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引领 促进聋校口语教学持续发展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成旭星

 

我校从1991年创办全国第一个聋儿口语教育后续班至今已有14年了。14年来,我校坚持对听障学生开展口语分类教学,不仅使他们的听力、语言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偿,更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近年来,由于我校的生源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大量未经语言康复训练的、远郊的、外省市的听障学生的到来,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学校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结合二期课改的精神拓展思路,确立了市级课题《听障学生任务驱动式多元化智能训练的实践研究》,以课题为引领,借助现代化助听设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加强对听障学生口语教学的综合性研究,积极探寻听障学生口语教学发展新路,取得了一定成效。回顾这两年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完善口语教学运行机制

建立和完善适应口语教学的管理体系是开展口语教学的基本保障。学校构建了科研、教导、德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实施运行机制,完善口语教学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保障口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校长直接领导下,科研室带领各部门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检查制度、考核制度,定期抽查学生助听器及集体语训设备使用情况及效果,真正利用、发挥好语训设备的功能,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聆听环境和聆听效果;建立了一支由学科教师、语训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相互协调合作的师资队伍,进行理论学习与专业培训。

教导处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制度,调整低年级课程设置;强调了低年级——口语+手指语、中年级——口语+书面语、高年级——口语+书面语+手语的教学手段;在教师中树立“人人是口语教师、处处是口语教学课堂”的理念,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听力语言是所有教师的责任,发展学生的听力语言要体现在所有学科教学、课外活动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德育处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口语主题活动,将口语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如读书节活动、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组织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学生共同承担校园环境布置,营造“学校处处是课堂”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开口说话。

二、形成个性化的校本课程

目前,聋校语训教学使用的是95年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很难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学用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而校本课程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课程内容更好地反映本地区、本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根据听障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确立了多元智力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理念(即关注特殊学生发展理念、关注特殊学生回归生活理念、关注特殊学生个性特色理念)和四项原则(尊重差异、全方位的展现学习领域的原则、追求平等、多角度的挖掘学生强项的原则,倡导合作、有针对地发展学生强项的原则以及重视实践和创造、多维度地构建搭桥方案的原则),在目标上与国家课程保持一致,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则以听障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他们发展实际,不断开发和完善具有个性化的任务驱动式的校本课程。

三、整合学校多元学习资源

运用现代化助听设备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突破口,依托现代的设备、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把信息技术与口语教学更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听障学生创设良好的口语教学环境,帮助他们提高言语能力。

1.建设语言资源平台,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由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老师合作,设计开发了学习网站,将学习内容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能随时随地上校园网浏览、学习,自主选择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语言,提高听障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2.更新语训设备,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为了改善学生的聆听环境,提高聆听效果,学校先后配备了FM调频语训设备7套,用于听障学生集体课堂教学;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构音问题和发声问题,学校又购买了泰亿格公司研制的“语言评估导航仪”和“新概念学说话”设备,对学生进行矫治和强化训练,解决学生语言训练的技术问题,提高听障学生语言的清晰度和发音的准确性;借助设备,定期对听障学生进行语言能力评估测试,了解每位学生言语发展情况及存在的的语言问题,及时调整矫正方案,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供充足的设备保障。

3.创设语训DIY情景室,提供专用语训教室。在DIY教室中模拟各种主题布置环境,让听障学生在“一主题一背景”的环境中,轻松、自由地学习生活语言,培养他们相互间的交往能力。

4.开辟电子阅览室,提供语言学习渠道。通过人机互动扩充学生吸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渴求,拓宽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与接触面。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直观的视觉形象和语言素材,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促进了学生语言发展。

四、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方式

针对聋校教学的现状,学校开展了《听障学生多元化任务驱动学习方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多元化任务驱动为教与学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方式,我们的举措是:

1.开展培训,进行理论学习。(1)对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尝试运用多元智能设计、组织课堂实践;(2)组织各教研组组长观摩骨干教师的多元智能研讨课,在实践中体会和感受多元智能给课堂带来的转变,并鼓励尝试。(3)组织全体教师理论学习,制定多元智能课时实施方案。

2.组织教研,转变教学观念。(1)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通过互相说课、评课,明确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把握课程的目标要求,完善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2)开展课堂教学评比,并以多元智能的理念给予积极评价,让更多的教师明确多元智能对课堂教学的关注点的是什么,要改变的是什么。(3)推荐优秀的课例参加全国教学评比和展示,我们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

3.反思教学,促进教师成长。(1)经常开展说课、评课活动,让教师在互相交流中,通过现身说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2)进行《如何撰写教学反思》培训,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行为反思,促进迅速教师成长。

五、培养听障学生语言素养

重视听障学生的听觉语言训练,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语言文字能力,抓住有利契机,重视和发展听障学生的语言素养,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语言教学目标。

1.针对现状,实行分类教学(1)针对听障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听力损失情况、言语基础和补偿程度实行生源分流,更好地发展不同层次听障学生的语言。(2)结合实际,选择能反映上海巨大变化的、贴近生活的、生动形象的二期课改教材实行分类教学,充分发挥教材资源,提高学生学用语言的兴趣。(3)考虑到学生回归社会(大社会——口语交流,小社会——聋人群体)的现实,规范了各年级段的课堂教学手段——低年级 “口语为主,手指语为辅”、中年级 “口语和书面语”、高年级 “口语、书面语和手语”,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抓住契机,强化口语教学  

1)重视语训工作,加强个别矫治,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充分利用课前二分钟,读背儿歌、古诗和优美的片段,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在课程设置上保证低年级学生每天有一节语训课,每人有半小时个训时间,教会他们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语音质量和听说能力。

2)开展主题活动,拓展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读书节活动、班队主题等等,在活动中加强说话训练和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关注日常生活,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语训主题拓展,组织学生开展每月一次的社会实践、参观游览活动,例:“春天来了”——闵行体育公园找春天、“上海,我的家乡”——旅游参观活动等,通过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会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和对话,提高他们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4)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校园语言环境。要求低年级布置、落实语言袋,把所学的拼音、词卡、图片挂在语言袋中并定时替换,使学生每时每刻处在语言环境中,通过直观形象进行强化记忆。中、高年级充分发挥学习园地的作用,把学生中优秀的作文、日记以及优秀的课外阅读摘抄张贴在学习园地中,形成良好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氛围。校园里“会说话的墙”系列环境布置,在给学生带来好听好看的故事同时,营造一个校园处处是语训课堂的氛围,督促学生去学习、表达、交流。

口语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只有依托课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口语教学实践研究,不断更新、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学生的言语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14年的口语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坚持将口语教育渗透到日常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才是造福听障学生的明知之举。为此,我们将继续努力!

(作者单位:闵行区启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