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读、背、默训练 提高聋生语文学习效率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吴小平

 

一、          加强读、背、默训练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中读、背、默课文是提高语文能力、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其意义不言而喻。

对“零起点”学习语文的聋学生而言,读、背、默的教学与训练,是生成聋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他们从学习一个词,学会一个句子、一段话,读懂一篇课文,最终达到能读会写,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记忆力,在生活中应用语言文字与人沟通交流,都离不开读、背、默的训练。因此,在聋校语文实验教材的课文练习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始终强调“朗读课文训练、背诵和默写课文训练”。

二、       聋校读、背、默课文现状

事实证明,读、背、默课文对聋学生学习语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教育界一波又一波的课改浪潮中,在教学变得有些功利的氛围中,教师难免有片面追求教学手段和形式的创新,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聋学生“学语言”的特殊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淡化了读背默的指导与训练。认识上的误区,导致读、背、默课文在实践中被削弱乃至被漠视,直接影响了聋生的语言发展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1.读、背、默课文的意识淡化

对聋学生读、背、默课文的指导与训练,有的教师缺乏信心和耐心去突破,有的教师以缺乏时间和精力督促,加之聋学生没有养成读书、背诵的习惯,要求学生读、背、默的意识也就淡化了。

2.读、背、默训练目标不落实

在聋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用时最多的是教师:课文导入,对内容的分析讲解,无休止地提问,片言只语的板书,最后还来个总结。教学时间都被教师占用了。反之,指导聋学生正确朗读,组织他们多读多背多默的时间也就没有了,学生的主体行为不见了,聋学生无法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学得语言能力。

3.读、背、默训练流于形式

有的聋学生对学语文没有积极性,敷衍了事。教师布置的读、背、默课文的作业在他们那儿变成了“读”“抄”课文,有的索性连“读”“抄”都免去了。教师在学校呆的时间有限,教师有心要他们读、背、默也只能心有余而“时”不足了!能不折不扣完成读、背、默任务的聋学生如凤毛麟角。再加上检查环节的缺失,读、背、默训练往往只能流于形式。

4.读、背、默训练用手语进行

由于受到过分强调聋学生“说话难”及片面理解“口语教学”的学术影响,一些教师放松了对聋学生“口语”训练的要求,致使很多聋学生不开口、不会开口、不会朗读。因此,读、背、默过程中取“口语”代之的是上下翻飞的手语。结果聋学生的语文能力仍是读不懂文章、写的书面语语法错乱连篇。

 

三、培养聋学生读背默能力的对策

1.强化读、背、默训练的意识和实践

朗读是阅读能力。朗读、记忆文本,对聋学生巩固词句,读懂课文,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掌握字序、词序、句子顺序,克服书面语表达中的语法错误极为有利。在聋学生的记忆仓库里,丰富的语言材料(篇章)的储备,是应用语文能力的必备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可以这样说,聋学生没有朗读,就无法发展有声语言思维,也就难以改变书面语中的语法错误;聋学生没有记忆,就谈不上有语文能力!默写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整合训练。在读的基础上背,在背的主导下默,在默的练习中培养提高聋学生的书面语能力。

因此,聋校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读、背、默的重要性。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指导、组织聋学生读、背、默的训练,努力使聋学生在实践练习中明白读、背、默对他们今后生活带来好处,让他们体会到没有读、背、默,就学不好语文。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布置读、背、默作业,并督促检查聋学生的完成情况。除此之外,读、背、默还要争取聋学生家长和其他力量的配合。通过各种举措,让强化聋学生的读、背、默训练成为不可缺少的常规教学活动。

2.读、背、默训练要从低年级开始

读、背、默是培养聋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从一年级学词、学句开始,就要加强读、背、默的指导与训练,要求正确地、连贯地读,熟读能背,在背的前提下正确熟练地默写,并有计划地进行循环复习,提高熟练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提高正确熟练地读背默几句连贯的话、一段话、一篇短文,乃至一篇文章,在实践中养成读、背、默的习惯,积累句、段、篇的语言材料,促进语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聚沙成塔”。

