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华 赵伟时
残疾人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上海市持证残疾人总数达37万人,就业年龄段的持证残疾人达17万人。但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足5%,这显然与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为此,
一、
残疾人开放教育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面向残疾人开放教育要保证实现培养目标,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我国目前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主要有普通高校教师和开放教育教师两类组成。第一类是普通开放院校内部独立设置特教学院(系、专业)。第二类是直接招收残疾人的开放大学或广播电视大学。这些教师是否具备特殊教育的理念与技能,他们的专业素养、职称水平等是否符合残疾人开放教育的需要?怎样才能加快师资的培养速度和数量,满足不断增长的残疾人教育的需求?这些都是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提升我国开放教育教师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水平和能力的途径,为残疾人开放教育建立行之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教研方法和标准提出对策,从而不断提高开放教育的办学质量。
二、 残疾人开放教育师资现状
对上海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的6个区县学习中心的67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教师队伍的现状,包括教师对残疾人教育的看法、对自身专业水平的认识、职前和职后接受特教理论和技能培训的状况及要求、专业发展目标的设定等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一) 职业认同度较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32.84%的教师对目前从事的残疾人开放教育这份职业很满意,有38.81%的教师对目前从事的残疾人开放教育这份职业比较满意。有19.4%的教师从事残疾人开放教育这份职业的工作目标是成为残疾人开放教育方面的名师或学科带头人,有49.25%的教师希望能胜任残疾人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从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大多数教师对目前自己所从事的残疾人开放教育教师的这份职业还是比较满意的,特别是随着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越来越重视,残疾人开放教育一定会迎来较大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会有显著提高。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学历层次越高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更高的期待。
(二)
老中青教师的分布比例差距大
教师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7.77%,35-45岁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8.36%。青年教师比例居高,而中年教师比例偏低,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与两头小中间大的理想的老中青教师的分布比例差距较大,对于教学和研究的发展难以形成推动力。
(三) 学历、职称不尽人意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48%,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4.78%,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7.76%。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与全日制独立设置特教学院开放院校的教师学历结构相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的占比还有着一定的差距。提升残疾人教育教师的学历层次是让每一位残疾人能够公平地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必然选择。
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13.43%,具有中级职称的比例为65.67%。从数据中可以发现,教师在职称方面处于较低的水平和层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较低表明在该学术领域学术骨干的引领和带头作用无法体现,从而制约了残疾人教育的发展,成为发展的短板。
(四) 缺乏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
教师中在职前接受过特殊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1.49%,没有过任何特殊教育系统或者零星的培训或学习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2.69%。教师中在职时有过系统的特殊教育学习或培训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99%,没有过任何特殊教育系统或零星的学习或培训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4.78%。以上数据深刻地阐明了,目前从事残疾人开放教育的教师主要问题是特殊教育知识的极度匮乏。
教师由于特教理论的缺失,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针对残疾学生设计适合的教和学的环境有困难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6.87%,使用有关特殊教育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有困难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5.82%,能针对不同残疾类别和等级的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2.84%,能够熟练使用相关工具和技术(如读屏软件)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4.33%。从上述数据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大部分仍是沿用原来正常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没有能够根据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没有采用适合残疾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针对残疾学生的残疾类别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工具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如读屏软件是视障学生的进行学习的重要工具,如果不了解和掌握,教师在进行课件资源的设计和制作时,往往就不能考虑到读屏软件的使用范围和局限性,对视障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三、
构建残疾人开放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
调查表明,“开大”的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度,说明他们热爱这项事业,对自己的职业比较满意,但是还存在老中青教师的分布比例差距大;教师学历、职称不尽人意;缺乏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等问题。因此,构建残疾人开放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提高开大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该体系主要由培训环境和培训模式两方面的内容组成。
(一) 营造培训环境
1.
教师资格认定
国外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特殊教育教师任职的资格标准或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行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只有达到规定要求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目前,我国残疾人开放教育教师只要求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未要求取得相应的特殊教育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认定程序也是按照普通高校教师规定的认定程序进行。因此,需要以制度的形式确定残疾人教师的资格,建立残疾人开放教育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残疾人教育观念、特殊教育理论、特殊教育教学方法等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主要来源于职后自学和实践摸索,只有通过资格准入制度的建立,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残疾人开放教育教师水平的提高。
2.
教师激励机制
残疾人教育教师相比普通教师工作量大,除了要熟练掌握所教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与技能,更要掌握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残疾人开放教育教师所付出的工作努力与他们所得的报酬不成正比,且残疾人开放教育教师没能享受国家对特教教师的特教津贴及退休后的福利待遇。因此,需要构建教师激励机制,提升残疾人开放教育教师从事残疾人教育积极性,同时也保障残疾人开放教育教师水平的提高。
(二) 构建培训模式
受训教师的学习需求,确定了培训目标的定位及培训内容的选择,也间接制约着培训教师所采用的培训手段和培训评价方式。在构建培训模式时,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培训目标决定了要素的组合方式的选择。需要以培训对象的学习需求为基础,以准确定位培训目标,科学选择培训内容等。根据前期6个区县学习中心的调研结果,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类残疾人的心理特征,残疾人学习习惯和认知特点,掌握与残疾人沟通的初步技能,懂得为残疾人提供帮助服务的常用知识。同时为后续的深化残疾人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若干方面:残疾人个别化教学、残疾人教学服务和援助、残疾人教学辅具配置、残疾人就业指导等工作做好铺垫和引导。
2.可操作性原则。在培训运行上具有程序性和结构性,便于培训教师按步骤、程序组织运行培训,利于培训教师选择和实施有效的培训手段和培训管理,从而引导和规范受训教师的学习行为。为此,培训形成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课堂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动作操练、与残疾人互动等多种教学环节,使培训切实获取特殊教育须具备的与残疾人学员交互和援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外自学:将基础知识、案例材料编辑为书面讲义,另结合“特殊教育学”教材,供培训人员阅读自学及完成作业。
3.针对性原则。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问题应从实践中来,从受训教师中来,以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4.最优化原则。综合考虑影响培训效果的各种制约因素,如教师背景经历、教育管理体制和文化环境等,对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