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峰*
我校原是上海市聋人中学,在转办为初职校的过程中,由于教育对象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实际问题,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设法解决办学过程中的这些关键问题。如,大龄智障学生成为了我们教育对象,他们是完成了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后的、智商在70以下的弱智学生。还有,在全国没有大龄智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材背景下,我们作为上海市的一所初职校应该为全国同类学校开发课程与教材。再如,聋校留下的18位“老弱病残”教职工,需要适应初职教育的新要求,等等。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决定以“支持”的理念展开研究,要努力从以往强调“补偿”,发展到强调“支持”。“支持”是国际“智障”新概念中的一个关键词。同时,我们采用了大课程的观念。简单说,支持式课程是一套帮助大龄智障学生,从学校生活有效地过渡到成人工作生活、社会生活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
本研究是一次“草根式”的课程开发,根据初职校招收辅读学校毕业生进行两年制职业教育的办学需求,历时三年,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探讨适合于大龄智障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
研究之初,我们创造并采用了“三块七步法”的基本课程开发思路,研究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三块内容,并从环境分析、目标制定、内容选择、内容组织、经验选择、经验组织与评价设计七个步骤开展了本研究。进入研究中期,我们不断反馈调整,持续动态生成,使支持式课程开发逐步走向开放。
在研究进程中,我们综合运用行动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科研方法。在不同阶段,请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对相关内容进行指导。全校教师全情投入,就不完全统计,在本研究的关键两年中,在党员干部的感召下,全体教师为了把行动研究做得扎实细致,义务加班就达27388小时,相当于为国家节省了约342350元的研究经费。
本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至今,形成了包括教育部特殊教育“十五”课题、全国家庭教育“十五”课题在内的21个国家、市、区级课题组成的“支持式课程课题群”,全体教师撰写了800余个学生发展案例,近200篇论文、个案研究报告,在各类刊物上发表144篇,其中,9篇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4篇文章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论文一等奖、全国特殊教育论文一等奖,出版了5本专著、2本杂志专辑,中期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教育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子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心理辅导协会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等。相关研究成果曾在海峡两岸职业教育研讨会、上海市特殊教育课程研讨会上交流,获得好评。
本研究还重点完成支持式课程体系的建设,以下,具体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五个方面介绍本研究结果:
1、课程理念:
支持式课程以“每个孩子都是金子”为教育哲学思想,并将其具体表述为“长宁初职先进学生观”,即“学生是金子,我们激发学生;学生是教科书,我们研究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尊重学生;学生是艺术品,我们欣赏学生;学生是美好生活,我们享受学生”;同时,支持式课程追求“回归社会生活走向”的理念,并在观念和行动上实现了两个跨越,即努力提供学生“跨越校园围墙”和“跨越学制年限”的学习经验。
2、课程目标:
本研究进行了支持式课程环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课程目标体系,并从大龄智障学生特点出发,从就业岗位要求出发,重点提出了“五个学会”的核心目标,即:
学会主动参与、我来做……,
学会依法办事、我记牢……,
学会自信负责、我能行……,
学会敬业吃苦、我不怕……,
学会合作共处、我来帮……。
3、课程结构与内容:
本课题形成了适合于大龄智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式课程结构,主要包括通用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岗位体验课程和人与社会课程。其中,岗位体验课程很好地实践了国际“融合教育”思想,为学生回归主流、融入社会提供了积极的课程支持。此外,专业技术课程中,园艺学科利用学科资源优势,开展了教师支持下的、适切性强的探究性学习,实践了国际“智障”新概念的思想。
我们认为,教师本身、学生生活、家长、环境和网络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并努力将学生现在、未来的社会生活的实用知识,编入相关课程教材。本研究共编写了整套可供选择的、适合大龄智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和相关配套材料,共70册,包括《实用语文》《实用数学》《体能训练游戏》《心理健康自助手册》《工作分析法教学支持手册》《人际与礼仪》《劳动与就业》《居家与休闲》《青春与健康》《社会与发展》等,编制并使用了《寒暑假学生发展手册》。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其中,仅“人与社会课程”教材25册,就有50万字。
