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盲童学校 张俊玲
粗大运动就是运用个体功能,配合大肌肉运动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肢体运动,主要包括抬头、翻身、坐、爬、站、走、上下楼梯、跑、跳等。运动能力的发展与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运动的发展是人类各项活动的发展基础。人从一出生就存在一些本能的动作,如:吸吮、吞咽、抓握等不随意的动作,逐步发展为有目的的随意动作,如:头部转动、翻身、爬行、行走等,正是这些动作的发展使人类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可能。粗大运动能够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促进身体健康成长、促进平衡能力及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
动作的发展受个体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顺序所制约,遵循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中间及四周的规律。明眼儿童粗大动作技能获得的时间如下表:
表1 明眼儿童粗大动作技能获得时间表
粗大动作技能 |
获得时间 |
具体描述 |
抬头与翻身 |
2个月 |
俯卧位时,能抬头与床面成45度角。 |
3个月 |
俯卧位时,能抬头与床面成90度角; 能在俯卧位与侧卧位之间转换,能翻身。 |
|
坐 |
5个月 |
幼儿在他人扶坐下能挺直躯干 |
6-7个月 |
能上身挺直稳定地独坐 |
|
爬 |
2个月 |
开始出现交替踢腿动作 |
3-4个月 |
能用双臂支撑起上身 |
|
7-8个月 |
能用双臂支撑,使上身离开地面。 |
|
8个月 |
能用上肢在地上滑行 |
|
1周岁前后 |
能熟练地手膝并用作四肢爬行 |
|
站 |
8个月 |
可以做到扶站 |
11个月 |
基本能够独自站立 |
|
2岁左右 |
掌握单脚站立的技能 |
|
走 |
10个月 |
能在搀扶下走几步 |
15-18个月 |
能够独自行走 |
|
跳 |
5-6个月 |
扶着幼儿腋下,幼儿的下肢可负重,在兴奋时可出现上下跳跃动作。 |
2岁左右 |
掌握双足双跳的技能 |
|
上下楼梯 |
3岁 |
能自由地两脚交替上下楼梯 |
由于缺乏视觉信息,视障幼儿无法很好地感知周围的环境,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他们一般都喜欢呆在某个地方不动。另外,他们也无法通过视觉信息获得对自我动作的感知,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姿势。因此,虽然视觉障碍与粗大动作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对粗大动作的发展存在消极影响。再加上视障幼儿家长因为害怕孩子受伤而给予视障孩子过多的保护,一些家长长年累月地让孩子坐在家里,一些家长出门就抱着孩子……剥夺了孩子运动的机会,更进一步地阻碍了视障幼儿粗大动作的发展。一些刚进盲校学前班的孩子,不会走不会跑、动作笨拙、行动迟钝,有的甚至7岁了还不能独立行走、不会上下楼梯。
视障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滞后,影响了他们体格的正常发育,也限制了他们活动的范围,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表1显示:幼儿的各项粗大动作技能的获得都在3岁之前。这段时间,视障幼儿多是在家中度过,家长是视障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如果家长能在这一段关键期内,遵循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就能促进视障幼儿粗大动作的发展,减小其与明眼幼儿之间的差距。下面列出几点家庭教育的指导建议,供家长参考。
一、创设有利于视障幼儿行走并且安全的家庭环境
营造安全的家庭环境,使得视障幼儿能够有安全感地在家中活动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家里的布置和摆设尽量要有规则,东西摆放的位置要固定,使孩子能记得住,而逐渐能在熟悉的环境中行动自如。第二,购置家中的物品时,要尽量选择没有尖锐棱角的物品。如果家中已有的物品存在安全隐患,用软布等包裹诸如桌角、柜角等尖锐的物体,避免孩子身体碰撞受伤。第三,保持家中通道通畅,门最好是全关或全开。第四,父母可以用有触感或颜色鲜艳的标志,引导孩子熟悉家里或家附近的环境。如果孩子是全盲,父母可以在孩子日常用品或家中物品(如餐桌、沙发、电视机柜等)上,粘贴有质感的东西(如各种形状的塑料标志),方便孩子辨认。如果孩子是低视力,家长可以在他经常走动或活动的地方,用较大或颜色鲜艳的标志,引导孩子辨识环境。例如,在沿着扶梯的扶手、墙壁或阶梯贴上与背景颜色反差明显的有色胶带,引导孩子上下楼梯。
二、循序渐进促进视障幼儿粗大动作技能的习得
粗大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能力,是因练习和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肌肉运动。粗大动作技能习得的内在条件是儿童要具备技能中所需要的动作及动作的程序,外在条件是家长和教师要给儿童提供练习的机会和直接而精确的反馈。由于视觉通道受阻,视障幼儿不能像正常幼儿那样通过观察,模仿成人的动作。也不能通过视觉信息,辨别动作的正误,知晓自己的动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所以,一些在我们成人看来十分简单的粗大动作,正常幼儿很容易就能学会,视障幼儿却要花许多时间才能习得。视障幼儿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视觉障碍对自己孩子的粗大动作技能的习得有不利的影响,因此,要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地促进视障幼儿粗大动作技能的发展。
