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师资专业培训的可贵借鉴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周卫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特殊教育系的沈泓教授是我们上海特教界的老朋友。1987年他辞去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副处长的职务,出国深造,立志献身特教事业,迄今已有20年。他与他的同事考林·陶格圣教授长期从事特教领域的大学课程和师资培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他们又曾多次到国内各地讲学,到特殊学校实地考察。今年秋季利用学术假,他又专门对董李凤美康健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参与式培训。本期刊发的一组系列文章,就是沈泓教授特地为上海市特教同行提供的特教师资专业培训的临床经验和切身心得,由于他站在中美比较的角度来评介美国近30年来特教教学的经验与教训,因此读起来,益发让人倍感亲切。

这组文章,首篇主要讨论了在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的长期和短期目标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教育目标未能转化成行为目标”,既无法观察,又不需检测;“在制定目标时遗漏了基本要素”,因目标标准不清晰或实现目标条件不具体而影响了目标的实现与达成;因为“没有正确使用任务分析法”,而使计划无法落实。由于这些问题都是来自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和教训,因此对指导和改进我们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就显得格外贴切。

第二篇论文推介了特殊教育中使用的环境测试法。“适应性行为有严重的缺陷”是弱智儿童的一个典型特征。以往检测,主要是利用国外相关量表,向弱智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由于间接和转述,还需建立本土常模,往往为信息搜集带来困难。而这里推介的是一种自然情境下的非正规测试,不需要建立常模。这种通过面对面的现场观察所获取的信息,更直接、更真实、更具体,更有利于细致、全面地了解特殊儿童在社区、家庭、学校各种环境中,社会适应的行为缺陷和教育需求。这对于有针对性地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选择有效的教育策略,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当然,要真正掌握这种测试方法,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和改进。

第三篇论文介绍了在特殊教育中如何使用评分标准和方法。重点阐释了“不平等”与“不公平”的界分,评分的基本方法和三类教育测试。其中特别谈到针对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如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选择替换性评分办法;如何以常模(市级)为依据,发现与检测学生的障碍程度或超常天赋;如何对照本人的进步程度,来鼓励学生奋发学习,积极进取;特别是有关为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制订“学生作业改进计划表”,师生“合同”评分,“努力”评分,乃至对照个别化教育计划完成情况,进行个性化评价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借鉴价值。

在这里我们衷心感谢沈泓教授远隔重洋为家乡同行带来的这些特教师资专业培训的弥足珍贵的经验与借鉴,也衷心期望,趁机而上,将我市特教师资的专业培训向前推进一步。

  (作者系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