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四聋校 金育萍
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实验基地建设项目研讨会上,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谢敬仁处长曾说过:“当医则医,当教则教,医中有教,教中融医,医为教用,教需辅医,医教结合,科学发展。”
围绕着听障学生健康成长,将医学和教育学的理念、方式方法进行有机整合,其目的是达到他们身心最大限度发展,并趋于正常。他一语道出了在现代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发展中实施“医教结合”,是源于残障学生的特殊需求;遵循结合原则,使特殊教育在多元学科、多元技术支撑下,更加科学有效地服务于残障学生,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提高育人质量。我校围绕《上海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规划》要求,以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为基础,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依托现有的办学条件,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在学校环境中开展
“医教结合”的实践,多年来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一、建立“医教结合、多元安置、综合康复”管理机制
依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本校制定了《追求科学发展,促进健康成长》的三年发展规划,根据聋校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医教结合理念,着重探索研究以听障学生学习成长为目标,满足他们一般教育与特殊康复教育的需求,从入学管理与安置形式、卫生保健、跟踪干预、专项康复实施建设等多维度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以追求让每个听障学生获得适合的教育为理想,为辖区内0-18岁听障儿童与少年,创设促进其健康成长适宜的学习环境,提供相应的优质教育、优质康复服务。在学校现有的办学规程框架下,构建了“医教结合、多元安置、综合康复”听障学生特殊学习需求的支持保障体系,使得无论是在聋校就读学生,还是普通学校就读学生,无论是就读幼儿园的特殊儿童,还是在家教养幼儿,都能在一体化、柔性管理中获得适切的康复教育。
通过研究康复教育工作流程、形式、内容等,我们逐步建立了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工作机制,实践了“评估—专业建议—家校协商—选择最适合学生需要的教育安置方式”的工作流程,以期让听障学生能够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里,获得与他们生理基础与发展相匹配的康复教育。目前,学校已经实施的康复教育安置形式为:0-3岁家庭教养式的一对一社区康复指导;3-7岁的一对一随园就读康复指导,或日托形式的学前特殊教育康复班;义务教育阶段的随班就读康复指导,聋校的普通班,或多重残疾康复指导班;以及有着言语矫治康复需求的一对一成人社区康复指导。学校通过多样的安置形式,尽可能满足不同类型听障学生的个性化的特殊康复需求。
学校还成立了有医生、家长、教师、言语听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工作小组,以个案的形式逐一研究每个听障学生的情况,综合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听障学生康复、学习的需求,为他们制订个别化康复计划,建立康复档案,采取不同的安置形式,并适时执行评估、跟踪、调整等工作,为进一步实现校内在籍学生和教育服务辖区内非在籍学生一体管理提供了有效经验,也逐步拓展了中心城区聋校教育的服务功能。学校也尽可能尽自己所能,充分利用学校各类康复设备,优化、整合资源,让各级各类听障学生,能够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期,获得最适切他们个体的康复教育,从而走向身心健康成长之路。
二、构建校本康复课程
我们尊重听障学生个体,珍视他们的成长需求,以教育为主,以医学康复为辅助,通过教育与医学康复有机结合,坚持“以发展为核心、从发展中获得补偿、在补偿中促进发展”的特教理念进行实践,以期达到听障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最大限度健康、和谐发展。
课程是实现聋校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是聋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实践的主要载体。实践“医教结合”理念,必将从校本课程建设着手。几年来,我们聚焦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建构聋校康复课程,旨在“医教结合”理念指导下,着眼于听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依据听障学生在这两方面的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需要,在学校教育环境中,通过医教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凝炼主题,设计研发了校康复课程,并在个别化听觉语言康复、感觉统和、认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研究与教学实践。
以《个别化听觉语言康复》校本课程为例,学校提出,该课程要以听障学生语言学习潜在能力为基础,以医教结合为手段,以形成与发展个体听觉、言语、语言交流沟通技能为目标,促进语音思维的形成,发展听(看)、说能力,逐步建立聋生学习语言文字以及发展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初步基础。它是对目前国家课程中实施的有关语言教育形式的补充,是我校一至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个别化听觉语言康复》课程的实施目的旨在培养聋生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听觉技能,以听力补偿或重建为基础,培养学生适宜的听辨言语能力,使其听力水平能与听觉言语能力相匹配;二是言语技能,以言语产生机理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语呼吸、发声、构音等技能,使之具备掌握有声语言的语音能力。三是语言交际能力,以语言交流沟通为基础,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使之具备简单的会话技能,为沟通交流打下基础。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将听障学生分为三类:A类,学生的听力补偿效果达到适合水平或以上、智力正常;B类:学生的听力补偿效果为较适或以下、智力正常;C类:学生的听力补偿效果为看话或以下,智力落后或存在其它方面残疾。对于这三类不同的学生,学校为他们拟定了不同的分层目标。对于A类学生来说,我们期望通过个训教学,使其达到“能听会说”的程度;而对于B类学生,我们则期望他们有较强的语音意识,发音时口型基本正确,能借助看话进行语言交流;对于C类学生,我们只要求其看懂教师的手语,借助看话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个别化听觉语言康复》课程的内容包括听觉技能训练、言语技能训练、语言训练三部分。听觉技能的训练内容包括:声音有无判断训练;听觉注意能力训练;不同声音分辨训练;选择性听取能力训练;听觉反馈能力训练。言语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言语呼吸、声带发声、共鸣腔构音、控制音量、语音语调训练,通过训练帮助聋生逐步获得言语发声技能。语言训练内容包括语音、词法、句法、语义和语用五个方面,具体的学习形式包括汉语拼音的学习、词语的学习、简单句的学习、在各种情境下的语言交流学习等。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学生听觉补偿与重建的基础上,通过诊断与评估,从个体实际出发,进行同质分组,每组学生1-2名,充分运用HSL理论与操作、单一受试者的分析以及言语矫治等技术,实施“评估—制订方案—实施康复教学—再评估”的教学流程。在听障学生形成言语、运用言语过程中,通过帮助他们建立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识别、听觉理解,逐步形成听觉能力,通过建立正常的言语呼吸、改善发声障碍、共鸣障碍、构音障碍、语音障碍等提高“口语”清晰度与言语器官协调性,实现听得清楚,讲得明白。
三、提高学校“医教结合”软实力
实施医教结合的关键在于学校要有一支专业队伍,专职教师与专技人员的互相配合。因此,提高师资队伍的软实力成为学校发展重中之重。学校通过几年的努力,以研究生课程班、校本研修等形式为载体,从理论至实践都融入了医教结合的理念,通过教师边学习、边探索,自培了一支专业队伍。其中包括听力检测、助听设备调试、耳模制作、康复设备管理与维护、言语矫治等专业技术人员。在推行“医教结合”的过程中,这种以“普及型”和“专业型”相结合的校本培训,基础知识技能的补充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分类分层,不同程度提高了师资队伍康复教育素养与实践能力,满足了听障学生在校康复教育部分需求,为学校有序、深入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