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生个案研究
张丽
一、个案背景
“小玮,刚才我讲的这道题目你懂了吗?”
小玮低头不语,也没做任何反应。
“小玮,这个单词你试着读一读?”
小玮仍然是低头不语……
以上的场景,时常发生在小玮
慢——小玮动作慢,反应慢,说话慢,写字速度更是异乎寻常得慢,这一困难使得小玮无法进行正常的听课学习,无法完成作业。
静——小玮在学校里很少讲话,即使老师问她话,她也时常低头不语。偶尔讲话时,语速非常慢,声音特别小,过于安静的她无法主动结交朋友。但她喜欢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别人,看到别人搞笑的动作,她也会面带笑容。
乖——小玮从不违反纪律,更不会干扰他人,总是服从他人的管理。
小玮的父母非常配合学校的工作,也希望小玮能够生活独立,但似乎已心灰意冷,对孩子只有疼爱和保护。学校的相关老师也经常反思:面对一名轻度智障的学生,该如何与她沟通交流,该如何认识她,更该如何提升她的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呢?
二、个案干预
闸北八中一直以成功教育为教育教学的指导理念,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因此我们不会放弃小玮,并力求在康复中心的指导下,减少盲目教育,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促进小玮的成长。
(一)应用科学的评估工具,确立干预目标
要帮助一个学生,首先要了解这个学生。小玮不爱说话,所以很难通过沟通来了解她,但问题总有办法解决。2010年,我校有幸成为了闸北区随班就读工作的实验校,同时参加了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这一研究课题。在参与这项课题的过程中,我校获得了关于特殊学生的各项评估手册,并应用这些手册对随班就读生进行了详细的评估,这其中也包括对小玮的各项评估分析。
之前我们对小玮的了解仅限于对表面行为的观察,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也容易带有主观性。运用评估工具进行评估,虽然耗时较多,分析复杂,但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小玮的认知能力、感知觉能力、运动能力以及言语沟通能力等。根据评估结果,将小玮的主要问题整理如下(见下页)。
|
主要问题 |
感知觉能力 |
基本与同龄人相当,只是在区分事物的明暗度、距离感觉、区分节奏的快慢方面略低些。 |
运动能力 |
基本能够完成相应的动作,只是动作明显比同龄人缓慢。 |
生活自理能力 |
较好,只是在着装的选择方面都是听从家长的安排,洗头梳头需要家长的帮助;在家几乎从来不做家务活。 |
认知能力 |
注意力、记忆力、模仿力、概念学习能力、推理能力都较好,但问题解决能力很差,尤其是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
沟通能力 |
生理功能正常,语音能力非常好;但是沟通态度上表现得非常被动,词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一般,主要不足是词汇量比同龄学生少;语用能力较差,不会运用较复杂的句式;会话能力较低,尤其是语速较慢,应答反应略显迟钝。 |
社会适应能力 |
学校、社区适应能力较低,从不主动与人沟通,自我认识水平较低。 |
语文学业能力 |
会拼音,但识字量极少,阅读困难,写作水平相当于小学三年级。 |
数学学业能力 |
基本相当于小学三年级水平。 |
通过评估结果表,我们对小玮有了系统、科学的了解,解决评估结果所反映的问题也成为我们对小玮进行干预的目标。
(二)依据评估结果,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围绕评估结果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我们对小玮采取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1.
制定并实施科学的个别化教学计划
之前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主要是依据老师的观察和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在评估之后制定的个别化教学计划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目标也更加明确。比如在制定小玮的语文学科个别化教学计划时,老师就侧重培养小玮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教会小玮查字典,让她学会自己认字,学会读课文。老师每天布置给小玮的作业不同于其他同学,总是针对小玮的干预目标来布置相应的作业内容和作业量,让小玮感觉到自己也是一名能够完成作业的学生。
2.
心理辅导提升自我认识水平
评估前的心理辅导带有较多的盲目性,缺乏明确的辅导目标。但评估之后,心理老师意识到,小玮自我认识水平低,缺乏自信和自尊,几乎没有自我概念。针对这一情况,心理老师定期对小玮进行一对一的辅导,除了语言的沟通和交流外,还通过心理游戏、心理测试、心理图片等方式提高小玮的自我认知水平。
3.
小伙伴提供满足心理需求的支持
一直以来老师都为小玮安排了一名同学作为伙伴支持的资源,但一直苦于不知道让小伙伴做些什么才能满足小玮的心理需求。通过评估老师发现,小玮不需要小伙伴帮她拿碗筷,不需要小伙伴帮她抄备忘录,而是需要有人跟她主动交流和沟通,需要有人跟她玩耍。于是在评估后的伙伴支持中,老师更多是安排小伙伴带着小玮一起玩,一起聊天,哪怕小玮不说话,她在听、看的过程中也能习得他人的交往方式。
4.
动员家长注重培养自立能力
评估结果反映,小玮的家长虽然很关心小玮,但却忽略了小玮的自立能力培养。学校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让家长了解小玮的各项评估结果,并让家长意识到要为小玮的长远生活做打算。学校还给予家长具体的建议,比如建议家长让小玮自己洗头发,自己挑选衣服,安排小玮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购买行为。学校同时提醒家长,哪怕小玮一开始做得不好,动作很慢,家长也需要坚持让小玮做。为了督促家长能够坚持执行这些行为,老师会每周询问一次小玮在家里的行为,如果需要,会及时联系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三、个案成效
通过学校、家长的努力,一年以后我们从小玮身上看到了变化:
首先,训练后与之前的评估结果相比:生活自理方面,小玮能够自己洗头发,自己选择穿衣,能够做一些类似扫地、擦桌子等简单的家务;社会适应方面,小玮能够在小区里独立活动;自我认识方面,自信心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语文学业方面,小玮的识字量明显增加,开始形成了阅读习惯。
其次,一年来的观察发现:小玮对他人话语的反应速度明显提高,话语量增加,她开始主动与他人讲话,比如她会主动来告诉老师,某位同学在端饭碗时将油污溅到了她衣服上,但没有向她道歉。
虽然小玮学业成绩仍然很不理想,动作仍然很慢,但是她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在表明科学的评估工具是有成效的,都在表明着我们的努力和措施是有成效的。
四、个案反思
通过对小玮的干预和教育,我们认识到:
1.
科学的评估工具能让教师客观地认识随班就读生
原本通过经验观察,我们看到小玮动作迟缓,认为她的感知能力和运动能力会非常低,但通过每一个具体的评估项目发现,小玮的感知能力和运动能力并不差,只是她动作比较慢而已。在使用其他评估工具时我们也同样感受到,经验与科学之间是有差距的。
2.
评估工作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精神、掌握专业方法
每个参与评估的教师,都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仅具备爱心和耐心是不够的,更需要具备专业精神和方法。普通学校参与评估的教师都是非专业的,可以通过接受培训获得专业的评估方法,但专业精神和态度则是需要自己努力坚持。学校可以及时给予参与评估的教师以精神和物质鼓励,有助于教师在耗时较长的评估过程中坚持专业精神。
3.
评估工作需要相关人力资源的支持
在对小玮的评估过程中,首先我校的领导很重视这项关于极少数学生的工作,其次相关的一线老师很配合这项工作,如果缺少了任何一方,我们对小玮的评估工作是无法完成的。另外,如果能配有专门的资源教师,那么对小玮的干预成效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