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
发布日期:2019-09-17   作者:特教研究所   

邱轶

2017年以来,国家和上海市相关文件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教基〔20176号)提出:“创新随班就读教育教学与管理模式,建立全面的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沪府办发〔20186号)要求:“加强对随班就读课程教学的管理与指导。”以上要求明确了随班就读质量提升的关键:加强和创新课程教学管理。

近年来,上海市随班就读工作在行政管理、资源教室建设、专职人员配备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中以普通的方式、方法学习普通课程的现象仍大面积存在,随班就读学生学习效益与质量不高,随班“混读”现象依然存在。

破解“混读”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建立起随班就读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从对本市16个区746 所普通中小学校进行的随班就读学校课程与教学现状调研结果来看,其核心是促使学校达成两个“整体”:整体设计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经历;整体规划学校随班就读课程。要做到这两个“整体”,学校必须从顶层出发调集、汇整学校课程要素,从融合基点改造课程管理流程,从全人、全过程的角度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因此市教研室于2018年开展了随班就读学校课程整体规划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整体设计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经历,包括普通课程适应与调整的方法与路径,特设课程选择与设计的方法与路径;二是整体规划学校随班就读课程,包括如何做好课程背景分析,尤其是随班就读学生的分析,如何做好课程资源分配与利用,如何做好课程设置与安排。

一、整体设计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经历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以学习普通课程为主,但必须依据学生的发展目标、能力水平,用特殊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适应性调整,因此要充实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经历必须研究普通课程适应与调整的方法与路径。

特殊儿童由于生理或心理障碍有特殊的学习需求,为满足其需求要特别设计及设置普通教育课程方案中没有的课程,即特设课程。特设课程是随班就读学生发展潜能、补偿缺陷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完善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经历必须研究特设课程选择与设计的方法与路径。

(一)普通课程适应与调整的方法与路径

1.普通课程适应与调整的原则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使随班就读学生更好地适应普通课程,可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尽量做最少调整,保持普通课程的架构,即调整幅度要从最小开始帮助学生适应课程;第二,遵循各学科自身逻辑体系,体现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即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内容既保持学科知识的体系,又符合“教”与“学”的逻辑序列;第三,尊重学生个别化发展需求,保障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即以学生的需求、兴趣与知识背景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进行课程适应与调整。

2.普通课程的适应方式

普通教育课程的适应是指在不降低教学目标,不改变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通过提供服务、支持帮助使随班就读学生学习与普通学生同样的课程内容,达成基本相同的课程目标。

第一,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改变知识呈现的方式或学生的学习方法, 绕开或补偿学生的功能障碍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如运用视觉、听觉或触摸觉等多元媒介来表现教学内容,或利用新媒体的方式来呈现,以适应不同感官障碍、不同优势学习通道和不同学习兴趣的随班就读学生的需求。

第二,提供物质与环境支持。教学中,通过给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教、辅具及学具等物质支持,安排适宜其学习的座位,改变环境等支持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第三,增加练习时间与机会。在完成某项任务时教师给随班就读学生更多的时间、练习机会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机会,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3.普通课程的调整方法

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和普通课程的特征,教师对普通课程的内容和标准进行改变。课程的调整可以是调整课程的目标,也可以是课程的内容。

课程目标的调整。从特殊学生的教育目标出发,充分考虑到所要调整的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具体的特殊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调整。调整课程目标包括适当降低目标的要求或减少目标的数量;重视情感态度目标、表现性目标,合理设置适宜的发展性目标等方面。

课程内容的调整。随班就读学生由于能力所限无法达成与普通学生同样的课程目标时,教师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普通教育课程的特征, 对所学课程的内容做适当调整,包括课程内容的数量和范围,保证他们学好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和原理。其次,教师可以调整课程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即“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随班就读学生只完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即可。

(二)特设课程选择与设计的方法与路径

特设课程是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特点特别设计的补偿缺陷、发展潜能的课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特设课程存在设置比较随意,针对性不强,核心障碍补偿不足,形式繁多,效益不高的问题。因此我们把特设课程规划为基础型特设课程与拓展型特设课程两类。基础型特设课程是针对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障碍以及情绪和行为问题学生存在的核心障碍,特别设置、编写的最基本的、最基础的补偿课程,保证每类特殊儿童核心缺陷的有效补偿。这类课程由项目组统一编制课程指南,供随班就读学校选择使用。拓展型特设课程由学校从随班就读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针对学生的缺陷障碍与潜能发展,依据学校课程特色,设计、开发的特设课程。

1.基础型特设课程的选择

1)编制六门基础型特设课程

项目组成立了随班就读特设课程编写组,针对随班就读学生在智力、听力、视力、肢体方面的障碍以及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普遍存在的缺陷,编制了六门基础型的特设课程,包括:

视觉障碍——《定向行走》《视功能康复》

听觉障碍——《语言与沟通》

智力障碍——《社会和生活适应》

运动障碍——《感知与运动》

情绪和行为障碍——《行为训练》

在明确了每一门特设课程的定位、理念及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作了整体设计。

2)确定基础型特设课程的选择路径

当普通教育课程无法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时,学校首先可从六门基础型特设课程中选择与随班就读学生障碍类型、程度等相匹配的特设课程,具体路径如图1


