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适应每位残障学生的发展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编者按:“课程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全部”这一课程观已逐步成为特教学校的课程共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特教学校注重课程计划的研制,初步构建了各级各类特教学校的课程体系。学校从不同的路径切入进行研究,形成了凸现残障学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本栏目从市教研室及盲、聋、辅读学校老师撰写的有关课改文章的介绍中,体现了这一观点,希望广大特教同行能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探索课改路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让课程适应每位残障学生的发展

——上海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王联心

201112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与长宁区教育局合作,在长宁区教育学院召开了“上海市特殊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专题研讨会,上海盲童学校、第四聋校、长宁辅读学校、长宁初职校、长宁区特教中心等,分别从课程领导力、特色课程建设、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交流。与会的专家和领导肯定了不同学段、不同残障类别的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校本化实施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这是近年来学校落实国家和上海特教课程方案的一次展现与探讨,也是对上海特教课程改革的一次检验。让课程适应每位残障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的追求。

一、特教课程改革背景

世纪之交,各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十分活跃。

美国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对聋校课程设置作出了新的规定,由原来的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等5门核心学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公民和政府、经济学、艺术3门科目,使国家界定的核心课程的数量增至8门,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样,对智障学生设立了专门的课程,德国、日本等也均如此。又如,我国香港教育署于1996年编订了《视觉弱能儿童课程指引》、《听觉弱能儿童课程指引》、《弱智儿童课程指引》等。台湾地区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先后出台了特殊教育学校(班)国民教育阶段启聪、启明、启智类课程纲要,同时编订了《台湾九年一贯课程在特殊教育之用手册》等。

我国大陆地区的特教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入。1987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1993年印发了《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和《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的试行稿,1994年颁发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2002年国家教育部又启动了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并于2007年颁发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从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的课程改革看,尽管各国或地区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改革特点和基本趋势。

1.更加人本化。从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评价等更加关注个体差异,突出以生为本,课程建设个性化、多元化成为一种趋势。

2. 更加生活化。在课程取向、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更加关注残障学生潜能的发展。在关注缺陷补偿的同时,更加注重潜能开发,关注在提供支持下能学什么。这在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所体现,这是一个重要理念的转变。

总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是特教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追求。

那么,上海特教课程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残障学生的教育需求,如高中的延伸;如何适应教育对象的变化,如辅读学校原本以招收轻度智障学生为主开始转向招收中重度智障以及脑瘫、自闭症等学生;如何根据国家特教课程改革精神,建构体现时代特征、上海特点、适合残障学生发展的上海特教课程体系等。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或者说是要承担的主要任务。

二、特教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成果

在国际特教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完成我们需承担的任务,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抓空白点和薄弱点

1. 研制聋校初中理科课程标准

聋校初中《理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新增的一门课程。由于是新课程,它在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都显得比较薄弱;课程目标有些模糊,作为课程载体的教材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与理科教育相应的专业手语贫乏,很多理科专用词手语在当时的《中国手语》书中未能找到。针对这一现实,我们组织研究比较适合聋生学习的理科课程,于2000年完成了《上海市聋校初中理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普校《综合理科》教材为基础,研究编写补充教材;研究编制聋校理科手语,并于2006年完成由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委托的中国手语分册《理科专业手语》项目,由华夏出版社正式出版。

2. 研制聋校和盲校高中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

为满足残障学生的教育需求,19961997年,在聋校职业教育、盲校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上海聋校高中、盲校高中应运而生。但当时没有可参照的课程标准,是一个空白点。我们采用普特结合、专家与一线教师结合,组织团队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如聋校高中,基本的认识与课程定位是:聋校高中除了有与普通高中教育相同的培养任务外,还必须满足聋生的特殊要求。聋校高中教育既不完全等同于健全人的普通高中,也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而是融合两者所长,普特结合、特职渗透的特殊的高中教育。聋校高中教育要注重聋生文化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尊重聋生与普通学生、聋生个体间的差异,满足聋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课程结构:由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并行的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活动课程构成。

