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
“医教结合”的理念不仅在我国教育界深入人心,而且在儿科界也得到巨大的呼应。从这个理念提出至今,已有6个年头,我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在“医教结合”的学习和实践中,深切地感到这一理念转化到医学和教育领域的实际行动中,体现了医疗和教育的个性化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儿科疾病谱逐渐发生改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先天畸形、早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逐渐上升,这些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暴露某些障碍或能力的差异,入学前常常被看作是病,医生率先提供医疗,维持其生理状况的稳定性,入学后,则由特殊教育的老师接手了,医生的作用相对淡化,自从医教结合后,特殊教育的端口前移,医疗服务则持续延伸,两者在交接中融为一体。而今年来,我在身体力行医教结合中的体会有下述三个方面。
一、特殊教育中,医教结合的综合评估是核心
对于一个特殊教育的学生来说,当医疗基本稳定其生理状况后,接着是综合评估,儿科的评估通常包括5个方面,即①社会交流和适应性评估,如在集体中能否合群、有无进攻性、依赖性、破坏性等;②发育和行为评估,从行为了解发育水平、气质、以及环境与儿童行为的相互作用,而非从年龄看待其行为;③学习评估,即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兴趣和动力;④生理评估,包括视觉、听觉、有无共病,生活自理能力等;⑤家庭环境评估,询问父母状况、养育实践、家庭应激等。将上述评估结果与教育评估整合在一起,就能全面地反应个体特殊教育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基线水平,又是特殊教育对个体儿童不同能力方面的“始发点”,从而为个体化的特殊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避免了特殊教育对“死亡”功能的无效开发。
在评估的基础上,就有了特殊教育的内涵。对于严重发育或智力障碍的儿童,以开发各种功能或适应环境的能力为主的特殊教育,包括身体大运动协调性,手的精细动作,与人交流的语言、生活自理能力等等;对于轻中度发育或智力障碍的儿童,在上述功能或能力训练的同时,可灌输文化学习。有些器质性疾病因不同病种对儿童损害的部位和功能不同,即使同一疾病因严重程度不同,对儿童功能或障碍损害的程度、转归和预后也不相同。而医教结合之后,特殊教育就可因人而异,制定较为客观的个体化目标。而且周而复始的医教评估过程既能反映特殊教育的效果,又能根据教育成效与否调整教育目标。
二、特殊教育中,医教结合的综合干预是方向
对于一个特殊教育的学生来说,综合干预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促进独立,发展适应环境的各种技能,提供优质的保健。要达到这个目标,就会有儿科各亚专业,特殊教育和康复的团队服务。过去这样的服务常常限于医疗机构中,完全与教育机构脱离。医教结合的理念倡导了一种全新的团队模式,将医疗、康复、教育融为一体,以儿童为中心,以家庭为依托,以学校为保障。医生走进学校成为制度,康复走进学校和家庭,在具备充足的康复资源下,康复将是特殊教育机构的必备服务,而医疗保健和康复训练也有机地贯穿于特殊教育中,形成一套完善的医疗康复教育综合干预服务链。
在综合干预中,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的相互交流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医疗稳定机体生理功能,评估儿童能力,提供医疗保健,预防疾病,监测疾病和障碍的转归、预后和结局;康复进行功能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特殊教育将基本医疗和康复措施融会贯通于教育实践中,三者有分工,也有合作,这将给特殊儿童带来最大的获益。
三、特殊教育中,医教结合是提高特殊儿童生命质量的保障
正是在医教结合的实践行动中,儿科医生清楚地意识到特殊儿童及其家庭迫切的医疗和康复需求,家庭和特殊教育老师对特殊儿童保健知识的匮乏,清楚地感觉到医疗服务必须走出医院大门,走向社区,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去宣传、普及、培训基本的医学康复知识和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中心,集医疗、康复、教育为一体,提高特殊儿童的生命质量。
在儿科临床中,医教结合已经初露端倪,初见成效。例如自闭症儿童在浦东新区已开展儿科医生对个体的发育评估,在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的组织下,每月进行一次医教结合的教育干预案例分析;一些多动症儿童的家长和学校教师已接受儿科医生的培训,传授相关知识及早期发现该障碍的警示症状,早期转诊;脑瘫儿童已有儿科康复医生与某些特殊教育学校结对工作;今年夏季在上海市政府的关心下,由上海市卫生局和上海市教委,组织一批专家队伍专门为特殊教育新生进行医教结合的高质量的体格检查……这一系列的实际行动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医教结合是医疗服务中,特别对特殊儿童不可或缺的保障,也只有医教结合才能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