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做人的基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孩子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国务院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全国、市级德育会议陆续召开,为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提供了新的机遇。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对听障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学校连续三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铜牌校。在新的形势下,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校在行规教育方面体现了以下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行规教育实行目标分层
《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分低、中、高制定了三个年级段行规教育的目标:低年级(一-三年级),在教师家长指导下学会基本的行为习惯,知道好的行为能得到赞扬;中年级(四-六年级),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初步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高年级(六-九年级),由他律变为自律,在日常生活中内化行为规范,并能影响周围的人。同时,根据学生每一个阶段的认识水平制定了每个年级行为规范的实施细则,我们把行规内容分为十个项目,每个月重点抓一个项目,而每个项目中针对每个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
“团结互助”
项目中,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做到“乐意和小伙伴一起学习和活动”;要求五年级的学生做到“学会集体的事情一起做”;要求九年级的学生做到“有团队合作精神,对人宽容,学会自我批评”。通过分层目标内容的制定使得教师在教育时能有的放矢,避免了简单重复的弊端,同时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二、行规教育形成网络管理
在日常的行规教育中,我们发现:聋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家庭、社会对其的偏爱和宽容,极易产生行为偏激和心理扭曲,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是非标准和行为习惯,随着知识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网络也在学校各个领域得到开发和应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探索以网络为平台,把它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校构建了《行规与我同行》的主题教育网站。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调动了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师生主动参与《行规与我同行》主题教育网站的开发,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行规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行规与我同行》主题教育网站作为一个声像并茂的交互式平台,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此,我们通过“行规导学”、“制度导读”、“礼仪导训”、“实践导行”栏目,正面引导,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如过去经常有学生违反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尽管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仍然或是难以理解,或是无动于衷、屡教屡犯。针对聋生的认识特点,我们在主题教育网站的行规导学一栏中,把中小学生60条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由学生自编自演录制成光碟。在平时的教育中,老师提出问题、给出要求,组织学生上网观看录像,进行对比辨析,开展讨论交流,由于主题网站中行规图像、文字资料丰富多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行规教育加强体验和感悟
如何提高行规教育的时效性,在《意见》中提出: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把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近几年来,我校行规教育的亮点是:
1、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每学期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等一个个大型主题活动丰富多彩,每次开展主题活动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快乐的体验和收获。我们连续三年成功举办读书节。在读书节里,我们设计了几十项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学生参加的活动,努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团队精神得到培养。例如精读中外名著,故事配画,手抄报,电子小报,书签制作,故事比赛,读书征文,课本剧表演,等等,当学生在不同的项目取得成绩时,自信自强溢于言表,三年来,同学们爱读书、会读书的习惯逐渐养成,进图书室的同学多了,利用课余时间争分夺秒的同学多了,校园里充满了浓浓的读书气氛,如今读书节已成为师生期盼的活动。
2、充分利用每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行规教育的效率,春秋游中,各个班级自己制定活动规范,学校评选春秋游好公民,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在“非典”时期,我们开展制作千纸鹤活动,同学们用亲手制作的千纸鹤表达对白衣战士崇敬,培养了学生博爱的精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品格,为今后融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3、给学生创造锻练的机会,不仅在校内,还为学生提供与健全人交流的机会,我们与交大、复旦、师大等高校建立互助关系。在交大举行聋生美术作品展览,参观松江大学城,开展联谊活动等等;我们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围绕助残日、中秋节、国庆节、艺术节开展的爱心公益活动及敬老院等场所都有聋生的身影。此时,同学们虽然听不到声音,感受不到音乐的跌宕起伏,然而他们用流畅的手语、优美的舞姿把一个个舞蹈演绎得如歌如诗,感人肺腑。此时,同学们虽然不能用言语表达,但一份份精心制作的糕点,一幅幅表达心声的美术作品向世人证明了听障学生的自信自强和回报社会的热情。
四、行规教育促进内涵发展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包括行为规范的自觉内化,需要有一个精神支柱,要有坚定的信念,而这个信念就是本国的民族精神,因此教育中尤其要重视树“根”立“魂”的民族精神的培养。
我们通过认真研究,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科中接触到的民族文化,把民族精神划分为:中华传统美德,民族风俗习惯及节日教育、中国国情和中华英雄人物四个方面,由此制定出每个年级的教育目标,使民族精神教育形成系列,并且在课时安排上加以落实。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在每次的主题教育晨会课中,在每个民族传统节日中,我们都渗透了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民族精神的教育。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如在读书节中,我们渗透了传统美德的教育,要求同学为故事配画。同学们拿起画笔,“孔融让梨”、“曹冲称象”生动感人的小故事都转化成栩栩如生的画面。各班学生还自编自演了传统美德故事,演出的节目虽不很精致,但通过同学自己的表演加深理解,使优秀的品德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心中。在闹元宵活动中,师生一起上网查找元宵节的来历,了解元宵节的习俗,自己动手做汤团,体验和感受浓浓的民俗气氛。春意盎然的四月,我们说风筝、话风筝、做风筝、放风筝,感悟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我们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了解抗日小英雄,观看抗日电影,制作幻灯片,写下自己的感想,为的是不要忘记历史,为的是感悟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不惜慷慨捐躯的英勇斗志……
新时期的行规教育不能一味沿袭过去的做法,要有新思路,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和新的手段方法。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收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为聋青技校、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毕业生。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通过行规教育,促进聋生健康发展,为培育“四有”新人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闵行区启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