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芬*
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
一、在中重度弱智学生的教育训练中既要充分体现生态教育、生活教育、多元智能、合作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现代普通教育的思想,更要贯彻融合教育、补偿教育、个别教育、医教结合和动手练脑等特殊教育的原则。
二、能否设置和实施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五大康复课程,是中重度弱智学生的教育训练成功或失败的重要环节。课程决不是普通教育课程的增减,而是要不同程度地反映社会需要、家庭需要、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
三、根据设置课程的要求和培育目标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编写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教材是实施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训练的重要步骤。本项目中研编的文字教材和纲要以及电脑多媒体课件、自编康复操的磁带光盘在中重度弱智学生康复训练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四、对有比较严重身心障碍的中重度弱智学生,必须采用灵活、持久的干预策略和训练方法。例如,本研究中的十个课堂教学策略,以唇舌等发音器官的训练为起点,以汉语拼音为切入口的语言训练以及渐进性的句型训练方法在中重度弱智和构音障碍学生的语言训练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建立一套多层次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有关中重度弱智学生的教育训练绩效的评估体系是体现教育、教学与训练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测性的必要手段。
六、培训和造就一批有敬业精神,有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地开展中重度弱智学生主题教育训练的必要条件。与大学和科研部门结合,参与科研项目的行动研究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训练水平、科研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
七、中重度弱智学生的教育也和其它类型的特殊教育一样,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系统工程。只有当政府的大力支持,家长的密切配合、特殊学生自身的努力与学校教师的辛勤劳动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合力时,特殊学生的教育才能顺利地开展,并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与此同时,中重度弱智学生的教育和训练的成果在社会上引起积极的反响,使特殊教育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就会使特殊教育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我校招生对象由单纯性弱智学生扩展到弱智型脑瘫、自闭症、构音障碍、癫痫、注意力不足、情绪行为障碍等多重残疾的学生,如何在教育训练中,摆脱普通教育的束缚,冲破轻度智残课程的限制,解决好“学习内容”与“学生能力”的矛盾,成为我们急待研究的问题。因此我校从2000年到2003年承担了市级课题
“中重度弱智学生‘主题教育训练’的绩效研究”,试图通过对运动、言语、交往、情绪等障碍学生的训练,探索解决主题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尤其是探讨适合该类学生教育训练的课程、教材、教法、评估体系,探讨能体现医教结合思想,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服务密切结合的,能为中重度弱智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的教育模式。
本课题研究在理论上的价值不仅是提供了中重度弱智学生以及多重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的原则、课程、策略和评价体系,还探讨了“教医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上则改变了长期以来中重度弱智学生以及多重障碍学生教育训练中缺乏教材的状况,深入探讨了中重度弱智学生以及多重障碍学生教育训练的方法和途径。这项研究有助于他们融入社会,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研究过程与思路
本课题采取总体设计、同步推进、重点实施、分项评估的方法进行。按照教育训练主题将总项目划分为五个子课题实施:
弱智型脑瘫儿童躯体形态功能康复训练研究
中重度弱智学生语言训练研究
弱智型自闭症学生教育训练研究
中重度弱智学生多媒体组合教学训练研究
中重度弱智学生作业疗法训练研究。
研究样本为一年级到职业班的135名中重度弱智学生和弱智型多重残疾学生。建有校内外两支研究队伍。校外队伍由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仁济医院、市六医院、莘庄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等单位的爱心医务工作者和华东师大特殊教育系的教师与学生组成。
三、
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一)概念界定
1、中重度弱智学生:是指可训练的智力障碍儿童,他们的IQ介于30-50之间,智龄发展极限约为7-8岁。
2、弱智型多重残疾儿童:是指伴随运动障碍、言语语言障碍、情绪行为障碍等可教育训练的智力落后儿童,IQ介于30-70之间。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对学生做训前调查评定,对上海市辅读学校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训练的研究水平进行了调研,对我校教师的中重度弱智学生教学训练水平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系列对策。
(三)
设置新的特色课程,在课程建设方面创出新路
特色课程包括“弱智型脑瘫学生个训、中重度弱智学生语言个训、弱智型构音障碍学生个训、弱智型自闭症学生个训、中度弱智学生电脑操作、中度弱智学生语言训练、中度弱智学生美工教学、模拟社区训练等,较充分地体现了世界课程改革的七大走势。
(四)构建中重度弱智学生主题教育训练的系列教材
研编了中重度弱智学生五大主题教育训练的文字教材和影像教材。
(五)总结中重度弱智学生“主题教育训练”课堂教学的策略
第一:如下的教学原理和策略值得特别注意:
