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璐
特殊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进行普特融合教育已有多年,专设一个爱心班,目前共有学生11名,其中智力障碍学生4人,自闭症学生7人。自开展医教结合工作以来,我校尝试通过三大融合教育途径,针对爱心班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教育训练、医疗康复等方法,在学校、医生、家庭和社会影响下对其进行教育康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够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
一、管理保障措施的有效落实
(一)健全网络 上通下达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德育的教导以及特教大组长,资源教师为组员的医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部分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8人研究实践团队,以《基于医疗辅助下的爱心班三大融合教育》科研课题形式,在健全的科研网络管理下进行有序的实践研究。
(二)制度先行 有规有矩
聘请区域内有经验的医生为指导医生,并签订学校、医院、家长签订三方协议,还制定了《广中路小学医教结合工作制度》、《学习资源中心使用规范》、《医教结合工作记录规定》等相关的制度,从时间上、经费上保证这项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每月定期召开项目工作研讨会,及时解决工作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医教结合一人一档工作制度》要求班主任针对特殊学生的学业成绩、知觉动作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条件的优劣进行针对性观察与教育评估;训练指导教师依据训练计划,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定时对学生进行专题辅导。
(三)充实配置 加大力度
加大对医教结合工作的经费投入,按需更新、添置各种所需设备。今年九月学校成立了学习资源中心,分为“学习能力发展室”、“感觉统合训练室”、“个体心理咨询室”等几个区域,增设 “蒙特梭利”、感觉统合训练训练设备、沙盘等专用设备,用于特殊儿童的训练。
二、医疗辅助下的三大融合教育途径
(一)三方融合 培训指导
1.有效培训
(1)教师培训
教师的专业培训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区域性联合培训。教师集体参与曲阳二幼、密云学校组织的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从而帮助教师及时把握、更新特教专业知识,使学校的特殊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第二类是个别化专题培训。教师参与市级或区级的特殊教育的专题培训,“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专题讲座、“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过程”,“儿童行为的发育评估”、“儿童行为发育的早期干预”、“沙盘治疗”等医教结合的系列讲座,提高了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第三类是校本亲历型临床培训,这项培训分为“传授”、“互学”、“分享”三个版块。“传授”是指由指导医生对教师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传授”,医生的专业知识为教师们弥补了医学知识的空白,同时从医学角度给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互学”是指由教师轮流作为培训师,学校让特教专业毕业的资源教师为其他教师们讲解特教专业知识;让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特教班班主任讲解与爱心班家长沟通的技巧,讲解爱心班学生的教育教学案例,通过教师的互学提高了对特殊学生的辅导训练技能。“分享”是指两条途径加以落实。一是外出专业培训知识带回课题组,二是课题组教师定期举行教研活动把自己开展个别化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进行交流研讨。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我校课题组教师从理论知识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还掌握了不少特殊儿童行为矫正和康复训练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获益良多。
(2)家长培训
学校还与家长签订了医教结合工作的协议书,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以及医生,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后续的感统训练和语言训练,并对有特殊需求的家长进行两大类培训。一类是基础理论培训,学校邀请医生对家长进行专题培训。如曲阳社区卫生中心的康复训练师为家长做了“孩子的感觉统合”专题讲座、虹口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为家长做了“孩子的情绪疏导”
专题讲座。第二类培训是亲历型实践操作培训。我们选择部分家长作为志愿者
2.康复指导
(1)个别化康复计划制定
为了让这些特殊学生在老师、家长以及医生的帮助下能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有所改善,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个别化康复指导。学校举行了医生、教师、家长三方见面会,教师和家长详细介绍了学生的生理、心理、学习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医生也详细了解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需求,并发放相关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家长填写。医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定学生的障碍程度,和教师们一起商讨制定了相应的个别化康复训练指导方案,真正做到了切合学生的实际,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2)利用资源教室实施个别化康复计划
