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案
发布日期:2019-02-18   作者:特教研究所   

校本教材 “点心”案例一则

蒋莉琴

 

我校在课改实践中提出了所有教学活动必须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适应性教学”理念;同时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适应环境、适应社会、适应生存。为了把“适应性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我萌发了“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想法并付之于实践。

一、“方案”适应学生的需要

1、设计“方案”针对学生的差异

我所教的班级是三年级,这是一个中重度的多重残疾儿童的班级。全班一共有10名学生组成。其中1名是唐氏综合征,有2名是脑瘫,有6名自闭症儿童(其中一名患有脑积水),还有1名中重度的智力落后儿童。

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把握住他们的基点,才能设计出适合每位儿童学习的方案。

2、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

识记词语一直是低年级中重度智力落后学生学习的难点。造成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智力低下影响他们的记忆、思维而导致其识字困难,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缺乏认知内驱力,缺乏成就动机。通过“方案”教学的尝试,选取学生生活中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本课的教学内容(“蛋糕、面包、饼干”)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现实的生活经验,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表现在识字方面就是对生字的一种自动渴望认识的动机,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的知识掌握比较牢固。

二、运用多媒体软件设制多种学习方案

现代的课堂,要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实现“人际互动”,电脑在这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整合的优势,从而能够贯彻在课堂中,使学生能够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五套学习的方案。方案是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基点以及教学目标等来设计的。整个学习方案可以用以下图表来表示:

备注:在第3步骤,双词中的干扰词是学生已经学过的词语(如“黄瓜”),而在第456步骤中,双词中的干扰词是学生这节课所学的新词语(如“面包”)。

方案一,要在这节课里面达到最后一个步骤:“三图——三词”,即“蛋糕、面包、饼干”分别与实物图片相对应,而且能排除干扰词汇的影响。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根据这个思路,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由教到学,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与计算机的互动练习,逐步建立这三个生词与实物以及图片的联系。

方案二,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点,我在方案一的基础上,把反馈学习的内容设计为由图到词语,让她形成词语的概念,建立一个图与文的联系。在图文配对的时候,让她在两幅图中找出教师要求的目标图(如“饼干”),找到了马上就在目标图的下面闪现与此配对的词语,奖励的声音也是特别设计的,如:“对了,对了,这是饼干!”通过图、声音的刺激,来建立对词语的学习。图文配对的第二个台阶是出现两幅图片,然后出现两个词语(如饼干、面包),这两个词语都是与目标图相匹配的,相对于方案一(一图——两词)的难度降低了,让她有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三,达到第4步骤,与方案二不同的是,他们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师生互动的分组学习。

方案四,完成步骤1,即一张图片与一个单词的对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可能只停留在循环学习的阶段。

方案五中,在方案四的基础上,根据该学生的特点,利用电脑为他设计了感知觉的补偿内容(听一段儿歌)和学念儿歌的内容。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施“方案”

1、媒体资源是实现“方案”的基础

在教授“饼干”、“面包”的时候,采用分组学习,利用实现在电脑中设计好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形成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组学习时,教师的辅导利用“时间差”。在第一组学习方案一、二的时候,我在第二组贯彻落实方案三,当第二组在进行综合练习的时候,老师到第一组去关注学生的练习情况。我通过充分利用电脑和助教资源,为进行方案教学打下基础。

2、家长资源是实现“方案”的后盾

我们班级有2个家长陪读,在课堂中练习、互动的阶段,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比如在第二组由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第一组和第三组就由家长充当学习小帮手的角色。家长也从本来的“管好自己的孩子”到“关注到一个小组的孩子”,成为教师在实施分组教学过程中的好帮手,教学的支持者。

四、几点思考

1、充分利用课堂中的“时间差”

什么是课堂中的“时间差”呢?实践中,我发现传统的课堂由于每个班级教师有限,在贯彻个别化教育,教师在关注A组的时候往往会忽略BC组的同学,同样的类推,也会在关注C组儿童的同时难以顾及其他的学生。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设计一些互补的活动来充分利用课堂中的“时间差”进行IEP教学。我把这段时间叫它为“时间差”。例如在这堂课中,A组同学在用计算机进行人机互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关注其他几组儿童,当其他同学进行人机互动的时候,教师又可以关注个别的儿童进行学习辅导。通过利用这样的“时间差”,我们儿童在课堂中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受IEP,为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学习方案提供了时间的基础与保证。

2、在“方案”的实施中发掘儿童的潜能

在进行“方案”教学时,我的目光已经从注重对儿童的缺陷补偿,转变到强调对每个学生潜能的挖掘上,在潜能挖掘的同时进行缺陷补偿。例如,我们班级有些儿童在语言上有障碍,通常在词语认读很困难,通过“方案”的教学,我发现了他在指认、书写方面的能力,在语言缺陷补偿的同时,充分利用他的优势去认识与书写语言文字,这样,激发了他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3、“方案”的实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孩子们的点滴进步,使我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是,我也遇到了很多难题。首先要思考的是是否所有的语文学习内容都适合于这样的“方案”教学模式,在“方案”既定的前提下又如何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怎样去认真客观评价学生在自己的方案中的学习成果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希望更多的实践者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与我共同去探索与研究。

(作者单位:卢湾区辅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