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支“幸福”的特殊教师队伍
发布日期:2019-02-10   作者:特教研究所   

石筱菁

2012年底,我校接受了闵行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办学水平督导,专家们给出的评价是“启音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活动培养了一支对特殊学生充满爱心、对教育事业充满热忱的特教教师队伍”。对此,我的思考是,特教教师满怀着“教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安定一方土地”的梦想,他们所付出的远比普通教师要多,他们常常心力交瘁却又不安于现有成效,还想“再上一层楼”,学校应该引导他们成长成才,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让他们在工作中享有高质量的生命幸福感。

一、推行个人三年规划,折射生命哲学

只有教师获得发展,学生才有发展的希望,校长的职责就是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促进教师的发展。为此,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制订“个人发展三年规划”。“教师个人发展三年规划”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个人基本情况,二是三年发展目标,三是目标实施措施。这三个部分折射出一个关于生命的哲学命题,就是“我是谁”、“我在哪里”以及“我要到哪里去”。由此可见,学校把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权、年度计划发展目标、生命价值如何体现等都还给了教师本人,让他们自主地策划个人的师德修养、专业发展、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成才等诸多目标。

根据教师制订“规划”的实情看来,他们在制订时都进入了自我反思、自我总结与自我展望的状态,觉得自己是经历了一次自我“生命的唤醒、生命的奋进、生命的成功”的心路历程。对这样的自我管理模式,感受到一种唤起生命的自觉,不再是“我的生命你们规划,你们叫做啥我就做啥”的被动状态,教师们都能静下心来,认真规划自己的教师生涯并努力地实践。

二、开展师德培训,唤醒生命自觉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献身特教的教师都是具有心理准备的人。但是特教的生源多样化、要求严密性以及工作的复杂性,远不是有心理准备就能解决的,唯有高尚师德激发起教师进入道德高地才能“一览众山小”,只有从心底里把对学生的爱作为一种责任与使命,不断自觉地践行,这样的教育才能奏效,这样的管理才能真正称得上高效。

我校组织教师观摩与学习国内外特教教师的种种感人事迹,让教师从他们身上汲取道德的力量,转化为师德能量,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组织全体教师掌握与运用各种教育策略,营造一种互动性学习的师德建设氛围。学校组织老师自创自编舞台剧《感恩的心》,把身边教师的感人事迹发掘出来,让大家感到“十步之内有芳草”,从而萌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思想境界。我校教师还参加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师德建设系列活动舞台剧评选、“与世博同行,展启音风采”师德实践活动、“身边小故事”征文等,感受“师德”的正能量,形成一种向上的向心力。

三、提升专业素养,充实生命内涵

(一)理论培训,夯实基础

特殊教育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特殊的知识结构。教师之间存在经历、阅历、经验等各种差异,但他们都有趋向目标一致的发展需求。

学校为此制订了《启音学校“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工作的规划》,在分析教师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制订了教师培训目标,修订培训方案。学校则在培训的时间和经费上予以保障和支持。仅“十二五”期间,我们就组织了《学生学习心理》、《提升教师教学有效性》、《“医教结合”·科学育聋童》等多个校本的培训,语训组老师还参加了《聋校康复教师言语听觉康复技能培训》。这些培训内容贴近教师的发展需求、贴近教学的实情需要。学校在培训管理中,不是强化刚性管理,而是让全体教师从培训效果上感受素养的全面提高,得到一种生命质量的充实与丰富。

(二)实践研究,个性成长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个体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支撑,而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也需要建立在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之上。为此,我校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研方式,注重集体学习与分组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常规教研与专题研讨相结合,扎扎实实开展具有“启音特色”的教研活动。

主题一:将区域层面主题转化为教研主题

2009学年起,我校在区“提高教学有效性”项目的引领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校本化处理做起,给每个教研组提出明确要求,把此项工作重心下放。在组长的带领下调动每位组员积极参与,扎扎实实形成符合聋生实际、具有启音特色的课程文本资料。

主题二:将学科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

我校低年级语文组针对学生书写问题,围绕《听障学生写字教学的实践研究》进行了探讨、实践。老师实施一对一的手把手辅导,运用磁性的田字格,加入童趣化批改,为学生的作业加盖有趣的卡通印章等。在教研组活动展示中,大家理论联系实际,畅所欲言。学期结束时,写出一篇篇鲜活而生动的教学论文。

主题三:将个人教学困惑转化为磨课主题

我校教学接待任务比较多。经过多年的积累,我校已形成“自主备课—集体修改—组内磨课—确定设计—最终展示”的流程。“磨课”成了日常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开课教师在教研组的帮助下,几经修改教学设计,几经借班试教,一节课“磨”下来,展示的不仅仅是教师个体,更多的是教研组的智慧、启音人的内涵。

(三)搭建平台,推动成才

学校聘请了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与本校教师结对,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教研员深入教研组手把手指导,共同探讨在教改背景下,聋校教学与普校教学的契合点,分析、指导本学科教学的实际问题。在与教研员的交流中,我校教师被专家们的专业素养所折服,结对的四个教研组都呈现出好学上进的良好面貌。教师争着上教研课,主动与教研员联系……这浓浓的教研氛围是保证我校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学校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校门,拓展视野,开阔思路。每周安排教师参加区学科教研活动,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区语文教研训基地,区级骨干班主任班的培训,直接观摩和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研讨会、第四届上海儿童阅读论坛、市信宏杯语文教学大讲堂、全国万人听课活动等,我校教师都有机会亲临现场,欣赏风格迥异的名师风采,引发教学智慧的碰撞。

四、丰富教师人生轨迹,实现生命价值

我校的专业化培养之路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教师们纷纷根据自身的教育经历、阅历与经验,开展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相继涌现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和5名中学高级教师为主的骨干教师梯队。区教育督导专家们在全面听课后,对我校教师“好课”与“较好课”评比为97%,其中“好课”率达到80%。教师们从实效性强的专业培训中看到了专业发展的强劲态势,认为“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关注”。

我校语文大组和综合一组先后获得区优秀教研组称号。一个学校连续两届有教研组榜上有名,这在全区学校中也是不多的。我校两位老师在区新一届骨干教师专业技能考核中,和普校老师同台竞技,经过专家组的层层考核,成绩也名列前茅。2012年在市特校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中,我校把一等奖收入囊中。我校美术教师参加了区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和设计比赛,参赛教师全部获奖,其中有三人次获得一等奖。

启音学校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生活,为每一位教师营造适合其发展的空间,激发其潜能,将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使特教职业真正成为令人向往的阳光下最幸福的职业。

(作者单位:闵行区启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