干预后仍逐步下降,但儿童表扬他人的行为则上升不明显(该名儿童从0次/15分钟上升至6次/15分钟)。
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故事法在社交技能养成方面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在于社会故事能够帮助儿童理解该情景是什么,不能做什么,但是这些儿童缺乏运用社交技能来适应场景的能力,所以难以表现出恰当行为。因此,若要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学会在社交情景中自如地运用某些社交技能,还需要采用其他干预技术。此外,这些干预时长通常为2-3个月左右,而新社交技能的养成则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
(三)干预的即时效果较佳,但是维持、泛化效果不佳
运用社会故事法进行干预一般有良好的即时干预效果,但是其维持、泛化效果不佳。一位研究者指出在运用社会故事法干预后,儿童能在干预的情景中表现所教授社交技能,但干预结束后,儿童在类似的自然情景中并没有表现出所学到的社交技能。
Adam(2004)对一名七岁男孩作业时的哭喊、尖叫、摔倒、踢人或物的行为运用社会故事法进行了干预。干预在家中由其父母执行。为这名儿童编写的社会故事较为简单,以第一人称写就,写明了该儿童做作业时讲话应小声,应安静坐在椅子上等,并写明了当该儿童做到以上几点时,家长会十分开心。这些问题行为在实施干预后均得到了明显的减少,甚至在干预进行中的多个观察时段中该儿童都未表现出问题行为,但是在撤销干预后,四种问题行为都出现了反弹,一些甚至回到了原初水平
针对社会故事法维持效果不佳的缺陷,很多研究者在设计干预计划时特别增加了一个渐隐的程序来撤销干预而不是直接撤销社会故事,即逐渐减少儿童阅读社会故事的次数,逐渐减少教师或干预者的辅助,以更好地维持干预的效果。研究发现运用这种渐隐程序后,当最后完全撤除干预时,目标技能虽然仍旧有所减少,但一般不会回落至最初水平。
总之,社会故事法由于故事编写比较简单、故事呈现方式多样,可以采用文字、图片、符号等多种形式,且实施较为快捷,对于不良社交行为的干预效果十分显著,同时可以与多种不同的干预方法结合使用,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交技能干预,是一种不错的儿童社交技能干预方法。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特教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