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每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发布日期:2019-02-21   作者:特教研究所   

——学习《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座谈会纪要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24-27日上海市特教研究组织本市29所特教学校校长、区县特教教研员、特教中心代表分四批召开座谈会。围绕计划中提到的总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一、课程:尊重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升计划》提出“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针对这一举措,校长们积极思考如何为每个残疾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这也是校长们关心和讨论的热点。

普陀区启星学校郭海瑛校长:

我校向社区内普通学校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普特融合体验式课程”的菜单,包括感知类课程、体验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通过“普特融合课程”加深了特殊学生与健全学生之间的了解,促进了彼此间的融合。我校将进一步加强补偿性课程,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入开展“社交故事”课程的研究,编写适合学生特点的《社交故事》系列校本教材,开展相关的课堂教学研究,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努力。

闸北区启慧学校尹岚校长

近几年通过项目引领加强课程建设,我们开发了三个课程,一是“社会适应,快乐生活实践”课程;二是培智学校心理辅导课程;三是辅读学校阳光特奥活动课程。后续我们还准备做的有辅读学校少先队活动课程化,提出自强教育,学科教学与主题活动结合,在活动中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宝山区培智学校张洁华校长

我校以教育部重点课题《自闭症儿童区域教育支持系统构建的行动研究》为引领,带领教师开展研究和实践;发挥自闭症康复中心的作用,完善自闭症儿童社交课程方案,开发问答教学课程、共同注意力课程、社交技能课程等干预课程,实践关键行为训练、地板时间、视觉线索策略教学、社交故事等干预方法,提高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质量。

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王英校长

我们将上海市辅读学校课程纲要进行校本化的实施,将必修的基础性课程中的6大类课程细化为16个学习科目,将发展性课程细化为4个学习科目;并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创新自主性发展型课程——社团活动,开设了棋牌、心理、太极拳等活动;将补偿性课程扩展为10个学习科目,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不同科目,如感觉统合训练,美术治疗,音乐治疗等;同时在九加三的后三年段开发职业性课程,分为4个学习科目。在对智障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评估后,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课程进行学习,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如今我们正为孩子们设计更多的微型课程,让课程造福于每一个特殊孩子。

浦东新区致立学校宋晴丹校长

《提升计划》明确了今后三年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研读计划后,对学校今后三年的努力目标有了一些思考。在课程方面,我校将逐步建立完善医教结合的特教课程体系,努力完善特殊教育三类课程,建立完善校本康复课程、拓展课程和送教上门课程;同时逐步建立完善与新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课程目标。关注学生自我性,技能职业性和功能性目标,课程目标要关注浓厚的生活气息,广泛的支持系统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二、个别化教育: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模式

《提升计划》提出“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由于现在学生的残疾种类越来越复杂,残疾程度越来越重,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服务是校长们关注的问题。

静安区南阳学校施凤校长

我们将继续推进个别化教育,把个别化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施的各个方面中,安置的个别化、课程个别化、教学个别化、管理个别化。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离不开集体教学,学生的教育教学应该是多种方式的。

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叶朝晖校长

我们将深入推进“以综合主题活动为课程实施模式,以个别化教育目标制定与落实为主线的特殊教育教育教学流程”的课程改革,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构建兼顾优质与公平、全面与个性、选择与活力并存的满足特殊学生发展需求的现代化课程体系。

虹口区密云学校范璐校长

我校以市级课题《用戏剧式教学法对智障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教育的校本课程的研发》为抓手,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把“戏剧式教学法”引入对智障学生进行基础道德的教育过程中。同时我们着力于个别化教育,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构建个别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以个别化教育为导向,形成校本研究机制。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和学生成长记录。

松江区辅读学校校长董爱凤

我校将努力完善学校课程计划,分类进行学生个训,补偿性课程得到进一步加强;启动和推进医教结合工作项目,探索“特殊教育学生康复”教育与训练内容,学生康复得到家长肯定,个训教师得到带教。

三、师资队伍:加强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

怎样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计划》提出三条举措:一是确定专业准入门槛。二是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三是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这是特教校长讨论的又一热点话题。

浦东新区特教学校周美琴校长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校提出了四个专业化发展的总目标:专业精神奉献型,专业知识复合型,专业技能综合型,专业智慧创造型。并按两个分目标实施:一是为教师设计层级目标:1年入门教师,2-5年青年教师,5-20年骨干教师,20年以后知名教师,每一层级都有具体的目标要求;二是分类目标,即按类别设定三类教师(听障、智障、脑瘫)不同的培养目标,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得很大的成效。

上海市第一聋校陈琪校长

我们以“医教结合,按需施教”为理念,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教学服务。近几年生源大多数是多重障碍学生,专业教师不足。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马上上岗,他们的实操培训还需要加强;在职教师培训质量还需要提升。面对多重障碍学生,为他们实施个别化教育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为了保证个别化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教师需要理念、技能的更新。

黄浦区阳光学校王敏校长

国家准备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范围推行《提升计划》,任务重、难度高,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发展特殊教育的信心和决心。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缺少专业的康复人员,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缺乏渠道。特殊学生及送教上门学生对康复的需求很迫切。

