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俊
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校三年来坚持以行为规范教育为突破口,结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效促进聋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完善的组织、健全的网络和加强队伍的建设是落实行规教育的保证
为加强行规教育我们建立了校、室、班的三级行规教育组织结构,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加强了德育队伍的建设,从组织上保证学校行规教育工作的实施。
1、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在行规教育上我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明确了学校行规教育管理条线,形成主管校长——德育教导——班主任——学生干部,层层管理的模式。同时紧密结合家庭、社会,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我校通过组织家委会、开办家长学校、组织教师上门家访等形式形成家校合力,教育好聋孩子。我们还主动参与街道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依托家庭和社区,构筑大教育格局,共同携手开展行规教育。
2、狠抓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抓好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班主任队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致力于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同时我们又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党政工联手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通过创建文明班组、文明校的活动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我们还以报告讲座、专题研讨、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如今,“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每位老师都是行规检查者、教育者、反馈者和示范者。学校涌现了师德标兵、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等众多的先进人物。
二、优美的环境、切实的措施、富有特色的活动使行规教育落到实处
为了使行规教育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根据聋生的身心特点,结合小公民“五小”道德建设教育,在行规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上有所侧重:低年级侧重“知礼”,中年级侧重“敬长”,高年级侧重“爱国”,并据此确订训练内容和训练纲要,使行规教育形成一个序列。
我校还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月的活动。每个月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培养一个方面的良好习惯,努力做到行规教育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有提高。
在加强行规教育和训练上,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优化校园环境,培育人文精神。
我们在优化校园环境方面,精心设计了“一墙”:即文化墙,“二栏”:即宣传栏、展示栏,“三廊”:即工艺廊、陶艺廊、书画廊,“四电”:即电视台、电子刊物、电子屏幕、网络。通过这些载体展示了学校风采、班级面貌以及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爱人以德、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
二是制定检查标准,训练行为习惯。
2002学年度我们颁布了《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一日行为规范》。2003年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再次修订了《一日行为规范》,使之更符合特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要求,让学生更加明确进校、升旗、上课、课间休息、十分钟劳动、午餐、离校、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我校每周都要制定一周行为规范教育重点,同时定期进行检查;每天我们利用晨练的时间安排青年教师教聋生学习一句行规要求的手语;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行规用语在班级显示屏上反复地播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实行评比制度,提高行规水平。
我校把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重点。坚持在“文明礼仪、学习习惯、课间活动、生活劳动”等方面进行打分评比,每周聘请学生干部进行检查,每周公布成绩,并颁发流动红旗或红五角星,把评比成绩作为文明班级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就不但增强各班学生集体荣誉意识,而且也提高了全校学生的行为规范水准。
我校还有班级执勤轮换制度,担任这项工作的是取得显著进步的同学。值勤同学每天早上7:20到校,见到老师同学主动问早、问好;课间检查同学文明休息、活动、用电用水及上下楼梯情况。值勤同学自身要做到礼仪规范,在他们的示范下,进一步带动了全校学生的礼仪规范。
四是开展特色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为了培养聋生文明的行为及回馈社会的意识,我们组织了“同在蓝天下,帮助你我他”为主题的校内手拉手活动,通过中高年级同学帮助低年级的同学,聋生及弱智生组成志愿者队伍帮助脑瘫学生,既增强了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识与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文明行为。
在师生们的积极参与下,学校已成功地举办了两届艺术节。在艺术节期间,学生们用规范的手语表演反映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奔放的舞姿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五彩的图画是同学们火热内心的表白,流畅的书法是同学们刻苦的成果,香脆的自制小食品和漂亮针织物是则同学们心灵手巧的体现。
五是开启心灵之窗,培养健康行为。
针对残疾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特殊的心理,我校开设了“知心姐姐”信箱,创设温馨舒适的“彩虹姐姐之家”作为心理辅导室。我校还全面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课,专职教师单周分低、中、高年级上大课,班主任双周上小课,我们开发校本教材,向同学传授心理、生理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逐渐消除不良的心理。我们建立的聋人心理辅导站,专门聘请了一位资深的聋人教师为听障孩子进行团体及个体的心理疏导,为学生解疑释惑。学校还通过校广播电台、校电视台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专门解决各年龄段残疾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六是依托教育科研,提升行规质量。
为了探索新时代德育教育的新模式。在学校主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听障、智障学生发展的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申报《听障学生行为矫治的研究》作为子课题,进行专项研究。
最近,我校还确定了《听障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研究》、《残障学生学会生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教师心理活动设计的研究》三个研究课题。我们意在通过课题的研究,深层次地探讨德育工作规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教育。
三、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思考和体会
第一,行规教育必须常抓不懈。
我们在实际中观察到,行规教育工作若抓得不紧,不采取长期必要的训练及激励措施,时间一长,聋生就会淡忘,就会出现反复,这就决定我们必须针对聋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一方面进行形象化地教育,提高聋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坚持长期严格的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 行规教育需要不断创新。
首先,行规教育的关键是“内化”,要内化就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的行规管理模式,可以让聋生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
其次,行规教育的内容一定要贴近聋生的生活实际。我们觉得在行规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聋生的生理心理成长规律,加强体验和感悟,创造性地组织各种活动、创设各种情景进行行规教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从而建立良好的行为。
第三,行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残疾学生能够融入社会,回归主流。
在行规教育中,必须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聋生的“社会化”进程。我们要把学校教育作为一个与内外各系统相互交往、协调的开放系统,紧密联系社会、家庭生活,形成一个利于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丰富、开放、和谐的学校生活环境,让学生在不断吸收、输出的交往中培养积极开放的心态和适应生活的基本能力。特教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各企事业单位及普通中小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手拉手交往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另一方面也会让聋生学到与其年龄相称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准则,学会充当社会成员,培养社会责任感,满足其回归主流社会的归属感和需要。
通过行规教育,我校学生在形成良好行为道德习惯的同时,还有效地开发了潜能。学生们在各个领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有的学生以优秀成绩考入高中;有的通过学校的职业技能培训,走上了工作岗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我校表演的京剧《群猴闹春》获得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金奖,舞蹈《茉莉花》获得了上海市中学生艺术节特别表演奖。其他如在市第六届残运会和车船模比赛中,我校听力、智力残疾学生也获得市、区多次奖项。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抓好行规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系统工程。我校将群策群力、常抓不懈地继续做好这项工作。力求把残疾学生培养成有一定文化,健康人格和文明举止的合格人才,把学校建成提高残疾学生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基地。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