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幼生(聋青技校原校长)
我是在当了十多年完中校长、已到知天命之年时才到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工作的,50岁学吹打,成为一名特教新兵。在踏进这所被称为“无声世界”、“安静小区”的学校时,面对自强不息的残疾学生,接触无私奉献的特教教师,我竟会时时处于心灵受到震憾、情感泛起波澜、思维易被激活的状态之中。深感自己能在教育生涯的最后十年和特殊教育结缘,能从事这一功在当代,泽被千秋的崇高事业不啻是一种幸运的光荣。
到聋青技校工作以后,我才了解,1947年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创办了这所学校。解放以后,在刘佩琪、戴目校长和一批老教工筚路蓝缕,呕心沥血的努力下,聋青技成为我国最早对“聋人最高学府”。当时全国的聋人学习以来聋青技求学为荣,聋青技也为各条战线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批建设人才,其中不乏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佼佼者。但是,因袭着历史的重负,聋青技在前进的过程中有时不免有点步履蹒跚。到了“文化大革命”的畸形年代,竟至学校被撤消、停止招生的地步。
我感到,聋青校的“春天”,也就是真正“时来运转”应该说是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挟朝代强劲之东风,在历位领导辛勤工作的基础上,学校领导班子的虞国平、傅秉心、毛康庄等同志经过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明确提出要把学校建成具有“基地、中心、窗口”功能的一流特教学校的办学目标。我到聋青技校工作的时候,正逢学校开始驶入超越发展的快车道。我庆幸自己能与这些开明、睿智的领导和敬业、乐群的教师为伍,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能放开手脚大干的好时代。
这十多年来,青技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当我进入校园,触目可见的是干净整洁、花红树绿、错落有致、环境优美的校容校貌。硬件的变化只是一个方面。在坚持职业教育不动摇、坚持德育方向不动摇、坚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动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开门办学。产学结合道路不动摇理念的引领下,学校领导和教师坚持改革,锐意创新,在探索一条双证书、双通道、双预备教育办学新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都达到了98%以上,把“育残成才”的办学宗旨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离不开一支师德好、水平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在,让人欣慰的是肯钻研、善反思、喜动笔的教师在青技越来越多。书香弥漫校园,正是学校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保证。我不想一一列举学校取得的成绩和进层。我只想说,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过去我们的发展变化已经印证了这一点,将来历史还得证明这一点。
当然,机遇总是与挑战同在,成绩的取得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在新时期,聋青技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聋生生源的萎缩;多重残疾学生的增加;就业竞争的更趋激烈等等。但是,我想,思路决定出路,视野提升境界,地位来自作为,只要我们既敢于探索,又重在务实;既坚持改革,又遵循规律,锲而不舍,积极推进,那么,让残疾学生毕业后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真正做到平等、参与、共享就不会是一句空话。我相信,青技的明天一定更美好,特殊教育的明天一定更光辉灿烂。这是我——一个已经退休的教育工作者发自内心的期盼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