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
翔
注意力缺陷障碍
一、训练对象
小刚,14岁,大连某小学5年级。顺产无疾病史、无脑伤史、无家族病史。他的表现是不能够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或从事学习活动,经常溜号或被其它事物吸引注意力,而有意注意次数明显减少。其程度严重影响了小刚的学习和生活。2008年4月经大连市儿童医院确诊为注意缺陷障碍。
二、训练过程
训练主要以感觉统合训练为主。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体外的知觉做出反应的过程。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作用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基于此观点,研究者为小刚设计了以下几种训练内容:传球练习、保龄球、拍球行走。训练次数都以10次为一个回合,正确率达到90%以上就可以通过,完全符合回合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传球练习
传球练习是由两人或多人组成,并相互配合完成的游戏活动。训练中,研究者要求小刚双臂伸直并张开双手,眼睛注视球运动的方向。如果此时小刚出现无意注意,飞来的篮球必定打到他身上,所以小刚必定要全神贯注才可以完成训练。训练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阶段一:训练中,研究者双手向小刚传球,小刚用双手做出接球的动作,在接到球的同时双手将球传给研究者,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增加传球的速度和准度,以提高小刚的有意注意。
阶段二:小刚单脚站立,研究者双手向小刚传球,小刚用双手做出接球的动作,在接到球的同时双手将球传给研究者。如此循环往复,而且根据熟练程度的不同,传球的速度也不断加快,以提高小刚注意力的持续性。
阶段三:小刚站在平衡台上,双脚分开以保持平衡。此阶段是难度最高的一个阶段,是以上两个阶段学习成果的结合。小刚一边要注意平衡板的摇晃,以保持身体平衡,一边要注意做好传接球。小刚站稳后,研究者将球传给小刚,小刚要保持身体平衡同时要注意球的方向,将球接住再迅速传给研究者。如此循环往复,并且逐渐增加难度。
(二)保龄球训练
所谓保龄球训练只是模仿正规的保龄球比赛,但并非现实中真正的保龄球。研究者为小刚准备了8支保龄球瓶和一个仿真的保龄球,要求小刚在规定的距离内将保龄球瓶打倒。如果将保龄球瓶打倒必须要集中注意力,所以此项训练对于提高注意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阶段一:在
训练中如果小刚打倒4个瓶子,就给予奖励,为小刚贴一颗小红星,如果红星积攒到5颗就可以换取一个奖励,通过强化法激励小刚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如果小刚没有打倒4个瓶子,就减少一颗红星以表示惩罚。
阶段二: 在
训练难度增加了,相应的奖惩策略也要适度放宽。在这个阶段要求小刚可以不必一次性击倒8个瓶子,可以分成两次完成。其奖惩手段与第一阶段非常相似。
阶段三:将瓶子排成一纵排,要求小刚以蛇字形的跑法绕过每个瓶子,并保证在短时间内跑完全程,而且不碰到任何一个瓶子。第三个阶段的训练内容与前两个阶段完全不同。目的是将教具灵活运用,增加训练内容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避免儿童对训练内容的厌倦和排斥心理,所以此阶段对训练内容做出了较大的改动。
此项训练具有游戏性,对小刚有很好的吸引力。所以,小刚对训练非常感兴趣,使训练进行得很顺利,获得的效果也好于前两项。如果没有碰倒瓶子就跑到终点,就给予一颗小红星以表示奖励。如果小刚碰倒了瓶子,就减少一颗红星以表示惩罚。
(三)拍球行走
最后一项训练内容是拍球行走。之所以将此项训练安排在最后,是因为此项训练的难度最大,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注意力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协调性,才可能保证在行进中拍球行走并不出现失误。研究者为小刚设计了行走的起点和终点,并为小刚做了示范,起初小刚的动作很不规范,而且经常跑出规定的界限之外,完成的时间也很长。对此研究者耐心指导并对其进行鼓励,辅助小刚完成训练内容。
阶段一:研究者为小刚测量出行走距离,要求小刚一边拍球一边走直线,在行进中不能够将球拍出界外或走出界外。小刚沿着设计好的直线一边拍球一边行走,如果没有踩线或者将球拍到线以外,就可以得到一颗红星,如果违规就要减少一颗红星以表示惩罚。
阶段二:研究者利用绳子为小刚设计了蛇字形行走路线,要求小刚一边拍球一边行走,在行进中同样不能够将球拍出界外或走出界外。研究者为小刚设置了行走路线,目的是让小刚学会合理的分配注意力,一边要注意路线的设置,一边要注意控制节奏小心拍球。如果小刚顺利过关就给予红星奖励,如果没有过关就减少一颗红星以表示惩罚。
三、讨论
(一)感觉统合训练有助于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
人体神经递质主要由三种类型组成,具体包括氨基酸、胺类、肽类,人类的思维活动、情绪变化、肌肉运动等方面的内显或外显行为表现都来源于这些相应的正常和非正常的化学作用。在所有化学物质中,去甲肾上腺素(胺类)是参与注意过程最多的化学物质。当儿童昏昏欲睡或心不在焉的时候,他们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通常比较低;而当儿童太过“亢奋”和紧张时,其浓度就会较高。去甲肾上腺素的过渡释放影响了大脑额叶区域解决问题、计划、执行等功能的正常进行,阻碍额叶区域对外界刺激进行分辨和选择,最终导致儿童不能对主要事物集中注意力,反而对所有事物都产生注意。
(二)训练效果不具有稳定性
训练过程中,小刚在家里无意注意次数呈现下降趋势;在学校中,无意注意次数呈现不规则的运动。研究者认为训练内容对小刚注意力的影响具有短暂的、转瞬即逝的,即训练过后在短时间内无意注意次数有显著减少,长时间后,训练效果可能消失,对大脑神经递质和感觉系统的影响减弱。
所以研究者认为应该延长训练时间,并持续进行训练。虽然此次训练共经历了1年之久,但是该类儿童的症结需要持续性的训练,而且相关研究也证实该类儿童进入青少年期后,
60% ~70%仍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临床表现,其中注意缺陷和冲动性症状,更持久地成为一种心理特征。所以,对于以后的训练应该继续进行并弥补先前训练的不足。
注意缺陷障碍儿童的训练需要长期的、持续的、系统的训练,所以需要借助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组织干预系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社会都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儿童的每一点进步,甚至是无法容忍的错误。我们相信,您的宽容就是他们进步的空间,您的鼓励和帮助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方法。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