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研训机制方略 赋能特教内涵发展
发布日期:2020-01-16   作者:支炜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办好特殊教育”的部署要求,贯彻和落实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及上海市、黄浦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黄浦教研聚焦推进国家特教课程标准、随班就读课程教学、特殊儿童五大领域能力评估等重点工作,采用研训一体,实行项目推进、教学评优、循证调研、多元培训等工作机制方略,不断探寻研训机制,赋能特教学科内涵整体发展。

一、聚焦重点,强化研训整体效应,确保理念落地行动

我区特教推进重点是课程化的机制实施。以目标为导向,关注课程整体策划、建构系统性内容、研训形式多样化、研训教师深度融入、评价方式上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强化研训整体效应,确保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地。

(一)聚焦特教课程标准,市区两级课程分层推进

 随着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陆续颁布了聋校、辅读学校等领域课程标准和课程纲要,根据市教委的要求和规定安排区特教专干、特教学校校长、教研员、教导8人参加市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国家教育部特殊教育课程标准通识培训,学习领会了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思路与举措。40位培智学校和聋校教师参加了10门特教学科课程标准解读培训,了解学科教学实施中的重难点,学习领会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要求。

接市级培训课程,从区域各类残疾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与方法》《基于特殊教育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训一体”课程,推进聋、辅读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展“专题”研讨,形成研训一体的教研工作生态链,强化研训工作整体效应。黄浦区特教学校与长宁、静安三区特教学校开展联合主题教研活动,就共同关注的落实特教课程标准的主题开展互动研讨。每一位教师撰写一份落实国家特教课程标准的个别化教学设计。

通过研训课程帮助特教学校进一步明确校本国家课程的价值取向,立足区情、校情课程发展实际,对接国家教育部特教课程标准和上海市特教课程纲要的要求,通过制订与完善学校课程方案、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统整教学序列、编写校本化的操作指南及实施要点、教学设计等路径,指导各学科教师以个别化教育为核心的课程实施方式推进,突出课程价值功能,形成具有时代特征、黄浦特色,积极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

(二)聚焦随班就读课程教学,研训一体课程整合推进

聚焦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的真问题,我们不断研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依托区级研训一体课程《融合课堂中的教学通用设计与应用》培训,针对教师的困惑和实际,通过教研员的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现场观摩与现场答疑,学员们深度卷入其中,积极实践并按要求撰写融合课堂教学设计教案,通过互评与反思等研训一体的活动,正逐步实践在集体课堂教学中落实“尊重差异、按需施教、加强融合”的理念。教师们根据集体教学目标、学生差异来制订、调整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借助多媒体、实物、教具、教学辅助工具等,运用通用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训练,把个别化教学计划落实在课堂中。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出发增强教学的适应性和操作性,向学生提供适宜的符合其需要的支持,使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能够像普通学生一样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的热情。在研训过程中注重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不断提高研训实效。

(三)聚焦五大领域评估,区级课程“1+5+X”组团推进

围绕贯彻落实特殊儿童教育评估工作的要求,我区组建特殊儿童教育评估项目工作小组,培养一支专业骨干力量。通过培训与实操,逐步掌握特殊儿童“认知、社会适应、感知、运动、语言与沟通”五大领域能力评估工具的应用。以区级培训课程《特殊儿童评估指导手册解读与使用》为抓手,落实“对特殊儿童开展个性化的教育评估”的要求。

1+5+X”组团培训模式中的“1”表示培训工作由特教教研员担任组长,负责申报黄浦区教师区级培训课程《特殊儿童评估指导手册解读与使用》,以及整个课程试讲、课程实施及课程管理等。“5”表示5位种子教师,每人各负责认知、社会适应、言语与沟通、运动、感知五大领域能力评估的培训及若干位教师案例的形成。“X”表示五大领域能力评估有若干位老师参加,跟随一个评估领域的种子培训老师开展评估实操,形成评估案例。此次通过“1+5+X”组团培训模式有效地完成了专业评估培训和实操技能指导,共形成26篇特殊儿童评估案例,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由点到面逐步推进此项工作,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评估能力。

二、聚焦热点项目化机制,深化特教课改研究,发展特殊教育内涵

注重特殊教育内涵发展,在提升融合教育品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建设与课程配套的资源等方面项目引领,深化研究,提高了特教教师素养,推进教改。

