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双 浦洪 丁慧群
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正性情绪可促进身心健康,而负性情绪若出现频繁或持续时间过长,则易导致心理和身体疾病。初职校学生的情绪情感具有强烈的两极性、转化的迅速性、活动的外露性以及富有活力等特点,情绪问题也是初职校学生心理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实践出真知,情绪调适势在必行
我校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缺陷及外部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情感认知和调适处理上往往出现异常,难以面对所遭遇的各种挫折和困难,进而出现种种情绪问题。
基于此,我校开展了关于轻度智障学生情绪问题的研究,采用医教结合的方法对轻度智障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开展干预。在心理与特教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建立专业团队探索情绪问题的干预与调适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情绪行为问题分析
我们分别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因素测量问卷、scl-90、教师日常教学报告等方式,筛选出有心理健康问题或者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学生,并依据学生的具体情绪和行为表现对其所存在的情绪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其情绪问题的主要倾向对学生群体进行划分。当某一学生存在多重情绪行为问题时,我们先处理其最为突出的情绪行为问题。
我们以学生所完成的个性与心理健康问卷的分析结果为基础,同时还从教师的角度自编了教师问卷,针对教师对当前初职校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认识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可见,我校教师普遍认识到情绪行为问题对学生整体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其中有七成教师认为初职校学生普遍存在情绪问题。根据学生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和教师的反馈意见,我们从各种情绪问题行为中梳理出四类初职校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行为表现:自卑、敌对、偏执及冲动的情绪行为问题。
三、多途径地开展初职校学生的情绪干预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传授情绪调控的技巧
我们首先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入手,将情绪行为问题的干预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范畴,编写了适合初职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全校开设有关“情绪教育”专题的心理健康课,对全校学生普及情绪知识,传授情绪控制的技巧,如学会用“转移注意力”、“心理换位”等办法避免偏激情绪的发生。通过课题研究,有关“情绪教育”的心理健康课在区级和市级层面上进行了公开展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在各学科中渗透情绪调控教育
我们对学生开展的情绪调适不仅落实在心理健康课程,还注重在各学科中的教育渗透。
文科类课程要求倡导教师用人文精神、高尚情操来感染学生。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当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情绪问题时引导他们用所学知识和内容来纠正问题。
理科类课程要求教师用教学中的理性思辨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认识事物,如一题多解。建议教师在分析习题与解决难题中教育学生如何消除畏难情绪,直面困境,用积极话语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专业类课程要求教师力求摆脱纯操作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用愉悦的心情感受每一次技能获得时的成就感。用学生中成功的榜样激励学生超越自己,超越别人。
同时通过主题班会、唱歌比赛、体育比赛、讲座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情绪调适。如在歌咏比赛中,培养学生的自信,消除自卑感;在体育比赛中,宣泄学生的不快与压抑,让学生恢复平静;在户外活动中,接触大自然,平复学生焦躁的情绪等。
(三)团队干预和个别干预相结合进行情绪干预
在对四类情绪行为问题学生的干预中,我们在团队干预中建立了四个阶段性目标:学会适应、认识自我与悦纳自我、应对挫折和调节情绪等。个别干预重点从认知、行为、环境三个方面设计了不同的干预方法与内容,如认知干预中的解郁疏导法、行为干预中的运动疏导与注意转移法、环境干预中的成功体验与情境疏导法,上述方法都起到了较好的干预效果。
四、初职校学生情绪行为问题干预成效小结
在团队干预活动与个别心理调度适应后,干预对象逐步产生了心理变化:自信心缺乏→尝试自信→建立自信;人际交往淡漠→摆脱畏惧→有了一定的交友愉悦感;躲避挑战→愿意面对→初尝成功。他们的内心情感被逐步“点燃”,激情被逐步地释放了,在尝试介入“正式群体”后,克服了畏惧心理,变得“可接受”。
对我校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情绪问题的干预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其中又以专业性的心理干预为主旋律,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将继续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开展初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解决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
(作者单位:杨浦区风帆初级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