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 李旭
在脑瘫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康复训练是两项同样重要的任务。随着“医教结合”理念的不断深入,在特殊学校中,教师对脑瘫儿童康复需求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特殊学校为脑瘫学生提供运动功能康复训练课程的服务。董李凤美康健学校从2001年起开设了脑瘫运动功能康复专项训练课。在特殊学校开展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能够让这些儿童入学后的康复得到延续,而且在学生为主体的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各种资源,采用各种策略,把原本枯燥、机械的康复过程变得寓教于乐而便于学生接受和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有效康复、全面康复的目的。
作为担任此门课程的康复训练教师,综合几年来的经验,我认为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每日24小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期间应包含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和训练,如上课、学校和班级活动、个训、家庭康复等,可分别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康复训练教师、家长等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如果把时间、空间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兼顾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中渗透学科课程知识,将两者有机结合,就能增加康复训练和学习文化知识的密度,延长两者的时间,促进脑瘫学生有效学习和康复。本文就如何在运动康复训练过程中有机渗透学科课程知识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思考与实践
案例1:让墙面、地板“说话”
运动功能康复室是脑瘫学生每天在校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主要场所,除了放置开展运动功能训练的器材之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康复室内的墙壁、地面等空间,张贴与康复训练内容有关的图片、文字等材料。这样,在训练时,教师可以有机地将康复训练的内容与墙壁上的相关信息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康复的同时还获得额外的信息刺激,又可丰富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打破单一训练形式的枯燥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例如:我在康复室的墙面上贴了一些字卡,上面分别是“提手偏旁”和“足字偏旁”的汉字,如提、拉、拍、打、抓、捏、拧以及蹬、踢、跑、跳、跪等。由于脑瘫学生的运动康复训练离不开双上肢和双下肢的运动,这些字表示的都是用手和脚所做的动作。因而,字的含义能够与学生的日常训练建立密切的联系。在训练中,在请学生做一项动作练习前,我先说一说可以表示这个动作的字词,如拧瓶盖时的“拧”、下拉负重时的“拉”、半跪时的“跪”、向上跳跃时的“跳”等,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墙上的相应字卡,进行认读。一个阶段后,当学生能够独立认读该字后,可以请学生在做动作练习之前先找出相应的字卡来表示所要进行的任务。这一方法自然、易操作,而且能帮助学生直观地将自己的动作和汉字联系在一起,很容易识记、掌握表示动作字词的书写规律,且所费时间不多,只要每天训练时花两、三分钟的时间在这些内容上,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够牢固地掌握并真正理解这些动词所表示的含义。
又如:我在康复室的地面上贴了一排数字标签,依次从1排列到10。它们同样也在学生训练时起到了双重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步态训练时,它们可以作为明显的标记提醒学生,让学生能够两脚分别踩在这些“数字标记”上,帮助控制步幅、保持走直线,同时,每当学生踩在一个数字上时,我也会引导他认读所踩的数字,随着步数的增加,数字也一一增大。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控制步行的姿势,又可以让他们进行数序概念和数字认读的学习。
案例2:下蹲起立训练中学数
刚入校时,小林的主要障碍是行走时双腿间距宽,稳定性欠缺,身体重心容易向后倾倒,难以独立完成下蹲动作及保持蹲位平衡等。根据他的障碍表现,我将下蹲起立作为他的训练方案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同时,在评估中我还了解到小林的数概念尚停留在唱数阶段,难以将数与物对应起来。于是,在对他进行下蹲起立的训练时我便穿插了数概念的学习。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阶段,当小林蹲下后,我会让他继续蹲一会儿以训练蹲位平衡的能力,我充分利用了这段时间让小林边蹲着,边拍手对应数数。开始时,我扶着他的双手,应和着他数数的节奏将数和拍手的动作一一对应起来,让他逐步建立起拍一下数一下的概念。大约过了三个月左右,小林能够独立地拍一下手,数一个数字,从1数至20了。
第二阶段,在小林有了最初步的数物对应概念后,我又在训练中增加了数序概念的学习。一开始,每次小林下蹲前,我会告诉他现在是第几次下蹲。一段时间后,我会让小林自己尝试说出每次下蹲的次数。受逻辑能力限制,小林的认识进展很慢,我便引导他:“刚刚我们蹲了第一次,那么1后面是几呢?”,然后与他一起念“1”,并把音拖长,等待他说出“2”后,立即表扬他“对,真棒! ‘1’的后面就是‘2’,现在我们来蹲第二次”,依次类推,逐步帮助小林把每次下蹲的动作与数序结合起来,通过切身的动作体会来真正掌握数序概念。大约过了近半个学期,小林能够基本独立地说出10以内数字的数序了。这时,我又增加了学习内容,即每次请他说出是第几次下蹲时,教他用手势表示相应的数字。约一个月左右,他基本掌握了这项技能。
第三阶段,小林从学前班毕业进入了一年级学习,开始认数识数了。与此同时,小林的下蹲起立的动作训练也因能力的提高而进一步增加了难度,要求将双腿并拢进行下蹲的练习。我仍在下蹲练习中穿插了识数的内容,我
小林在这样循序渐进、学科渗透的训练中,不仅完成了康复训练的任务,同时也提高了对数概念的认识。
案例3:行走训练中学念儿歌和唱歌
琳琳是一位患有共济失调型脑瘫的学生。她的行走姿势异常,稳定性差,且存在明显的胆怯心理,不敢在露天的环境中行走。为此,在她的训练方案中,我制订了每天绕学校操场行走一至两圈的训练项目。然而,每天单一的走路会很枯燥,琳琳本身对走路训练又比较抵触,怎样能够使行走训练变得能够有趣一些,使她乐于接受呢?与琳琳熟悉后,我发现,她对于声音的刺激比较感兴趣,喜欢念儿歌及唱歌,而且声音记忆力也比较强。于是,在每天带领她绕操场行走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和小琳说话、聊天,教她念一些短小的儿歌,或教她唱一些儿童歌曲。如在刚开始时,我自编了一首为她进行自我暗示的儿歌——“琳琳胆子大,自己走,走路走得好,走路真开心,
二、反思与小结
通过实践,我觉得,在康复训练中渗透学科知识能够更有效利用有限的康复训练时间,提高各方面对学生的信息刺激密度;训练中教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也能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而且,丰富康复训练的内容,使之更具情境化、游戏化,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值得进一步的深入探索、研究和推广。同时,我也对康复训练课程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以下两点经验。
1.自然渗透、有机结合
在对脑瘫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时,运动康复是主要目的,也是主体内容,学科知识的引入需以完成康复训练的任务为前提,不能颠倒主次,否则反而会耽误学生的有效康复。同时,也不能生搬硬套,把不相干的内容强行加入训练中,以至于训练失去条理性,内容混杂,不仅达不到目的,还无谓浪费时间。要根据学生的训练内容有机地将相关的学科知识以很自然的方式渗透,不额外过多挪用训练的时间,而显得浑然天成。另外,要熟悉学生的学科教学的进度,尽量选择与教学同步的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2.因势利导、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