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话百年,长宁展新貌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王小柳

 

长宁特殊教育历史在全市乃至全国都称得上是源远流长,在长宁有许多特殊教育界的首创之举,有些还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长宁特殊教育经过近百年的风雨历程,规模不断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完整的特殊教育体系,努力为每一个特殊学生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

服务全市,盲教育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市区双重管理的上海市盲童学校,是我区乃至全市唯一一所教育培养视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学校,是上海特殊教育历史最悠久、国内外颇具知名度的一个窗口学校。它是当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先生在创办了上海著名的格致中学后,又将智慧的火种带到了特殊教育领域,于1912年创办的。

50年代,长宁区盲教育开始创办学前教育,现仍保留着全国唯一的两年制学前班。1992年开办职业中专班,1998年开设盲高中,目前已形成了高等教育以下的盲教育体系。

几十年来,上海市盲童学校勇于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千方百计提高盲教育水平,形成了教育、教学、教养三结合的办学特色,诞生了全国第一本盲教育专著《盲童教育概论》,填补了中国盲教育的空白。1979年,该校又率先进行盲与低视分类教育的探索,1991年成立全国第一所低视力学校。90年代初,盲校开展多重残疾儿童教育与训练,开设启智班,又创中国盲教育之先。80年代中期,学校开始用计算机开展教学,努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弥补由于学生视觉缺陷而带来的教学上的不足,开创了盲教育的新天地。1998年,盲校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210月,上海市盲童学校建成了国内第一个“校园网”。

长宁区盲教育与国内外盲教育界有较广泛的联系,接待了来自各大洲的残疾人士与盲教育界同行,与国际视障教育学会及美国、日本、英国和香港地区等盲校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

长宁区盲教育先后培养了700多位残而有用、适应社会的毕业生。他们中有教授、医生、编辑、音乐工作者,遍及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有的还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开展聋教育,长宁历史悠久硕果累累

傅兰雅先生继1921年创办上海盲童学校后,1926年又创办了上海市最早的一所聋校,时称傅兰雅聋哑学校。1935年,学校更名为上海福哑学校,1953年又更名为上海市第二聋哑学校,1992年转为上海市聋人中学。

以聋校为主体,长宁区聋教育努力探索特殊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54年,我区的市第二聋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四所聋校口语教学重点实验学校之一,“教聋孩子开口说话”的实验成果向全国推广,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先进集体”,时任校长段颖如还赴京领奖并讲学。1958年,我区聋教育开始尝试进行聋儿学前教育,附设幼儿园,此举也走在了全国聋教育前沿。1979213,受上海市教育局委托,我区的市第二聋校教导主任银春铭老师在聋校内创办了辅读班,成为我国大陆第一个弱智儿童教育机构和弱智教育的发源地,银春铭老师后来成为全国特教名师、特级教师。1982年聋校被列为上海市对外开放单位,先后接待了美、英、日等国家几百位外国朋友和港澳同胞,与许多国外和港澳地区的特殊教育专家、学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1992年,全市聋校设点布局调整,进行了聋生中学分段教育的探索,我区的二聋校由小学升格为中学,时称上海市聋人中学。

长宁区聋教育先后培养了1000多名聋生走上社会,很多都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如现任全国聋人协会主席戴目、版画家冒怀苏、工艺美术师肖牧、世界残运会冠军任春霞、国际美发比赛冠军李栋、2006年全国“好男儿”亚军宋晓波等。

开拓弱智教育,让每位弱智学生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1986年,长宁区二聋校的辅读班从聋校本部迁出,成为二聋的辅读分校。1992年更名为上海市长宁区辅读学校。

长宁区的弱智教育从最初在辅读学校和普通小学设辅读班,到现在以中、重度弱智儿童入辅读学校就学和轻度弱智儿童入普校随班就读,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在我区辅读学校拍摄了《中国特殊教育片段——弱智教育》专题片,《中国建设》杂志记者来校采访,撰文将该校介绍给世界各国,解放日报以打开懵懂之门为题介绍该校。自1982年以来,我区的辅读学校已接待了国内同行近100批达千余人次,接待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的来宾几十批。20046月,姚明等超级明星到我区辅读学校参加小小特奥会,各大媒体、报刊争相报道。

在我区弱智教育发展过程中,辅读学校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较严重弱智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树立了为了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适应生活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以教育、训练与康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

成立初职校,对弱智学生进行初等职业技术教育

1998年,长宁区为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对特殊学生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将上海市聋人中学转向改办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

为了让区域内弱智学生适应职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长宁区初职校以“每个孩子都是金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开发了支持式课程,获得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初职校搬迁至新校舍,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大为改善。同年,初职校教学管理体系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提升了我区的初职教育服务质量。

初职校的支持式课程让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们在特奥运动中屡屡夺冠,不少学生毕业后进入虹桥机场航空快餐部门、银河宾馆员工餐厅等企业,以自己的劳动获得社会的认可。

推进随班就读,促进学生走向有效学习

随班就读是在普通教育中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既符合国际全纳教育的理念,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1995年我区在安顺路小学、镇宁路小学、天山路二小开展随班就读试验点工作后,于1999年在全区各小学全面推开。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市教委颁布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我区改变小学随班就读毕业生直接进入初职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安置形式,于20069月起在中学推进初中随班就读工作。

11年来,小学随班就读工作的实践探索使我区在随班就读对象的鉴定与安置、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进一步推进初中随班就读工作时,我们更加关注如何建立健全区域随班就读保障机制、如何提高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何有效促进随班就读学生学习发展等问题的有效解决。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为了落实上海市教委提出的“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特教特办”的特殊教育发展战略思想,长宁教育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和内涵发展的同时,将更关注特殊教育,着力于促进特殊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长宁区教育局将进一步落实“全纳与融合”、“零拒绝”、“家长参与”等特殊教育的国际先进理念,使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都能走进学校,接受适应其充分发展的优质教育,增强其就业能力,使他们能回归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教育局将进一步理顺体制,通过调研、分析,明确区域内各特殊教育学校和区康复指导中心的职责和任务,有序、有效整合特教资源,形成新合力、拓展新功能,打造长宁区特殊教育的共享合作新平台;教育局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研为先导,以《均衡教育视野下区域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走向有效学习的研究》课题为引领,全面规划区域随班就读工作,努力构建区域随班就读学生走向有效学习的支持保障体系,全面提高随班就读工作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区域师资均衡发展、有序流动的机制,发挥区内特殊教育优秀人才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推进校本研修和人才培育工程,开展区内四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合作教研,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教育局还将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硬件建设和经费投入,与区残联和社区等部门合作,拓宽经费的投入渠道,加强对学校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设备设施有效使用的指导,切实保障特殊学生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

长宁特殊教育事业,历经坎坷,走过了近百年,虽饱含沧桑,但愈久弥新,创造了令人赞叹的辉煌业绩,它是上海市特殊教育的缩影和见证。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满怀期待、踌躇满志。我们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市教委的指导下,在社会多方关心和热心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们的努力下,在长宁人执著探索和不懈奋斗中,长宁特殊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系长宁区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