青浦区辅读学校陈建军校长

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我们举行各类培训46期,医生教师共2232人次接受培训,提高了专业水平。我校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康复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我们搭建教研平台,成就教师的成长,发挥教研论坛、教师博客、视频点播平台的作用,把网络资源与现实现场结合,多平台的整合。

闵行区启智学校戴宇梅副校长

特教教师职业风险带来的伤害导致大多数教师心理压力有待舒缓,我们将为老师心理减压;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理论,树立正确的特教教师教育观;培养教师中的领军人物,形成复合型教师专业队伍。

金山区辅读学校顾金花校长

我校重点强化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抓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和师德教育;丰富校本教研内涵,完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采用论文评比、校本培训等多渠道锤炼教师;不断充实个训教师队伍;积极构建市、区、校三级培训体系,培养骨干教师,形成一支优秀教师队伍。

奉贤区惠敏学校鞠雪华校长

我们以“同心同德、提升素质”为目标,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建设活动;加强梯队建设,优化整体结构。抓好新教师的带教工作;促进五年期职初教师的快速成长;对青年骨干教师要多搭建平台;通过专家指点,教学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使双名三优教师继续上一个新的台阶。探索通过青年教师“惠敏新星”评选、“一周值日校长制度”等活动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优秀青年教师争取外出培训机会。

四、两头延伸:扩大特殊学生接受非义务教育机会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康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将促进特殊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提升计划》强调要重视学前教育。

虹口区曲阳二幼王熙珍老师

《提升计划》提出的任务、措施都很详细。怎样才能实现“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我认为有两个重点:一是医教结合,二是普特融合。在融合的背景下,如何让每个残疾学生都得到合适的教育康复?我们的做法是带教巡回指导教师,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带幼儿定期到中心接受专业训练,体现普特融合的精髓。依托市学前特教中心教研组工作,将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介绍推广,在全市范围起到普特融合的辐射作用。

特殊学生完成了义务教育之后,他们有的升入高中就读,有的在职校学习一技之长。为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职业教育,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和残疾人特点设置专业,开设课程,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校长们交流了他们的体会。

上海市聋青技校杨七平校长

我们根据生源越来越复杂的现状,构建满足不同层次聋人需求的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让每位聋生在聋青技校上好学。首先,对每个学生进行入学调查并分层。第一层是随班就读、聋校中优秀的毕业生;第二层是文化程度普通进入职高班;第三层文化程度较差进入职业班;第四层文化课水平很差。根据学生的层次,编写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学生选择相适应水平的课程,实行一人一课表,不同学科进不同班级上课。

杨浦区风帆初职校谢小双校长

我在初职校重点做的工作一是师资队伍建设,前三年带领教师苦干、实干,后三年带领教师从苦干转向巧干,钻研学科教学,引导教师成为研究型、创新型教师。通过转轨,把特教教师培养成有特殊本领的教师,能教会、教好、教懂我们的学生。二是用适合特殊学生的课程,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我们初职校目标是根据学生需求,把他们培养成有一定技能、文化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提供技能。

普陀区甘霖初职校殷时余校长

我们以课程精品化建设为抓手,逐步优化科目设置、丰富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切性。以职业生涯教育探索为抓手,探索建立个别化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与支持体系,促进每一个特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以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提升为抓手,着手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引领学生成长提供保障。

青浦区初职校胡银林校长

对照《提升计划》,今后我们的关键是内涵发展,办青浦人民满意的初职教育;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自我加压,敢为人先。要结合地方特色,学生实际情况,开设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加强校本研修,通过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五、随班就读:规范管理,提升质量

作为轻度残疾学生的主要安置方式,保证随班就读学生学习与康复的质量至关重要。如何转化相关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对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个别化、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康复?特教指导中心的老师围绕这些话题作了交流。

浦东新区特教指导中心宋翠娣老师

浦东新区现有随班就读学生1483名,分布在184所学校,每个学校都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每个学校都在形成自身的特色。看到《提升计划》后,我在思考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提高。随班就读学生到底要怎样的课程体系?《提升计划》提到的课程还是针对三类障碍类型,但其实我们的现在还有脑瘫、自闭症、多重障碍学生,我们应该要做精细化工作研究;在工作方向方面,《提升计划》提出医教结合大概念,从早期发现、干预、康复训练到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包括职业教育,每个学段都要融入医教结合工作方式,这样才能形成完整有效的特殊学生服务体系。

虹口区特教指导中心丁美珍老师

在加强特教师资建设方面,我区将特殊教育纳入全区新教师见习期培训的必修课程;举办随班就读学科素养与专业技能培训班、儿童绘本阅读、特殊教育康复训练师(初级班)等,通过专题培训,丰富教师专业理论,提高实践能力;开展片区式教研活动,首批华师大资源教师培训班学员将每次学习内容内化后再进行分享;通过名师带教7名区级特教骨干教师,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我区用课题引领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带领各子课题学校尝试在学科支持、微课支持等模式上进行实践研究,并对随班就读学生开展医教结合试点服务。

上海的特殊教育在解决了特殊学生“有学上”的问题之后,更在积极探索怎样让他们“上好学”。《提升计划》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我们要做的则是探索怎样走好特殊教育的内涵发展之路。“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不断的提升中携手前行。

(本刊编辑部曹婕琼记录,呼琼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