基础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与根据学生发展方向设定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促进聋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现代社会对聋生素质最基本的要求,是全体聋生必修的课程。

拓展课程包括学科拓展与专业拓展课程,旨在满足聋生升学与就业以及聋生兴趣、特长与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是聋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活动课程旨在促进聋生参与各类教育与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兴趣活动、专题教育与班团活动、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所组成,是全体聋生自主与限定相结合的选修课程。

历经课程教材调整处理意见、方案与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到再修订,于2009年完成了《上海市聋人高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稿)和《上海市聋人高级中学语文》(试行稿)9门学科课程标准研制,使聋校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现了从无到有。

盲校高中,主要依托市盲童学校,研制上海盲校高中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

(二)研制辅读学校课程方案和相关课程纲要

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辅读学校的课程改革主要根据国家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精神,组织团队,研读、细化国家《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调研辅读学校课程建设现状与教育需求,于2005年研制了以中重度为主要教育对象的《上海辅读学校课程方案》(征求意见稿)。新课程方案,以生活适应为核心理念,以共同性课程、选择性课程、补偿性课程为基本结构,构建了以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委托等方式,开展各领域的课程纲要研究,于2007年研制了《实用语文》等3门基础性课程的课程指导纲要和《感知运动训练》课程指南的征求意见稿2008年开始逐步开展《言语沟通训练》等3门课程纲要或指南的研制工作。

(三)研究与实践盲、聋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上海特教学校实际,盲聋学校主要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为有效落实2007年初教育部颁布的盲、聋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我们组织人员对本市的盲聋学校进行课程调研;将上海盲聋学校的课改实践状况与国家方案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研究形成上海盲、聋学校新课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在与国家方案保持一致的同时,进一步整合课程,突出课程功能;发挥地域优势,加强特色课程;加大学校课程,增强课程自主性,以使国家课程本土化。

(四)抓课程校本化实施

随着课改的推进,课程校本化实施显得十分迫切,她是落实国家和上海特教课程改革要求的落脚点、关键点。特别是在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中,盲校和聋校义务教育有国家课程方案与上海实施方案(试行讨论稿),辅读学校既有国家也有上海的课程方案及相关的课程纲要,而初职校等无规定方案,特殊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空间也特别大,并呈现多元性。

在课程校本化实施中,我们主要抓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认识。课程校本化实施需从多层面理解,从学校课程架构、特色课程建设、规定课程的内容校本化处理等方面加以思考。

二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方式方法。课程校本化实施首先要将国家、上海的特教课程方案具体为学校课程计划。然后,根据课程属性的不同,确定课程的实施方式,如方案规定的课程,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进行科学删选或增补内容;方案留有空间的,学校要根据学生、学校特点组织开发,如一些康复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等,课程建设要注意课程要素。

三是课程校本化实施经验与成果的总结传播。我们组织开展了特教整体课程改革的交流与研讨,如如何抓住“特性”规划与实施课程;分类别如分聋校、辅读学校、初职校进行交流研讨;分主题,如学校课程计划、校本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内容调整等专题,共享经验,相互促进特教课程改革。

三、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特教课程改革不会止步。我们要以2012年上海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任务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特教课程建设:

更加关注学前特殊儿童的发展,开展学前聋儿语训、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等若干学前特教康复课程研究。

进一步完善上海聋校和辅读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建设,根据市教委特教课程建设要求,适时开展聋校如英语、科学、美术等有关课程标准(纲要)研究,修订、细化辅读学校课程方案、纲要和指南。

更多关注教育对象本身的需求和发展,根据不同残障学生发展需要,引导学校建设特色校本课程并向精品化发展,分类探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与方法,如国家规定的学科类、特殊的技能类或康复类等课程的实施,并及时根据时代的变化更新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课程实施计划,同时加强相应的课程评价研究。

让我们用国际的视野把握特教课程改革的趋势,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发展,用务实创新的精神深化课改,让课程更能适应每位残障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委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