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周美琴
读毕沈市长《我为什么提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理念》一文,感念颇深。市长从特殊教育学生个体出发,从学生障碍的产生;障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障碍修复以及预后的不同特点以及适合学生的康复模式四个角度来说明了医教结合的重要性,人性化地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为了进一步说明“医教结合”理念的实践化方式,他又从对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特殊教育工作者培训机制、学校深化医教结合理念的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作为一位特殊学校的校长,我深深感到了市长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关心,对于沈市长提出的理论基础与做法我也非常赞同,在此,我也结合我校的发展对医教结合的教育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思考一:特殊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何为教育?教育学给出的定义是育人,培养社会的人才。那么特殊教育到底如何育人呢?沈晓明副市长在阐述“医教结合”教育理念时就指出要从学生个体出发,为特殊学生提供最有效的服务才是真正的特教之本,也是源动力,这点我深有体会。在建校初始,我校就开创了“接纳脑瘫学生集体教育”的先河,填补当时脑瘫学生的教育空缺。之后我们又根据脑瘫学生的实际教育需求,提出了“医教结合”的教育理念,踏上了康教结合之路。正确的工作思路为我校在脑瘫学生的教育上指明了方向,也是后来我们成功的原因所在。所以,我认为实践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工作的目标与意义,才能够真正地将教育做到实处。
思考二:“医教结合”的理念是将学生作为关注的中心,那到底该如何在教育中实践这一理念呢?
第一,保障机制的设立。沈晓明副市长在发言中提到要“建立医教结合的工作制度”,我认为这是“医教结合”理念在特殊学校实行的重要保障。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我校整合医疗部门的资源,设立“医教结合”管理部,校长、行政部门、医院的主
第二,个性课程的打造。我校以“学生需要的课程才是最好的课程”为理念,针对残障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把教育和康复有机结合,加大康复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课程力度。学校以“社会生存”为核心,为残障学生构建了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康复性课程相结合的个别化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征求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生活能力发展的需求。
第三,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早期就引进了执有康复训练资质的康复训练老师,同时定期请医师、专家与顾问团定期、不定期到校开展理论学习、康复训练以及研究课三类指导。同时,学校还依托高校的力量作为康复的实验基地,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日本、香港进行脑瘫训练技术的专业培训。让教师们在专业技能上得到提升,也确保了教育理念上的更新,促进了教育行为上的改进。
第四,多元化的部门合作。特殊教育本质是一个团队事业,多方合作成为了特殊教育中普遍和必要的方式,践行“医教结合”的教育模式更是如此。沈晓明副市长在发言中也谈到要建立特教教师、医生和家长参与的特殊教育会商机制以及医生定期参与教学的机制和定期评估教学效果的机制,即形成多元化的合作共同体。我校以残联机构、社区、学校、医院、家长之间的有效互动为切入口,通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上的共同体,保证学生康复教育的连续性;通过医校合作,形成技术上的共同体,即为学生提供专业性更强的教育内容、评估活动等;借助社会相关部门的力量,形成和谐发展上的共同体,共同为特殊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资源。
思考三:“医教结合”特色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持续性的过程。所以对于未来我想也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一是通过网络化的平台将家校、医校、医家之间的合作联系得更为紧密,增强沟通上的有效性和资源上的及时性。二是康复师技术培训管理将成为发展的重点。采用“送师进院”的方式,定期选派康复师入院学习实习,保证技术上的不断更新与成熟。三是引进更多的技术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化的“智能性”的康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