分解动作步骤是帮助视障幼儿掌握粗大动作技能的有效方法。比如“双手扶着栏杆,两脚一台阶地上楼梯”这个粗大动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伸出双手,触摸到栏杆。②抬起靠近栏杆的那只脚,膝盖弯曲。③身体重心往前移,靠近栏杆的那只脚踩到第一级台阶上。④踩到第一级台阶上的腿由弯曲变为直立。⑤抬起另外一只脚,膝盖弯曲,跨上第一级台阶。把一个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让视障幼儿通过练习每一个小步骤,而逐渐掌握整个动作。
逐渐增加动作难度帮助幼儿掌握粗大动作技能。比如走这个动作技能,按照难度可以分为:能被人牵着走、会扶着东西走、能独自行走、会倒退走、能边走边做事情。在学习“被人牵着走”时,家长可以通过逐渐减少给予孩子的帮助,达到增加动作难度的效果。①刚开始学走时,一名家长可以先扶着视障幼儿腋下,让他伸直双腿站立。另一名家长发出声响,告知幼儿他/她所喜欢的玩具放置的位置,鼓励视障幼儿走过去拿玩具。②然后扶着视障幼儿双手,让幼儿把脚跨出去。如果幼儿不会跨步,家长要帮他把重心向左右移动,做出走的动作。③当视障幼儿能往前移步走,家长可以不扶腋下,而改成从幼儿背后牵着幼儿的双手。④当牵着视障幼儿双手,幼儿走得不错以后,家长可改为只牵幼儿的一只手。⑤当视障幼儿可以很稳健地踏地移步,家长只要轻轻牵着幼儿,不要用力。⑥当视障幼儿走得更稳了,家长可以只牵幼儿一只手指,牵手的高度要维持在幼儿的上半身高度。⑦当视障幼儿会让人牵着走了以后,可以在附近放一些幼儿喜欢的玩具,鼓励幼儿走一小段距离去拿玩具。然后,再慢慢地拉长距离,增加视障幼儿走路的能力。
三、充分挖掘、利用社区、社会以及自然资源
除了在家中让视障幼儿有运动的机会,家长还应该充分利用好社区、社会以及自然资源。家长可以带视障幼儿到小区活动场所、公园、超市、商店、郊区农村等场所,进行粗大动作的训练。这样不仅拓宽了视障幼儿运动的范围,还让视障幼儿有更多的接触外面的人和物的机会,对视障幼儿与社会的融合有促进作用。比如:家长可以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带视障幼儿到公园去玩。在公园的草坪上,可以让视障幼儿练习听信号快步走、跳跃、手膝并用作四肢爬行等粗大动作。又如:在小区的公共活动场所,家长可以为视障幼儿选择适合他们的器材(如滑滑梯、跷跷板、钻山洞等)。通过玩滑滑梯,可以锻炼视障幼儿的扶栏杆上楼梯、站立、蹲下、走等多项粗大动作技能。钻山洞可以练习视障幼儿钻和弯腰曲膝爬等粗大动作技能。
四、设置有趣的情景和多样的活动形式,合理安排运动内容
粗大动作技能的习得过程需要成千上百次的练习,难免会枯燥乏味。家长就需要设置有趣的情景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枯燥单一的练习变得有趣起来。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能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家长可以通过创设一些游戏情景,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比如学习“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这一动作技能。在小区较为空旷的活动场地,家长可以出示各种动物玩具,告诉幼儿“小动物们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都躲了起来,我们一起去把小动物找出来。”家长把玩具放在场地的各个角落,然后站在某个玩具旁,通过拍手,给与幼儿声音提示,让幼儿循着声音的方向,走到玩具前面,并找到玩具。幼儿在找玩具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练习了“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这一粗大动作技能。
总之,粗大动作技能的获得必需有充足的练习和及时、精确的反馈。视障幼儿家长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应该为视障幼儿创设相对安全的活动环境,让视障幼儿能够获得充足的练习机会。
第二,语言提示要精简具体,让孩子能清楚掌握方向和周围的环境。父母应避免用“这边”、“那边”这种含糊的说法,而改用“在你的左手边”、“在你的右手边第二个窗户”等清楚地说法。在视障幼儿学习粗大动作时,家长可以一边给与语言指示,一边手把手地帮助幼儿调整身体各部位的姿势和位置,为幼儿提供及时而精确的反馈。
第三,根据视障幼儿的实际能力,提供适度的帮助和保护。当孩子能够较好地掌握了某项粗大动作技能时,家长再逐渐后退,减少给予孩子的帮助。就如上文提到的在学习“被人牵着走”的过程中,家长先是扶着视障幼儿的腋下,然后改为牵着幼儿双手、牵一只手、牵一个手指。整个过程,家长都是在视障幼儿能够掌握前一个动作难度的前提下,再逐渐减少帮助,直至视障幼儿最终能较好地掌握某一项技能。
0—3岁是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视障幼儿家长应充分重视幼儿粗大运动能力的发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为视障幼儿创造充足的练习机会,提供及时精确的反馈和适度帮助。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弥补视障对视障幼儿粗大动作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小视障幼儿与明眼幼儿在粗大动作发展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