1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2精心准备实用和实效教具3注意心理疏导4示范清楚规范5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6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训练7不断评估提供反馈机会和信息8借鉴聋教育的策略,并和弱智教育的策略有机结合9配备助教10教医结合
第二:在五大“主题教育训练”中,创建了以下的干预策略和训练方法。
1、中重度弱智学生运动障碍康复训练
创建了辅读学校对脑瘫学生教医结合康复训练的模式,首创粗大动作功能康复训练操等三套康复操等。在为脑瘫学生提供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训练方面实现了突破,并提供临床教学指导。
2、中重度弱智学生语言障碍康复训练
首开比较系统而具体地对中重度弱智学生和构音障碍学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研究,创编了“唇舌操”,“汉语拼音手势符号方案”和“语音语义语用训练”等方法策略和辅助手段。突破了传统的语言训练禁区,在教医结合、弱智教育和聋教育的融会贯通上进行有效探索。
3、中重度弱智学生交往障碍康复训练
设想并勾勒出一种对弱智型自闭症青少年期的组合性训练法,首次关注和实践了对青少年期弱智自闭症学生教育训练的研究。
中重度弱智学生多媒体组合教学训练
在大陆中重度弱智学生教学中,首次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概念并进行实践;首次总结了弱智教学电脑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五大特点;首次关注和实践中重度弱智学生电脑操作教学研究;首次把电脑操作引入中重度弱智学生的语言训练中。
5、中重度弱智学生作业疗法训练
首次把作业疗法引入辅读学校中重度弱智学生课堂教学研究。
(六)建构评估体系,进行主题教育训练的绩效研究
课题组设计了中重度弱智学生五大主题教育训练的评价体系。从智商情况、运动情况、语言情况、社会交往情况、电脑操作情况、学生心理情况、精神障碍性(自闭症)情况、情绪和行为情况等5到8个方面对被试对象的实验前后变化进行了比较,有力地说明中重度弱智学生以及多重残疾学生训练的实际效果,发现了一些更深层的问题:
1、中重度弱智学生以及多重残疾学生训练前后IQ值没有明显变化
2、“主题教育训练”能改变中重度弱智学生的行为水平
经过三年的康复训练,通过综合评估和实验前后的对比,使部分中重度弱智学生在以下六方面产生了明显变化:
第一,中重度弱智学生的运动能力有明显提高
第二,中重度弱智学生的语言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中重度弱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四,提高了中重度弱智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培养了中重度弱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
第六,帮助4名学生回归主流社会
(七)研究成果
3年来,我们发表了80多篇论文。其中在世界特殊教育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1篇,在中国核心专业刊物上发表24篇,在全国级和市级刊物上发表53篇,在瑞典、新加坡和法国等世界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的有4篇,在其它的海内外专业学术研讨会上有7篇论文进行了交流,50多篇论文分获国家级、市级、区级学术成果奖。
我们举办了弱智学生画展,出版了弱智学生画册,收入了200多幅学生画作。实验对象的80幅美工作品荣获全国市区级大奖,其中3幅作品获“全国首届精神卫生日”作品展一等奖和优秀奖,并在首都历史博物馆展出,2幅作品被宋庆龄博物馆收藏。学生的粉雕、刺绣、风筝、食品雕刻、点心制作、文艺舞蹈获国家市区级等第奖。学校文艺舞蹈队在人民大会堂颁奖。学生在全国级特奥运动会上屡获大奖,我校因此获上海市特奥运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我区也被评为特奥运动先进区。2003年教师节,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给我校弱智学生回信高度评价特殊教育,充分肯定了我校的办学成果,说“特教教师用高度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让你们充分发挥潜能,摒弃不足,创造了奇迹,充分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崇高的品格”。
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获得超出预想的研究成果,并开始在兄弟学校起到辐射作用。本校也因此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PD项目成员学校,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科的研究基地。
(八)附带成果:通过课题的研究,造就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校95%以上的教师参与了本课题的研究,在敬业精神、教学水平、训练技巧、科研能力和学历层次等方面都有明显地提高。
四、回顾与展望
我们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辅读学校“教医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创出了适合社区发展的办学特色,积累了一套在中重度的弱智学生中开展主题教育训练的经验,研编了一批教材,普遍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操作能力和形成最基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规范,还造就一支具有敬业精神和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总之,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学校工作全面展开,提高了学校办学的知名度,办学成果引起了社会的积极反响。近2年来我们开始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13届世界作业师联盟大会、新加坡举行的第3届亚太区作业治疗大会和法国举行的第12届智力残疾科学研究国际协会世界会议上交流课题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特殊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从内心感谢各级领导的关怀,科研单位的协助和广大学生家长的配合。正是这些支持、协助和理解激励着我们满怀信心,知难而进,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特教事业而奋斗。
参考文献(略)
* 课题组成员还有李金林、戴宇梅、钱钢、梁红、马黎梅、朱佩红等
本课题获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启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