4、课程实施:
针对学生特点,注意运用现实教材,模拟或进入实际情境实施课程,通过教师、学生、家长合作,整合、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我们打开校门,让家长走进来,让学生走出去。如,让家长参与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做助教;如,让学生每月走上街头爱心义卖,回归主流;再如,学生社团组织自主管理,开展一人一岗工作,实施学分制、应聘制、合同制、预备制、评估制、下岗制、明星制;此外,本研究还开展了毕业生的职后跟踪指导,把支持式课程延伸到学制外,实现了“生活即教育,教育生活化;社会即学校,学校社会化”的课程思想。
本研究以分层学习与个别学习两种方式组织课堂学习。其中,我们特别重视个别学习的组织,根据不同学生情况,选择不同的、个别化的“支持”内容、方式和程度,并在操作中,逐步减少教师的辅助程度。如,创造性实施了用于学科个别化补救教学与辅导的“学习进步档案”;如,使用代币法进行学生心理行为干预的个别化德育的“家校你我他合同”;还有,每学期为每个学生撰写“学生发展案例”等等工作项目;还开发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个别化训练“小步教学程序”软件,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在教师支持下,学习适切性强的内容,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此外,我们还建立了课程资源库。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进行了学生“多元发展评价”研究,确立了评价设计的5条原则,形成了纸笔测试、实作核查、代币积分、案例记录、问卷调查、档案搜集等评价方法,还创新了快乐考试制度,将评价嵌入教学,开展了个别化考试与验收,加强了教学质量监控,还探索了春秋游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学习评价方式。为全面呈现每个孩子成长轨迹,重点设计并使用了校本评价工具《支持式课程学生发展手册》,以及“找回自信的我”学生电子档案,运用教育叙事和雷达图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
5、课程管理与评价:
本研究认为,促进支持式课程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课程管理和评价。我们提出了“立体化管理”理念,建设了学习型组织,开发了“每个孩子都是金子”学校网站,使学校成为研究型学校。以支持式课程研究为总揽,进行管理创新,改革了传统的教导处、总务处等机构设置,设置了课程研究开发室、课程实施管理室、课程质量评估室三个中层管理机构,设置了校园网“网上金点子”平台,建立了“课程管理例会”“学科伙伴小组”,形成了专家每月随堂评优课、项目评估报告及个别反馈、校本教研主题新闻发布会、毕业生职后跟踪等教师参与课程管理与评价的运行机制,形成一个课程领导的闭合系统。
本研究在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
首先,2003、04届毕业生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累计通过率为97.46%,2003、04届本区轻度智障毕业生就业率为100%,学生还获得了个性化的发展;
其次,目前全校40位在编教师中有7位教师成为全国、市级先进教师,7位教师获得烹饪面点等高级证书,2位教师参加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保持了一等奖100%的获奖率;
第三,本研究使学校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内部密封式、无计名的调查,家长满意度连年保持97%、98%的水平,学校获得了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等18项全国市级先进集体称号,校本督导获得“全优”的好成绩,并进入了持续有效的发展。
本研究取得以下三方面的创新:
首先,在全国没有适合大龄智障学生课程的背景中,本研究率先为大龄智障学生创造了适切性较强的课程体系,编写了较为完整的教材和配套材料。
其次,本研究为学生提供的职后跟踪指导等岗位体验课程的学习支持,使支持式课程成为“跨越校园围墙”和“跨越学制年限”的开放性课程,实现了课程观念的创新。
第三,本研究进行课程管理创新,改革了传统的中层机构设置,设置了课程研究开发室、课程实施管理室、课程质量评估室三个中层管理机构,形成了课程领导的闭合系统。
本研究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反思的问题,如,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要更好地关注教师的生活质量;如,在完成课程教材开发之后,教师要进一步理解支持式课程,并不断创生性地实施课程;还有,课程质量评估室如何更好地开展课程评价工作,不断调整、改进课程,是我们要不断努力的又一个命题。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切入,进行的后续研究《校本支持式课程领导中的教师群体发展的研究——智障学生初职教育学校的个案研究》,将使本研究获得持续发展,使校本课程质量获得不断完善,使教师群体的生命价值获得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略)
* 课题组成员还有:陈东珍、沈立、于素红、全桂红、乔悦、王玥、范红霞、周颖芳、刘爱平、陈艳、侯梅瑛、曾凡林、刘朋、宋永川、陈红英、孙中萍、余琨、李贞、丁翠、王晔等
本课题获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