3)明确基础型特设课程的实施要求

为了确保随班就读学生基础型特设课程实施到位,进一步对每一门特设课程的实施地点、实施对象、实施方式、周课时量提出了要求,详见表1

1 随班就读学生基础性特设课程的实施要求

特设课程

课程名称

实施地点

实施对象

周课时量

实施方式

定向行走

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

视觉障碍学生

1-2

个别化训练

视功能康复

资源教室/视障指导中心

视觉障碍学生

1-2

个别化训练或班级集体训练

沟通与交往

资源教室/听障指导中心

听觉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

1-2

个别化训练或班级集体训练

感知与运动

资源教室/感统教室/作业治疗室/多感官训练室/脑瘫康复室

运动障碍学生/脑瘫学生

1-2

个别化训练或班级集体训练

社会和生活适应

资源教室/家政教室/社区模拟室/社区训练基地

视觉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

1-2

个别化训练或班级集体融合活动

行为训练

资源教室/普通班级

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自闭症学生

1-2

个别化训练逐步过渡到班级集体教学、日常学校生活

2.拓展型特设课程

1)拓展型特设课程的设计流程

随班就读特设课程的设计需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选取合适的课程内容,同时也要考虑到学校的师资以及整个区域的特殊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学生诊断、评估—学校、社区资源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课程构建与开发—课程实施”的特设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整体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此外,对课程设计的依据、课程框架、课程的实施与调整、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 随班就读拓展型特设课程设计流程图

2)拓展型特设课程的设计依据

随班就读特设课程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首先随班就读特设课程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医学诊断和教育评估的基础之上,明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水平,这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关键因素。

其次,随班就读特设课程的设计必须对学校进行整体评估,特别是需要考虑学校的师资配备以及现有的教学资源是否能够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三,随班就读特设课程的设计还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的特教资源。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需要做好区域内特教资源的整合,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课程。

3)拓展型特设课程的实施及评价

随班就读特设课程实施的原则一是坚持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三是坚持“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四是坚持“游戏与教育相结合”。随班就读特设课程的实施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小组训练,需要接受某一课程的若干个学生同时上课,如认知训练;一种是个别辅导,针对性地为某个学生开展某个特定的课程,如专门针对自闭症学生的社会交往训练等。教师在实施课程时采用的教学策略包括环境渗透、师生融合、结构化教学、情境模拟、鼓励赞扬。课程的组织形式包括集体授课和个别辅导两种,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选择。

随班就读特设课程的评价关键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要体现主体性、实践性、创新性。评价的过程要体现整体性、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方式要多样性。随班就读特设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三个部分。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展情况的评价。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普通课程学习时的表现,二是个别辅导时与教师的关系变化,三是课外的表现等。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课程的实施情况以及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包括课程实施的难易程度,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等内容。

二、整体规划学校随班就读课程

(一)整体规划学校随班就读课程的要点

随班就读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是整体规划随班就读课程的基点,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发展水平、特点和需求,通过个别化教育计划分析学生发展目标、阶梯和进度是课程规划的前提。

随班就读相关人力、物力、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整体规划随班就读课程的保障,学校需考虑普通教师和资源教师的分工协作,考虑普通课堂和资源教室的充分利用,考虑各类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建设。

随班就读学生学习时空和内容的合理安排是整体规划随班就读课程的重点,普通课程学习的量与质、特设课程开设的种类与数量、两类课程学习的时空设定都必须进行精心衡量和安排。

(二)整体规划学校随班就读课程的流程

第一,收集资料,科学分析学校课程背景是学校课程计划研制的基础和起点。为此学校需要做三方面工作。一是对随班就读学生开展全面的医学评估和教育评估,精准分析学生的基本能力发展状况和学业能力水平,依据评估结果撰写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二是整理与分析学校课程经验优势、传统特色,面临的困难等;三是对随班就读教师师资和课程实施能力情况进行调研,做好教师人力资源汇整。

第二,基于对学校课程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学校从学生培养、课程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三个维度,制订随班就读学校课程目标,其中学生培养目标是重点,须着重从个人发展需求、社会发展等角度综合考虑。

第三,依据课程目标,学校层面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结构做统一的顶层设计,教务处制订各课程具体安排及说明。该部分主要是学校层面对随班就读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等内容从学习内容安排和时空安排两个维度做顶层设计。

第四,基于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组织实施课程,课程实施方面学校主要从普通课程实施和特设课程实施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普通课程的实施聚焦课程教学五环节的细化;特设课程的实施关注个别训练和小组学习等学习方式的优化。

第五,依据普通课程和特设课程的具体调整情况,基于课程目标制订课程评价原则、内容、方法与标准。

第六,以学校管理层面出发,从教学环境保障、教师队伍建设保障、课程资源选择与开发等角度提出保障课程顺利实施的各项措施。

3 随班就读课程计划编制的工作流程图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委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