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障碍儿童情绪特点的研究
发布日期:2019-02-07   作者:特教研究所   

陈敏 张福娟

 

一、研究目的

情绪是人的反应性的心理活动表现之一,它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视觉障碍儿童由于视觉缺陷,必然会导致在学习、生活、就业上的许多困难,容易使他们产生烦恼和痛苦,从而会出现自卑、疑虑、过度激动等情绪现象。据调查,超过80%的视觉障碍儿童都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另一项由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心理卫生调查显示:41%的盲童认为自己情绪多变,47%的盲童敏感。这些不良情绪会对儿童的学习、智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建立产生直接的影响。

目前,心理学研究者对正常儿童的情绪、心理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特殊儿童尤其是视觉障碍儿童的情绪研究仍相对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了解视觉障碍儿童的情绪特点,从而帮助儿童克服心理障碍,掌握调控情绪的技巧,有利于学业学习和交往技能提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盲童学校、上海市低视力学校预备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四个年级共78名学生,其中男生39人,女生39人;15岁以下40人,15岁以上38人;全盲生23人,低视生55人。具体情况见表1

1   被试分布情况(N=78人)

性别

年龄

视障程度

15岁以下

15岁以上

全盲

低视力

39

39

40

38

23

55

 

(二)研究方法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编制的《情绪障碍评定量表》对被试进行调查。该量表共由63个项目、8个分测验组成,包括情绪稳定性(如经常发脾气)、焦虑(如睡眠不佳、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如悲观失望缺乏自信)、恐惧(如无故害怕或担心)、强迫倾向(如强迫自己做某事)、神经质(如哭笑无常)、社交焦虑与退缩(如不敢与人谈话)、紧张及躯体诉述(如头晕)。

问卷调查共发放79份,收回有效问卷78份,回收率98.7%。

三、结果与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一)视觉障碍儿童情绪量表测验得分

对视觉障碍儿童测验得分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对所得结果与正常儿童常模作对比,发现视觉障碍儿童的得分偏高,说明视觉障碍儿童的情绪问题较明显。

2  视障儿童情绪障碍测评得分分布

 

Y1

Y2

Y3

Y4

Y5

Y6

Y7

Y8

平均数(M

497

777

1108

454

445

219

985

344

标准差(S

276

411

328

252

225

208

446

223

注:Y1:情绪的稳定性,Y2:焦虑,Y3:抑郁,Y4:恐惧,Y5:强迫倾向,Y6:神经质,Y7:社交焦虑与退缩,Y8:紧张及躯体诉述。

(二)性别差异分析

在性别纬度上,对所获数据进行多元分析,发现男女学生在情绪表现上有显著差异(F=2.704P=0.012)。对男女学生在8个分测验所得分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中可见,男女生在焦虑水平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女孩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孩的焦虑水平。

3  性别差异情况分析

 

Y1

Y2

Y3

Y4

Y5

Y6

Y7

Y8

F

1707

6619

0144

1036

4437

0000

3115

1030

P

0196

0012*

0706

0312

0038

0989

0082

0314

   

(三)年龄差异分析

在年龄纬度上,对所获数据进行多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学生的情绪表现没有显著差异(F=0.867P=0.549)。对 8个分测验所得分数在年龄纬度上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4。从表中可见,不同年龄组学生在焦虑、强迫倾向、社交焦虑与退缩和紧张及躯体诉述四个分测验的成绩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15岁以上的学生的平均量表分数都高于15岁以下的学生。

4   年龄差异情况分析

 

Y1

Y2

Y3

Y4

Y5

Y6

Y7

Y8

F

0.516

7.269

3.315

0.413

10.299

0.721

12.572

9.252

P

0.475

0.009**

0.081

0.522

0.002**

0.399

0.001***

0.003**

 

(四)视觉障碍程度差异分析

对盲生和低视力学生的测验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类学生的情绪表现总体上没有显著性差异(F=O.503P=0.85O)。进一步对两类学生在8个分测验的分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中可见,全盲生在紧张及躯体诉述分量表上所得分明显高于低视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5   视觉障碍程度情况分析

 

