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工活动中开展体验学习
发布日期:2019-02-18   作者:特教研究所   

——《彩泥球体》教学案例

俞红娟

 

一、案例背景

我所执教的五年级班中共有学生11人,学生智障程度差异很大,对事物的知觉特点、动手能力也不尽相同。

彩泥和球体是五年级美工教学内容之一。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试图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感知球体,通过学习用彩泥搓球体的技能以及尝试利用其它辅助工具再创生活中的各种球形物品,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训练他们手指的动作,发展其手脑协调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智障儿童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从而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1 走入社会,情景认知

在设计教学时,我考虑到球形物体,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事物,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考虑到弱智学生缺乏主动观察、静心感知并内化成知识和能力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之前带学生到附近古镇的商店中寻找球形的物品,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先有充分的感知认识。

在古镇各家商店中,我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小皮球,并告诉他们球体的基本特征,接着有目的地把学生分成四组,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寻找球体物品。分组活动结束之后,我让学生聚集在一起,说说自己所购物品的形状、颜色、价格等,在问答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智商、语言表达等能力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最后凡找对球形物品、说出名称和颜色者就把其所找对物品买下来,此时此刻,同学们喜悦的心情真是无法形容。

课前的活动采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比一比等方式,让学生们对球体有了一个形象、直观的了解。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中学习,学习积极性被无限地激发。寓知识的获得于活动之中是体验学习法的一次成功尝试。

2、课堂教学,体验学习

在外出活动观察后我进行了彩泥球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分为:导入课题(感知球体)——用彩泥做球体(感悟球体)——对球体进行“叠、插、串”的创作——展示评价四个环节。

在教学环节的第一部分,我在一个箱子里准备了部分学生从古镇买回来的球体实物,首先让学生摸箱子内的球体猜物品,然后结合去古镇的活动一起回忆球形物品,说说球形特点和用途。

第二部分用彩泥做球体,这是教学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结合先前积累的对球体的感知来进行学习。首先,通过观看实物投影仪、教师的演示操作,了解彩泥搓球体的整个过程。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彩泥块练习搓的技能,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搓法(单手搓、双手搓、手指搓)。在这过程中,通过实物投影仪反复呈现古镇上买来的棒棒糖、冰糖葫芦、彩灯等实物,唤起学生对球体整体感知的回忆和认识。

第三部分,在球体再创过程中,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完成教师为其准备的难易不同的作业内容,从叠到插到串到画,让学生分层练习。能力较强者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彩泥,取任意大小,独立完成串或画的作业,如串手链、制作茶壶等;中等层次的学生可完成半成品插、串的作业,如学生用切好的彩泥插葡萄串、做冰糖葫芦;能力较弱者可与伙伴完成叠和简单的插的作业,如海狮顶球、叠小雪人、做宝塔,或者做彩灯、红樱桃的简单插的动作尝试。这一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直接的可操作的任务,制作他们熟悉的物品,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最后的环节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像营业员一样吆喝买卖自己的“商品”,也就是学生把自己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介绍,他们非常乐意介绍自己亲手制作的物品,并能够指认物品中的球体部分。

整个教学过程从生活中的感知到操作技能的教学到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创作再到作品展示,有情景感知的体验、有学习技能的体验、有作品创作探索的体验、有得到认同的成功体验,使弱智学生提高了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鉴赏力,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开发,所学的知识技能得以应用和巩固。

三、教学反思

1.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遵循其身心特点,让他们在活动中快乐学习。

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学生对一周前观察球体物品的兴趣不减,且能回忆出所见的球形物体,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使我更加认识到开展社会实践课的意义,它不仅为上好下一节美工课做了良好铺垫,更能激发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的潜能,使他们知识的记忆更牢固,情感的反应更积极。社会观察活动使学生身心达到的放松、愉悦的程度远远超出课堂情景设想,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比课堂教学好。关键是外出需结合课程需要,有目的、有步骤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安全的活动和学习。

2.大课堂与小课堂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

社会实践考察之后的课堂教学是对生活中学习的延续,是有目的的生活教学。同时,“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我在思考,在这堂课之后还可再次安排一次外出的实践活动。这次的活动,教师可事先带好一些彩泥或简单的辅助材料,如:小垫板、铁丝段等。在活动中于古镇回廊、街道旁进行现场的教学,让学生再次巩固技能,进行实地创作。在课堂教学之后的实践活动可以巩固学生已学会的一些技能,带来更多的生活实物的参照,或许还能给个别孩子带来创作的灵感。

(作者单位:青浦区辅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