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刻板印象的内容模型看残疾人刻板印象
发布日期:2019-06-15   作者:上海市特教资源中心    

长期以来,残疾人被归类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大众在评价或接触残疾人时总是带有歧视、偏见等消极色彩。这种消极态度不但影响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及社会融入,还会对残疾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刻板印象也是态度的一种,对于残疾人刻板印象研究的关注对于寻找残疾人刻板印象的特点和内容,并寻找有效干预机制,改善社会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人们关于某一群体相对固定的观念或期望所构成的认知结构以及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对人们的社会认知和行为起着重要作用[1][2]。残疾人刻板印象(stereotypes of disability)即依据个人印象对残疾人赋予以偏概全的固定印象,这种印象常从医学治疗和教育康复角度考虑,强调的是儿童的“无能(disability)”,这给残疾人带来了社会适应和应激困难等问题[3]。但多年来关于残疾人的刻板印象研究甚少,这与残疾群体不受重视的状况是分不开的。

1. 残疾人刻板印象的存在性

对于残疾人刻板印象的存在性研究是在正常人对残疾人的看法和态度相关研究中相伴随而产生的,上世纪60-80年代残疾人权利和反歧视观念的兴起,带动了一批研究者去探讨这个问题。经过多年验证,认为残疾人的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4],且这种存在性并没有因为国别的差异而产生异议。但早期的研究多聚焦于外显刻板印象的测量,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如自由联想法(free responses)、Katz和Braly法、李克特量表法、语义差异量表法等。1995年,Greenwald和Banaji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此后内隐刻板印象成为相关研究主要的内容和前沿研究热点,这就帮助人们更加明确地从无意识的层面深刻地理解刻板印象(连淑芳, 2003)。而后随着内隐刻板印象的提出和测量方法的成熟,残疾人刻板印象的存在性从内隐层面也得到了证实[5],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逐渐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多使用语义启动任务(Semtic primed task),顺序启动模型(Sequentially primed task),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反应与不反应联想任务(Go/No-go association test),外部情感西蒙任务(The extrinsic affective Simon Task ,EAST)等。

2. 刻板印象的内容模型

早期的刻板印象研究重点研究刻板印象的过程,关注刻板印象的认知特点(Brown, 1995; Fiske S.T , 1990),忽略了刻板印象的群际意义和价值。之后Fiske等使用热情(warmth)和能力(competence)建立起二维模型框架,并区分了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情绪反应,形成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SMC),用以预测外群体分布的作用[6]。刻板印象的内容模型(SCM)也是对残疾群体刻板印象研究中最常用范式。

刻板印象的内容模型来自于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它以热情(warmth)维度分辨对群体的敌友性,以能力(competence)维度分辨这个群体是否具有伤害别人的能力。依据热情和能力将社会群体归类为四个群体丛,即高热情-高能力群丛(High Warmth-High Competence,HW-HC)、低热情-高能力群丛(Low Warmth-High Competence,LW-HC)、高热情-低能力群丛(High Warmth-Low Competence,HW-LC)、低热情-低能力群丛(Low Warmth-Low Competence,LW-LC),用以体现群体地位在认知过程的体现。如Odile等人研究证明与普通人相比残疾人的刻板印象为低热情、低能力[7];Bertolt关于仿生技术在残疾群体的应用研究也表明人们普遍会认为仿生义肢使得大众对残疾群体的评价是高能力而低热情的[8]。而低热情-高能力群丛的代表则是亚裔、犹太人等,通常被认为具有竞争威胁。

而后Cuddy, Fiske,和Cliick创造性的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群际情绪、行为反应融为一体,提出了群际情绪-刻板印象-行为趋向系统模型,即刻板印象的偏差地图(Behaviors from Intergroup Affect and stereotype Map,BIAS Map)[9](见图1)。并认为高热情-高能力群体会唤起钦佩情绪,低热情-高能力群体唤起嫉妒情绪,低热情-低能力群体唤起轻视情绪,低热情-低能力群唤起轻视情绪。残疾人则是典型的高热情-低能力群体,对于残疾人的偏见社会认知和态度使人们会在社会压力下将高热情词语归于残疾人身上,但并不会有钦佩情绪。