利用学习能力发展室中的“蒙台梭利”教具,从数学、语言、文化、生活这四大领域对这些特殊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主要是提高学生自身专注力、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通过个训,教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最终都能达到“积累经验,厚积薄发”的目标。
利用感统训练设备,在两位医生的带领下,设计了大量的改善自闭症儿童前庭平衡失调、改善触觉异常问题的训练项目。医生也
利用心理辅导室让学生获得心理支持。学校教师在专业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运用箱庭沙盘,把特殊学生带进沙的世界,提升他们的自我认识、促进成长。
(二)课程融合 普特互补
爱心班的11名学生,年龄跨度在8岁到16岁之间。针对差异为学生量身定制一份特殊的课程表,内容既包括了普通学生学习的语、数、音等常规学科的学习,同时每天还安排了个别化特殊辅导课程。
在普通教育课程的学习上,爱心班的学生们也和普通班的孩子一样使用他们的教材,大孩子使用S版教材,小孩子使用新教材。教师根据爱心班学生的特点对教材适当进行了删减,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减少了他们学习的内容,尽量使用能直观呈现出来的教材,通过多媒体或实物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除此之外开设了如下几类针对性的课程。包括:
1.知识的补缺补漏课: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课前铺垫或课后复习,内容与普通班的教学同步或要求降低,以帮助随班就读学生基本跟上普通学生的学习。
2.缺陷矫正课,主要是语言训练课:通过儿歌、说话等练习逐步帮助个别有语言障碍的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观点,为他们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做好语言方面的准备。
3.劳动、生活技能课:主要为如何刷牙,保护牙齿,叠衣服等,教他们使用最简单的家常用品进行家务劳动,如扫地等,培养残障学生独立生活的技能。
4.兴趣课:主要有音乐、美术、手工等,通过这些课程发展残障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也能有特长,甚至在这些方面小有建树。
(三)活动融合 悦纳开放
“活动”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身心健康成长、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于爱心班的学生,“活动”的意义还不仅于此。他们通过活动能够学习与人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活动能够被同龄人接受,也试着接受同龄的伙伴,学习接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集体,从而做到“融合”——与伙伴融合、与社会融合。
1.整体活动融入
学校的整体活动具有很高的自主性、灵活性、伸缩性和实践性,特别适合对爱心班学生实施融合教育。
让爱心班的学生和普通学生一同参加升旗仪式、阳光体育活动、午会课等这些学校开展的常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融入学校这一集体。升旗仪式行队礼,唱国歌;阳光体育活动跑步,做操;午会课落实行为规范训练等等,爱心班的学生并没有享受“特殊待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广中路小学学生的一日常规要求。通过一系列日常活动的参与,“我是广中路小学的学生,我爱我们的学校和班级”已经烙印到爱心班每个学生的心中。
2.团队活动“融纳”
团队活动是学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活动中队员们享受参与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而这些体验,对于爱心班的学生来说也是特别需要的。
爱心班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特长和爱好,老师们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鼓励他们和普通学生一同参加兴趣活动。他们有的爱绘画、有的爱唱歌,有的爱弹钢琴、有的能用英语流利的说出各个国家的名称,指出每个国家的国旗。学校的各种活动课程也向他们开放,他们和普通同学一同画出心中的彩虹,一同唱响快乐的歌谣,他们感受到了受人重视,被人肯定的喜悦。学校的科技节中爱心班学生和普通队员一同登台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学校的艺术节上爱心班表演的合唱赢得了全场的掌声。普通班级召开中队主题活动,也会邀请爱心班同学共同参与。他们不仅是活动的观摩者还是其中的参与者,他们也被编入各小队参与活动。丰富的队活动既为特殊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让普通学生感受到特殊学生没有什么特别,只要认识他们,多了解接触,他们也能够成为朋友。
3.实践活动融合
学校也精心组织爱心班参与学校的每一次实践活动,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区环境。比如,校外实践活动中爱心班的学生在手拉手班级同学的帮助下,到超市购物、认识银行、乘坐公共汽车、在公园中一同用餐等,爱心班的孩子身边有了同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他们努力模仿自己的小伙伴,尝试着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在每次活动中学习交往,融入到同龄人的生活中,而我们的普通学生也在帮助爱心班学生的同时学会了谦让,培养了他们的爱心。
学校正是采用三大融合教育的途径,充分利用普特资源,并主动与多学科专业团队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和干预的合力,促进爱心班自闭症儿童在语言、认知、交往、情感等方面提高。
(作者单位:虹口区广中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