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吴晓华

多年来,我校根据听障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探索“听视觉互补”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与方法,为提高聋校教育质量,提高听障学生综合能力,为开启听障学生天籁之音、顺利融入主流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1999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定为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评估成果突出学校”,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由香港英华渔人协会资助的“全国信息技术实验聋校”、“香港英华师资中心基地”,2005年成为首批上海市闵行区数字实验学校。我们的经验是:

一、重需求,促进观念更新

作为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基地和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不但要求教师要具有宽广厚实的文化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还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善于捕捉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此,我校要求教师紧密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及时了解教改新动态,提高汲取最新的教育理念的主动性。我们的做法是:

1.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文件,加深教师对信息技术本质和内涵的理解。

2.开辟“特教论坛”,围绕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哪类(低、中、高)智力水平听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对哪个年龄段的学生更有效,哪些学科(文科、理科、新兴学科或传统成熟学科等)更适合于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方式等问题,寻找问题症结,反思教学方法,确定教改措施,寻求改革突破口。

3.通过学习、讨论、实践,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确立新三年的发展规划,把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开发学生多元智能,融入主流社会的重要途径。由于领导重视、措施落实,这几年来,师生自我学习信息技术的需求得到提升,学习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得到增强,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提高。全体教师七合一信息技术培训合格率达100%,课堂教学使用率达100%45岁以下教师100%掌握FrontpageFlashPPT等软件制作技术,80%的教师参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学生参加上海市计算机能力考试合格率100%,一到九年级全部安排计算机学习内容,学生学习计算机普及率100%

二、重应用,促进学科整合

努力创设更贴近师生日常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促使教师从观念到实践的转变,是落实培训成果,提高教师专业化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的做法是:

1.开展不同层次的研讨活动。根据教学的需求和听障学生的实际,我们将整合分为两个层次推进,第一层次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于在日常各学科教学之中,发挥信息技术演示、交流和个别辅导等作用,这一层次的整合,作为教学常规工作已在全体教师中普及推广;第二层次是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研究。如我们根据听障学生的语言训练的特殊要求开设的语训课,就是通过信息化资源环境的提供,以双向、互动方式,促进师生民主合作,实现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变,不断开发以学生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在这里信息技术已成为信息加工、师生协作学习、学生多元智能研发的工具。

2.提高研讨活动的实效性。每个学期我们都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师资中心基地的要求,按计划开设教研组级、校级、市级乃至全国级的研讨课。每次开课前后,我们重视抓好说课、评课、归类、总结、评价这些环节,并选择典型课例供全校教师观摩与研讨。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起至今,在我校举行的全国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观摩、交流活动近20次,参加人数近2000人次。

3.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活动理论化、常规化、全员化、成果化。2003年以来学校申报的国家级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聋童开展加强口语训练的综合性研究》、《网络环境下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在全校各层面开展研究,教研组有分课题,个人有子课题。同时,借助课题的研究,学校的网络教育平台也逐步形成,语训的专门网站——“言语列车”开进课堂和个训室;心理网站——“彩虹桥”缩短了师生、生生、家校之间的距离。课题也由此以全国优秀成果奖成功结题。

三、重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充分运用校园网,建设较完善的聋校教育资源库,并进行科学管理与维护,以便使学校教育信息资源库成为内外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平台,信息发布、交流的平台,开放性、互动式和个别化学习的平台,扩大视野,探索发现规律、建构新型意义上知识的自主性学习的平台,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1.扩充多种渠道、丰富信息资源库。广集博取,为“聋”所用。搜集包括因特网在内的各种已有网络资源和普教可利用现成信息技术资源,结合听障学生特点,合理利用。

2.建立便捷的应用模式使教师的普及应用成为可能。自2002年底学校校园网全面建成后,我们即在服务器上给每位教师分配了一个5M大的存储空间,教师只要在学校任何一台电脑上通过校园网登录后就可以任意存取个人资料进行备课和教学,这样一来既简化了资源的应用方式,又有效避免了因大家使用共用电脑而产生信息干扰的的负面影响。

3.购买资源,为“聋”服务。市场上不少素材能直接使用或者稍加改造组合即能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研机构等各种社会资源也可加以改进广泛运用。

4.自制资源,师生共享。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根据教育教学的需求自制课件,扩充信息技术资源库。如我们根据教学需求制作的“语言单元训练学习在线”,配合行为规范教育建立的“行规与我同行”主题网站,结合课题研究制作的“多元智能学习库”,为促进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信息交流而开辟的心灵相约、家校之桥、义工心声等栏目,均为师生、家校、社会提供了共享多元、互动的信息资源。

可以相信,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适合听障学生的应用软件将得到不断的开发与运用,聋校信息高速公路将日趋完善,为让信息技术成为聋孩子的“千里眼”、“顺风耳”,我们愿意为此作不懈的探索和艰苦的实践。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启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