依据刻板印象的内容模型,学界在研究残疾人刻板印象时进行了社会大众对残疾人抱有怎样的刻板印象,这一印象是否符合刻板印象的四个群体丛,这样的刻板印象造成了群体怎样的威胁等问题的讨论。如Coleman 等人探讨了性别和刻板印象该如何互相作用并最终影响对残疾男女的社会判断,结果表明比起智力障碍女性,参与者更愿意与身体残疾女性保持社交,但这一点在男性身上并无区别。[10]

3.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研究过程

依据刻板印象的内容模型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语义启动任务(Semtic primed task),顺序启动模型(Sequentially primed task),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等,其中语义启动任务是一种经典的内隐刻板印象测量方法,它通常需要电脑程序的辅助,其具体的研究方法为:

(1)呈现启动词。呈现一个与群体刻板印象相关或无关的典型刺激,这个刺激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为了考察这一刺激的有效性,还常常伴随着一些中性刺激,如残疾人穿戴义肢的图片、正常人穿戴仿生技术的照片、医生与仿生技术的记录[8]。典型刺激的呈现要求能够使大部分人将刺激物与群体联系起来,并加深印象。

(2)被试在呈现与群体有关的多项文字或图片刺激时快速进行一系列词汇判断任务。研究者通常需要通过考察被试的反应时来考察相应的有关于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特点。词汇判断任务中也既有无意义的字符串,也有与刻板印象相关的目标词。

刻板印象的内容模型虽然应用广泛,但是研究者也正在立足于本土文化试图寻找适合于本民族的刻板印象研究模型[11],并且在群际性社会下,外群体的刻板印象研究可能更具有社会价值。研究者将视线聚焦在残疾运动员的权益获取,残障妇女的生育权利等问题上[12],将刻板印象研究与具体的研究对象结合是刻板印象相关的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 S T .Social beings : core motives in social psychology, 3 rd edition [M]. Wiley, 2014, 398-400.

[2] 管健. 刻板印象从内容模型到系统模型的发展与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4):845-851.

[3] 朴永馨. 特殊教育辞典[M]. 华夏出版社. 2006.

[4] Weinberg,N. Social stereotypeing of the psysically handicapped[J].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1976,23(4):115-124.

[5] Chen,M.,&Bargh,J.A.Nonconscious Behavioral confirmation processes:The self-fulfiling consequences of automatic stereotype activation[J].Journal od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97,33(5):541-560.

[6] Fiske S T , Cuddy A J C , Glick P . Universal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Warmth, then Competence.[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7, 11(2):77-83.

[7] Odile Rohmer;Eva Louvet. Implicit stereotyping against people with disability[J].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2018, 21(1):127-140.

[8] Bertolt Meyer. Disabled or cyborg? How bionics affect stereotypes towards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8

[9] Cuddy A J, Fiske S T, Glick P. The BIAS map: behaviors from intergroup affect and stereotyp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7, 92(4):631-48.

[10] Coleman J M , Brunell A B , Haugen I M . Multiple Forms of Prejudice: How Gender and Disability Stereotypes Influence Judgments of Disabled Women and Men[J]. Current Psychology, 2015, 34(1):177-189.

[11] 程婕婷, 张斌, 汪新建,等. 内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维度补偿现象[J]. 心理科学, 2016(6):1460-1465.

[12] Chandra P S , Ragesh G , Thomas Kishore…. Breaking Stereotypes: Helping Mother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to Care for Their Infants[J].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and Mental Health, 2017, 4(1):111-116.

编写者:蒋玉兰 审稿者:王庭照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特殊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