Y1

Y2

Y3

Y4

Y5

Y6

Y7

Y8

F

0488

3509

0498

0007

1872

2424

1853

5036

P

0487

0065

0483

0934

0176

0124

0178

0028*

   

四、小结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情绪特点

   本研究表现,视觉障碍儿童的焦虑和恐惧情绪问题明显多于明眼儿童。其原因可能在于视觉障碍儿童由于视觉上的缺陷无法客观地去看事物,无法进行模仿,或因行动受限制,害怕身体有可能遭受危险,因而出现不安的情绪,总之,视觉障碍儿童的突出情绪特征是情绪不稳定。

(二)视障儿童情绪特点与性别关系

研究发现,男女视觉障碍学生在情绪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此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焦虑纬度上,女生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推测此方面的原因可能有这么三个方面:第一,可能与男女生的个性有关,一般男生较勇敢、不怕事,而女生常生性怕事、易担心、胆小;第二,可能与成人的教育观有关,成人通常要求男孩应有阳刚之气,女孩应温文而雅;第三,可能受环境的影响,女孩在一起的话题、活动与男孩有很大的差异。

(三)视障儿童情绪特点与年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15岁以上与15岁以下两组学生在总体得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焦虑、强迫倾向、社交焦虑与退缩和紧张、躯体诉述四个分量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15岁以上的视觉障碍学生更多地面临青春期发育的一系列生理问题,心理也变得更加复杂;而且他们也都要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各种压力。他们更能体会由于视力方面的缺陷所造成的人际沟通方面的困难,因此更容易感到挫折感、孤独感,易造成焦虑的心理。

(四)视障儿童情绪特点与视障程度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全盲生与低视力学生的情绪表现在总体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但在紧张及躯体诉述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盲生不能直接感知物体、视知觉受阻有很大的关系。全盲生由于移动的困难,经常在一种“惟恐有失”的紧张状态中,总是害怕发生意外,尤其当生理障碍导致其周围人的负面态度或使该儿童形成一种较低的自我价值感时更是如此。当然,形成这种不良的心理与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他的家人、邻居、亲友、伙伴等到人对他的态度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其独立行走的能力有较大的关系。

五、建议

视觉障碍儿童所出现的各种情绪问题与其视力缺陷有密切的关系。教育者要根据他们特有的生理特点进行恰当地教育和引导,但同时也不要武断地批评或认为这些情绪问题是视觉障碍儿童的必然特征而视为不可改变的。视觉障碍儿童能否对生理缺陷作出良好的心理适应,与其受教育的年龄及水平等因素有关。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加以积极引导。

1.创设环境。为视觉障碍儿童提供一种充满爱和信任的教学和生活氛围,鼓励他们与其他人进行开放式的交流,为他们提供一种“此时此地”而非过去的经验获得方式来习得合适的行为。在这种过程中,教师和父母不但对儿童的积极情绪要加以按受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对消极情绪也要加以接受、认识、理解和澄清,让儿童认识到这是其自身的一部分,以帮助其改善。

2.游戏疗法。对幼儿可以实施游戏疗法。在实施游戏疗法时,给儿童提供接近真实生活的玩具或事物,让儿童创造各种生活中的情景,通过游戏释放情感。教师鼓励儿童自信地解决遇到的难题,以帮助儿童认识到相应生活场景中哪些行为和情绪表现是合适的,哪些行为和情绪表现是不合适的,以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最终消除不合适的行为和情绪。

3.行为疗法。行为主义认为行为都是习得的,因此可以使用各种形式的手段改变儿童的行为。教师应为儿童捉供一种富有结构的学习环境和材料,通过强化、塑造、榜样学习等手段来改变儿童的行为,以使不良的情绪表现有所改善。

4.培养适应能力。对盲童从小加强定向行走训练,培养安全独立行走、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减少心理障碍,增强社会和环境的适应性。

5.掌握青春期儿童的生理、心理生长、成长的特点。在青春期发育阶段,观察视觉障碍儿童的变化;做好心理指导、思想疏导;增进视障学生的交往机会。学校可开设形体课、礼仪课、社会交往能力等课程,纠正视障学生的“盲相”,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为他们融入社会打下自信的基础。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