3.掌握科学的读、背、默方法

聋学生厌读厌背厌默,很关键的一点是不理解地读,机械地背,背不出也就默不出。所以,必须指导训练他们在读背默中领会科学方法。

方法一:先理解、多读,再背默。大量研究表明,理解与多读对记忆有很大的帮助。理解的记忆,无论是记忆速度,还是准确性、持久性等都比机械记忆强得多。对一些聋学生而言,由于不理解课文内容,少读,背默多属机械记忆,效果很差。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使聋学生理解语言材料的意思,让他们把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紧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去指导他们读、背、默。不搞死记硬背。

方法二:分层读背默。除极少数聋学生之外,大多数聋学生很难一次性把一篇较长的课文完整地背诵下来。这时,我们可以先引导聋学生理清文章层次,把握住文章的思路,然后逐层背诵。例如《生物角》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是讲生物角的位置及样子,生物角的样子是按上、中、下顺序分三层讲的,聋学生可以在理解文章每一层次结构的基础上,一层一层地背,就会化解难度。

4.正确处理读、背、默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一是读、背、默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先读再背。朗读有利增强语感,有助理解,对聋学生熟悉语句,提高和发展有声语言思维极为有利。朗读也是记忆的基础。没有朗读、熟读,就无法记忆。

聋学生“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地读,不读破词、破句、破情节,正确停顿,读得连贯,要发出声读,口型基本正确就行,语音的清晰度因人而异。要组织他们多读,读熟,做到“口而诵, 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背诵不能断断续续像挤牙膏似的。背、默并举,训练他们把有声语言正确地用书面语记录下来。

二是“手语”和“口语”的关系。读背要以“口语(有声语言)”为主(语音清晰度因人而异)。读背过程中可以辅助手语,但切忌只有手语没有口语,因为纯手语的读、背不利聋学生有声语言与有声语言思维的形成;难以掌握字序、词序、句子顺序。久而久之,会给聋学生默写的书面语中带来字词颠倒,句子不完整,语句不连贯等语法错乱的不良后果。

三是“背”与“默”的关系。老教育家叶老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所以,背默的关系也是先背后默。之所以更多地强调背,是出于聋学生学习语文的特殊需要。背是口语练习,思维训练,聋学生有了正确、流畅地背的能力,就能在口语的主导下正确、顺利地运用文字把句篇默写出来。不能以默代背,因为这样做会使“默”成了“无本之木”,违背了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必然会给聋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不良后果。

5.落实读、背、默的训练目标

读、背、默训练有课堂训练和课余练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充分的时间进行“读、背、默”指导与训练,坚决克服教师“一言堂”;并随时关注聋学生读背默的动态,对读、背、默好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教师布置的课余读、背、默作业要恰当,聋学生能否按时完成也要认真关注。要防止出现书面作业中聋学生缺交,迟交,在背默作业时,聋学生敷衍、不背的现象。一旦发现,就要认真对待,像认真批改书面作业那样对待聋学生的读、背、默。做到天天检查,发现问题,从师生两个方面分析原因,提高读背默训练的合理、有效性。

6.提高读、背、默的训练效果

一要经常复习。“学而时习之。”聋学生学得慢忘得快,所以他们读、背、默过的东西,一定要加强有计划的循环复习,这样才能避免过几天他们就把好不容易学会的东西大部分忘光的现象。

二要学以致用。读、背、默不是聋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培养聋学生将读、背、默所获得的语言能力加以内化,将读、背、默和写作联系起来,与生活中应用结合起来才是根本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巩固读、背、默的效果,体现读、背、默的价值。

综上所述,读、背、默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在聋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特殊需要,应给予充分重视和加强。聋学生读、背、默能力的形成,读、背、默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聋校语文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只要聋校师生有信心、有恒心,不抛弃、不放弃,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聋生不的语文能力一定能稳步提高。

(来源:湖南省岳阳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