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幼生
这几年来,我们上海聋青技校坚持“以人为本,育残成才”的教育理念,坚持“和谐发展,德育为先”的办学方向,把德育工作贯穿和渗透在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中。由于我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真抓实干,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断提高,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学校在近二年中先后获得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市教育系统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市百所中等职校重点建设项目首批合格单位、区文明单位、区德育先进集体、区特殊教育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3、2004两年毕业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都在98%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
回顾我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我们感到只有保证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把德育工作贯穿和渗透在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中,才能树立良好校风,培育四有新人。在这方面,我们的体会是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是德育和智育等各育的关系。
德育为首,德智渗透。从理论上来说,谁也不会否认。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是抓智育比较实,抓德育则比较空。智育在课时、场地、师资、考核评比等方面都能一一落实,但德育则可紧可松、可抓可不抓,容易走过场。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如果没有坚定的、正确的教育理念,没有前瞻的、长远的战略眼光,就会在学校管理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向于重智轻德。其结果,不仅德育流于形式,而且智育等各育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为了防止这种状况出现,我校除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外,还在加强组织领导和完善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学校党政领导联手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研究德育工作的会议制度;在当前教研组形式办公情况下,设置年级组长加强德育工作;重视良好班集体建设,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在对历届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毕业生表现良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也有少数毕业生不能适应岗位工种的需要。究其原因,并非都是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所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的聋生在职业道德、劳动习惯和人际适应、社会交往等方面还存在问题。有生理缺陷的聋生要在激烈的市场和就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比健听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因此,我们对教师的要求是教书必须与育人结合起来,在加强文化课、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做到“三个加强”,即加强树“根”立“魂”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加强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基础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举止文明、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树立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观念。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几年来坚持在全校开展“十爱十讲”活动,即“爱自己,讲自强;爱父母,讲孝敬;爱同学,讲友爱;爱他人,讲礼貌;爱名誉,讲诚信;爱劳动,讲自觉;爱学习,讲勤奋;爱集体,讲进取;爱家园,讲环保,爱祖国,讲奉献”。以此来引导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
实际上,德育与智育等各育的关系是合则两利、离则两伤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德育工作的载体不仅有校内的各项教育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主渠道与主课堂应该是课堂教学。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和德育资源。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要求时不仅有认知和能力上的目标,还要充分开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和人文因素。在我们生活中和聋生的身边也不乏德育教育的素材,如何把它们收集起来,加以整合,使之成为聋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内容,我们为此也动了很多脑筋。近几年来,我们克服没有现成大纲、教材的困难,开发了青春期常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校本课程,编写了以本校毕业生自强不息、卓而成才事迹的校本教材《创造辉煌》,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光抓智育,光抓智力因素,缺乏正确方向和精神动力,效果不一定好。重视德智渗透,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反而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引导学生朝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方向去努力。
二是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的关系。
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其指向性是十分明确的:即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终归。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做大量的艰苦工作,包括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设计、教育活动的组织、教育环境的构建,等等。
德育工作有的是以显性的形式出现,比如主题明确的报告会、标准明确的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奖惩明确的先进集体、个人的评比和对不良现象的批评,等等。显性德育观点态度要鲜明,对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对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清楚地表明我们的立场。隐性德育则更多地从氛围的营造、环境的创设、榜样无声的感召等方面起到让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显性德育是不可缺少的,但某种程度上说,隐性德育在引导学生情绪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境界得到提升、心灵得到净化方面,它起到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效果有时是显性德育所不能代替的。
这几年来,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培育学校精神,为了建设一流特教学校,我们的硬件条件在不断改善。优美的校园环境,宽敞的教学大楼,先进的仪器设备,这都为育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只有硬件这个“躯壳”,没有软件这个“灵魂”,就不可能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墙壁也说话”的教育效果。有鉴于此,我们本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健康的文化感染人、以优美的环境熏陶人的指导思想,倾力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人文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人文环境,注重聋生自主精神的发扬、自治能力的提高、自立本领的培养。学校至今已有10年保持学生犯罪案发率的零记录。在校内外违纪,特别是严重违纪现象大大减少。有10名聋生被光荣发展入党。这不能不说和一个好的氛围和校风是有关的。
德育的显性和隐性问题反映在干部、教师身上就是一个言教和身教的问题。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言教是不能少的。现在有不少学生对“言教”有逆反心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问题还是出在“言什么”和“如何言”上。如果言而有物,言而有信,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再加上双向交流,师生互动,这种“言教”是可以收到入耳入脑,心悦诚服效果的。反之,自然不会被学生所欢迎。其实,效果最好的德育是春水无痕、润物无声的,是把德育要求隐蔽在看似平常、普通的日常小事之中的。而正是这种在互动过程中能让学生动情、动容、付诸行动的德育,才能让学生得到体验和感悟,甚至影响他们的终生。教师的身教就能起到这种德育效果。在教师的管理考核方面,我们没有用各种繁琐细碎的条条框框去约束他们,但我们十分强调教师的师德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之于教师,就如花香之于鲜花、光芒之于太阳。我们每年都坚持评比“最受学生爱
三是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现代学校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校。校园不是一块与外界隔绝的“净土”,聋生也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旧体制转换的“阵痛”时期,原先的道德观念已经发生剧烈的变化,长期奉行的道德规范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对具体的道德行为所做的价值判断也见仁见智,处于一个质的不稳定时期。计划经济时期盛行的道义性文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正在受到功利性文化的无情冲击。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渠道的多元及便捷,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都在提醒我们:在社会迅速发展、时代发生嬗变的今天,如果不对已经滞后于巨大变革的社会现实的德育观念、内容、方法、途径进行反思和改革,而是冀望在和社会隔绝的校园围墙之内,对学生进行“纯而又纯”的“光明面”教育,出发点虽然无可厚非,但其效果肯定是苍白无力的。
有鉴于此,针对聋生信息闭塞、社会交往面较窄、自卑心理较重的状况,我们遵照人民教育
我们在开展职业教育时,要求学生在掌握“应知”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更要掌握“应会”的专业技能。其实,在德育工作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情感,落实到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中去。只有做到知与行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们都能够躬履践行,德育工作才有实效性可言。
为了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为了研究德育工作的内在规律,不断提高德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这几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德育研究。除了研究面上的德育观念的更新、德育队伍的组建、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渠道的拓宽、德育方法的改进、德育评估的完善外,我们还对听障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研究,探索一条教育聋生自强、自立,鼓励他们成功、成才的德育新路。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行动研究,召开德育工作专题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多种途径,把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进行提炼概括,上升到理论,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干部、教师写了大量的德育研究论文在全国、市、区的刊物发表,在论文评比中获奖。闸北区每三年举行一次德育论文评比,至今已举行了三届。我校选送的德育论文连续三届获得一等奖。这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中也是唯此一家。
我国是一个厚德载物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以德感人、以德化人的传统。《三字经》里有这样一段话:“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为先”。著名教育家
(作者单位: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