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资源 促进思维发展
发布日期:2019-02-19   作者:特教研究所   

孟军

 

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教材资源,会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应,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揭示课题,引导发散思维

每节课都有自己的课题及学习目标。很多教师在揭示课题时,习惯于自己提出目标,很少考虑到聋生的心理感受。时间一长,聋生便产生一种漠然被动、情愿受控的心态。

我曾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喜欢围绕课题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且他们对自己所提的目标有很强的探索欲。

例如:在教学第十一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就可以这样引导:“看到课题后,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然后让学生静思片刻,充分地对课题进行回味、挖掘。过了一会儿,有的说,我想知道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有什么用处;有的说,我想知道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还有的说,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和我们以前所学的长方形及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没有联系呢……

可见,教师因题制宜,巧妙设计揭题导标思路,就能充分调动聋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二、突出重点,激发求异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的地方,也是学生应重点掌握的地方。这个地方一般要靠教师精心设计、认真讲解,但有时设置一下“空白”,让学生去探索、去品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把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而是以“配角”及“幕后人员”的身份,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时空舞台、学习舞台,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圆,动手“割”、“补”、“拼”。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积极操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结果他们把圆分成16等分、32等分……有的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梯形,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实现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目标。

三、突破难点,强化形象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许多性急的教师不等学生思考,就往往直接解说,这既影响学生的理解程度,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心理,同时还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权利。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这样才能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例如:在教学第八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为了让聋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我先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由于教师举的实例其表面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有小的。这时我有意识地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都是长方形的面,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再次借机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物体的表面作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的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能有这样的回答,不能不说是归劳于教师对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归纳总结,培养抽象思维

在学生思维最兴奋、最活跃的时刻,在课堂教学的高潮处,留一定的空白,让学生积极动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完“平均分”后,我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先提问:怎样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这时学生想到的是沿两条对角线分,沿两条长宽对折等四种分法。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启发:你还能想出更多种方法吗?经过这个层次的“布白”,不但优等生能很快地更换思路,连中等生和学困生也会另找思路。结果学生们最终得出结论:只要通过这个长方形对角线交点来对折这个长方形,就可以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因此,有无数种分法。可见,教师在教学高潮时要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求异思路的机会,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拓展,发展创新思维

教材对问题的解释、教学方法的介绍等是不可能穷举的,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源”,大胆假设,实现知识上下贯通和前后迁移,弥合学生思路断层。另外,教材中的想一想、改变条件等编者所加的例题延伸内容,都是教师可利用的教材资源、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难得素材。例如:第十一册第111页《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的例7:“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在例题给的解法3X1584的下面有两处例题的延伸部分,第一处是“想一想: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教师借机“布白”,学生经过思考,纷纷答道:843 X153 X8415153 X84……;第二处是“做一做”中:把例7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合唱队人数比舞蹈队的4倍少8人”,该怎样列方程?教师再次“布白”,再次激发学生的潜能:4 X8844 X8484 X848……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教完《加法交换律》这一节后,我是这样设计总结的:我们学会了加法的交换律,知道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道题,看谁能快速的计算出来?2001×199919991999×20012001=?同学们经过一番认真的计算、研讨,也没有计算出来结果,就在同学们欲求而不能的时候,我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同学们说:这道题的结果是0。它究竟是怎么得到的呢?等下节课学完乘法分配律之后就知道了。这种在课堂总结时的巧妙布白,能收到一种“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环境,挖掘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让学生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打破思维定势,集中注意力将教学“空白”造成的断裂用思维和想象来“焊接”合缝,同时也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特殊教育学校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