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累累 十年辉煌
发布日期:2019-02-10   作者:特教研究所   

沈幼生

 

时光荏苒,星移斗转。弹指一挥间,上海特教所自2003年正式成立运作至今已有10年了,为广大特教工作者所喜闻乐见的《上海特教》创刊至今已有40期了。作为一名始终关注《上海特教》的忠实读者和偶尔也应编者之约为刊物写稿的作者,我想用“十年辛苦不寻常”“十年辉煌结硕果”这两句话来概括特教所十年来走过的路程和取得的成绩。

说“十年辛苦不寻常”,是因为今天取得的成果实在是来之不易。特教所的工作常态是人手少、头绪多、工作忙、压力大。在特教所,维持正常运转、承担具体工作的也就是三、四位同志,光是顾爱玉、支炜、呼琼霞、曹婕琼四位,支炜调走后,只剩三位。即使是三位同志,她们也都有其他的社会工作和教学、教研任务。我们常说“妇女能顶半片天”,但在特教所,她们顶起的又何止是一片天?择其大者来说,她们要做的工作一是要编辑、出版《上海特教》(季刊)。每期刊物的选题、改稿、编辑、发行、联通等工作都要她们劳心费神,连向市内、外地订户寄送刊物也要亲力亲为。二是要负责“上海特教在线”网站的开通和日常运作。利用网络这一新兴信息传播媒介,用官方认证微博、QQ群等载体与广大特教工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三是定期组织开展特教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评选、颁奖等工作,推动基层特教科研的开展。平心而论,就这样几个人,能够做好其中的一项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了,遑论她们要面对的是好几项事多量大且又艰巨繁杂的工作。如果把“以一当十”这个成语用在她们身上,一方面可以反映她们的能干和高效,另一方面也可说明她们所承担的工作量之大。

这里不能不提主其事的顾爱玉校长,她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凭借她扎实的专业功底和高超的组织能力,对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取得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基层特教学校领导、教师的帮助、支持;对内调动所内同志积极性,呼琼霞和曹婕琼两位女将,一位负责专刊,一位负责网站,平时分工明确,碰到重大任务,又能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难怪,特教所尽管任务艰巨、工作繁重,但又能做到有条不紊、顺利推进,各项工作搞得风生水起、生气勃勃。当然,这其中对她们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对她们的奉献和付出,每一位和她们有过交往、打过交道的同志心里一定也是十分清楚、了解。

如果论“十年辛苦”是播种、是耕耘,是因,那么“十年辉煌”应该说是结实,是收获,是果。古人有“十年磨一剑”之说。经过十年的淬炼和和磨砺,《上海特教》这把“剑”已被磨得寒光闪闪、锋利无比。上海特教研究所已然成为上海特殊教育的一张名片、一个品牌。从特教所所承担的办专刊、建网站、组织特教科研这三项工作来看,每项工作都做得十分出色,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上海特教》已编辑、出版了40期专刊,从试刊时最初的薄薄19页发展到现在每期72页的篇幅,从原来的黑白页到现在的全彩版。所载文章研究的范围从最初的视障、听障、智障三类残疾儿童教育到现在旁及自闭症、脑瘫、多重残疾和融合教育等诸多领域。作者除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及高校、医院的专家外,更多的是立足在第一线的基层学校的特教工作者。每三年,特教所还从发表的文章中遴选出百多篇佳作,精心编纂成《探索·研究·交流——<上海特教>精粹》一书。至今已出版了四辑。这本立足上海、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特教刊物已成为广大特教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受到他们的喜爱和欢迎。

紧随《上海特教》的发刊,“上海特教网站”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也应运而生。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兴媒体,通过其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信息交流的互动性等优势,让一线教师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特教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特教研究的前沿信息。对特教工作中碰到的共同性问题,网站作为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可以集聚大家的智慧协力攻关。前不久,上海独创的“手语教学网络视频课程”也全面上线,这无疑为推广手语的应用、推进上海的无障碍城市建设又作出了贡献。

特殊教育涉及教育、医疗、康复、心理、社会等诸多学科和众多领域,基层特教学校在开展特教研究上难免会存在有心无力的困惑。特教所秉持“专业、规范、高效”的理念,组织各方面力量,坚持开展特教科研工作。通过专家的全程引领、指导,一线特教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实践,上海特教的科研水平跃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在圆满完成前两届的科研成果的评选、颁奖工作后,现今,特教所又开展了第三届特教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和开题工作。唐朝韩愈曾有“学以为耕,文以为获”的表述。翻开特教所出版的一本又一本科研论文集,我们分明可以看到辛勤耕耘后的累累硕果。

十年的时间不算长,但是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当年那株破土而出的幼苗已经枝繁叶茂,为人们撑起了一片绿荫。当年那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绮色。我们衷心祝愿,并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上海特教所一定能取得更辉煌的成绩,上海的特殊教育一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上海市聋青技校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