(一)以项目研究为载体,引领随班就读课程发展

借助市教研室《开展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学校课程整体规划》的项目研究,市、区、校形成项目研究共同体,引导普通学校将随班就读学生课程融入到本校课程,整体规划编制学校课程,引领随班就读课程建设。

(二)多方协同共建共享,拓展特教研训功能

根据市教委关于特教资源库建设要求,2018年组织我区特教学校、随班就读学校为市特殊教育资源库提供88个教学课件、教学微视频等特教资源。黄浦区特教领域的15位老师的资源在2018年上海市特教资源征集活动中荣获最佳原创资源奖、优秀资源奖等荣誉,并在我区特教工作会议上以上海市特教资源征集活动为契机,指导学校加强案例应用意识,学会共享资源、提高教学技能。2019年我区共征集特教资源应用案例78篇。

2018-2019年,笔者担任上海市辅读学校《生活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组长,策划并指导辅读学校生活教师开发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从而逐步培养、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撰写文本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能力、执行落实生活学科纲要的能力,培育了一批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

三、课堂教学评优机制,强化教师内涵成长,以评促教提升专业能力

2019年黄浦区把特殊教育学科教学评比纳入区的系列课堂教学评选活动中,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

初赛由各校自行组织评选,复赛在学校评比的基础上进行分领域定额推荐,决赛从复赛成绩排名前50%的教师进入决赛复赛要求教师在3小时内现场写一份教学设计,进入决赛的教师有“三个一”的要求,即要备一份详案、上一节公开课教学、课后要答辩。“三赛”的流程环环相扣,不仅为教师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以评促教,关注特殊教育各领域教师的内涵发展,切实提高了我区特教领域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促进了专业化发展,提升专业能力。同时为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市级教学评比储备了人才。

四、常规循证调研机制,开展随班就读调研改进,确保推进教学质量

以课程与教学视导、调研为手段,发挥反馈、指导、改进的作用,提升随班就读学校教学质量。根据区教研室的工作安排,对瞿溪路小学、新凌小学等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课程与教学调研,对每所学校的调研情况进行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进行回头看的循证改进调研。深入区属有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小学进行一日常态教学调研,及时提炼和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诊断课堂教学、反思教学行为,与教师一起研讨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学计划制订、实施,不断促使教师规范随班就读教学行为。

五、队伍建设按需培训机制,实施多元化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市、区各类研修平台与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形式多样的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

(一)重视“专职特教教师”配备,积极落实市级师训计划

我区根据市教委有关规定,形成了区教育局—区教育学院、区特教指导中心—学校三级管理网络,加强对随班就读专职特教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区教育局给予政策指导与实施;区教育学院负责具体报名以及市级培训学分的落实。2018-2019年全区21位教师参加了市级随班就读专职特教教师培训,通过分批落实培训计划,已形成了一支从学前—小学—初中的随班就读专职特教教师队伍。

(二)开展特殊教育通识培训,提高新教师融合教育意识和应对技能

依据市、区特教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开展多层次职后培训,我们将特殊教育培训课程纳入普通学校、幼儿园职初教师的全员培训,并计入学分。以此为举措,促进普通教师特殊专业能力发展,为创设适应本区的融合教育积蓄师资力量。

组织62所学校的96名见习教师先统一参加特殊教育通识培训,然后分组分学段学习《普通学校特殊学生有效教学与课堂管理》《融合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课堂教学与个别化教育计划》《融合教育中特殊儿童的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等专题内容,并进行问题研讨交流、案例分享。

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使本区新教师初步了解普通学校中特殊儿童的安置与课堂管理,初步具备在普通班级中面向全体、关注特殊儿童,应对学校随班就读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从每一位新教师做起,积极营造更良好的融合教育环境。

(三)结合特教人才梯队培养,促成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根据特殊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特殊教育工作能力。建立特殊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结合区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校骨干教师等人才梯队的建设,通过人才培养与管理,发挥骨干教师在特殊教育学科中的带头作用,促成区域特教骨干队伍形成。

我们紧紧围绕“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聚焦课程与教学,在研训过程中与特教教师教学相长,扎实、稳步、有效推进区域特教学科教研工作,促进特教教师专业化成长,推进黄浦区特教学科内涵发展。

(黄浦区特殊教育教研员)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