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肢体残疾的视觉障碍儿童康复的初探
发布日期:2019-02-07   作者:特教研究所   

陈敏

 

一、问题的提出

(一)招生格局的变化

医学科技的进步不但改进着对疾病或障碍的预防或治疗,而且也使许多有严重医学问题的儿童存活下来,努力走完人生征途。从1989年起,我校就开始招收兼有肢体残疾的视障儿童,目前,我校已有兼有肢体残疾的视障儿童共11人。我校所面临的教育对象不再是单一性的视觉障碍儿童。

(二)教育对象的复杂,带来视障教育新挑战

由于人的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造成了视觉和肢体等多重障碍。兼有肢体残疾的视觉障碍儿童与单一性的肢体障碍儿童相比,其障碍情况更为复杂,所造成的困难更大。视觉障碍和肢体残疾的交互影响,严重危害着这些学生的身心的健康,不仅给本人带来痛苦,给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的压力,也给社会增添负担。因此,如何综合地采用医学、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措施,对该类儿童进行康复教育、训练,提高生活质量,给予适合其学习、生活需要的帮助,是视障教育新的挑战。

二、  康复的涵义

对兼有肢体残疾的视觉障碍儿童的康复是指针对各种先天或后天的疾病和损伤所造成的各种功能障碍采取综合的措施,以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为主,辅以必要的辅助支持用具和环境的改造,尽可能减轻残疾的影响;或采取补偿的办法,尽可能充分发挥残余功能,以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的要求。

三、  康复的目标

双重残疾对儿童有着各方面的不利影响,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些不利影响将严重妨碍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进程。我们希望通过有效地训练与教育,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与教育康复相结合的措施,帮助他们克服躯体和社会心理适应上的困难。康复的目的在于:

(一)减轻致残因素所造成的后果,降低残疾程度;

(二)促进潜在能力的充分发展,以提高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能力等;

(三)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四、康复的实施

(一)条件创设

康复不仅仅是对残疾人的训练,而且还应包括社会大系统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学校康复工作的开展必须加强硬件的配置和人员队伍的组建。

1.硬件建设     

1)装备康复训练室  为兼有肢体残疾的视觉障碍儿童设立专门的治疗训练场所,配备必需的训练器具,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康复服务。

2)改建无障碍通道  为坐轮椅或使用康复器材的儿童能顺利通行于学校的各种场所提供便利。

2.人员队伍组建

为了满足该类儿童康复训练的需要,我们成立了医生、专职训练教师、家长组成的康复训练队伍。

1)康复训练师   学校配备专职训练教师,将医学与教育相结合,不但能使康复工作的开展更具科学性、规范性,以尽可能地减轻残疾所造成的影响;而且还能够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康复医学的训练者不仅能够对这类儿童进行医学的评估与诊断,还可以提供相关的信息,为全面、合理的教育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和参考。

2)教育工作者   教师在这类儿童的训练与教育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在教给孩子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在他们的训练与教育中起到协调作用,使各方面能很好的配合,如动员家长参与训练与教育工作;定期了解孩子的训练进展情况等。

3)家长  父母在教育训练中最为直接和重要。一方面,他们可以提供有关自己孩子的信息,有利于各方面人员对孩子进行训练;另一方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在家继续进行日常生活自理等方面的训练。

(二)康复教育、训练的具体策略

 1.制定个别化康复训练方案

为了使教育康复训练更符合每一位上满足儿童的需要,训练前康复教育、训练组的成员共同对该类儿童进行运动功能和整体功能评估,做出综合性的诊断,为制定个别化训练方案提供依据。其资料包括:病史采集、身体状况、运动功能评估、整体功能评估、生活自理评估、身体状况CTX线等检查;对日常生活、学习所需支持和帮助的建议;制定训练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确定训练内容、方法、强度以及训练器材;撰写进展报告等。对患儿康复训练的整个过程是从康复前评估→拟订康复方案→实施康复方案→反馈、分析调整康复训练方案→评估康复效果→总结上一康复训练项目→进入下一个训练项目的一个大循环。

个别化康复训练过程:

 

康复训练前评估

拟订康复训练方案

实施康复

训练方案

评估康复

训练效果

总结上一康复训练项目

进入下一康复训练项目

反馈、分析调整训练方案

2、训练方法

1)运动疗法     简称PT,就是肢体和躯干的促进、移动动作训练,平衡能力训练,增强肌力和耐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步行、跨越障碍训练。具体方法如:

  移动动作、平衡能力训练:康复训练器具有滑板、多功能悬吊架等,以协助身体姿势的稳定,身体肌肉的伸展;强化肌肉和关节的固有感觉;丰富平衡反应,帮助其本体感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进行视觉搜索、视觉追踪的训练,促进自我视觉空间的形成和手眼动作的配合与协调。

  姿势矫正训练:康复训练器具有电动倾斜台、站立架等,以促进重力感的稳定,改善平衡器官的刺激和肌肉的张力。在静态状态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对低视力儿童进行视觉定向训练。

 ③行走训练:器具有助力平行木、脚踏车、跑步器等。在器械的帮助下,主动进行运动,以增加关节运到度,保持和改善肌肉的收缩能力。适应全盲和低视力儿童。

2)作业疗法     简称OT,以游戏的方式,让儿童对一项特定的作业感兴趣,通过作业活动,对身体的、精神的功能损伤进行康复,增强小肌肉协调运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以生活基本自理为目的的功能。如指力练习网、铁棍插板等器具,能够增强手指力度,提高手指精细动作的能力,同时进行视觉功能训练。

(三)康复教育、训练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康复所针对的应是儿童这个人,而不是其所患的疾病或残疾。在康复教育、训练中,要用整体的康复观对该类儿童进行训练,同时兼兼顾其躯体、心理、社交、行为及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康复。

2、个别化原则     残疾状况各不相同,因此,康复教育、训练应根据每一个体的特殊情况有所区别。我们从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都应考虑每一个儿童实际情况,注意视觉的补偿、康复及其潜能的挖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儿童的需要。

3、动态性原则      儿童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训练中,要随时了解儿童的进展情况,以动态的观点对原有的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

4、安全性原则     在康复训练中,安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量了解儿童特殊需求方面的信息;向家交待安全方面的有关事项;教会儿童一些自我保护的措施。

五、小结与讨论

1、重视早期训练。对脑瘫患儿来说越早训练越好。早期康复治疗的目的就在于促使患儿的大脑在不断成熟和分化的过程中,让已手损害或损伤的这一部分大脑组织所支配的功能得到较为有效的代偿。康复治疗起步越早,这种功能代偿也就越明显、有效。对兼有肢体残疾的视觉障碍儿童的康复应早发现、早治疗、早训练。

2、兼顾心理康复。在肢体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训练者亦应重视对儿童的心理问题的疏导与矫治,以改善儿童的不良心态与适应方式,缓解或消除其痛苦,促进人格成熟,增进身心健康。

3、向家长提供指导性服务。这些儿童可能在他们的一生中都离不开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和帮助。要帮助和指导家长,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和未来的潜能,并减轻他们的反感。只要父母持之以恒,与学校积极配合,就有可能使这些儿童的残疾程度得到下降,获得最大限度的生活能力。

4、提供符合该类儿童需要的训练器材。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考虑到由于视觉缺陷造成的不利因素,对该类儿童所需要的训练器材加以改造,为他们配备助行器、矫形支具和轮椅,并指导使用要领,以符合他们的特殊需要。

5、关注儿童的个体发展。实施康复训练时,训练的起点根据儿童的个体能力,避免脱离实际的高难度动作,并根据进行逐渐减少帮助,提高运动独立性。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