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听障学生发展的学校听能管理体系构建与初步应用
发布日期:2020-01-16   作者:上海市第四聋校   

听障儿童佩戴助听设备后,其助听效果或听力重建效果需要定期评估,设备需要定期调试保养,才能保障听障儿童聆听的一般需要。以往这类技术工作均在相关医院和设备公司进行。现实中,学校每次听力普查过程中均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因各种原因发生助听技术不适合现象。此外,学生突发聆听问题时常发生,这直接关联个体听觉语言教育康复效果,关乎教育康复目标确立与效果预测,影响着日常教育教学。因此,学校提出为了让每位学生获得个性化有效教育康复,必须在实践中研究听能管理,构建支持体系,实现精准服务。

听能管理一般是以听力师为主导,通过听力师、康复教师及家长三方协同合作,对听障儿童的助听效果及其所处的声学环境进行动态观察和主动评估,使其聆听效果达到最优化。基于听障儿童听觉发展的客观需求,学校分析影响听能管理的各个因素,将听能管理的各个环节、人员组成、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建立规范化制度,确保为听障儿童提供科学、规范、有效、及时的听力服务,使他们的聆听在学校和日常生活环境中都能处于最优化状态,为他们发展有声语言创造良好条件。

学校将构建聋校听能管理支持体系作为阶段性任务。一方面,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国内外与听力技术相关文献,分析相关实践研究结果,为学校构建听能管理体系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收集学生听能管理典型案例,进行实战性剖析,探索教育环境中的听力技术支持内容、方式,为应用、调整、验证体系的有效性提供实证。

一、听能管理支持体系的构建

(一)整合教育需求与技术,构建聋校听能管理支持体系

聋校听力技术的运用立足于听障学生的实际需求,解决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聆听困难。学校将医学、康复与教育学等相关听力学分支学科有机整合,综合各种听力技术的效用,形成五个模块:“听力检测”“辅具效果评估”“辅具选配和维护”“辅助装置应用”“声学环境创设”;明晰各支持项目的教育康复意义;为在学校环境中支持听障学生最优聆听的技术组合提供依据。

1.听力检测

以诊断听力学中的检测项目为主,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听力损失程度、类型以及听力损失带来的听觉功能影响,从生理角度分析学生所具备的听力基础。

2.听觉辅具效果评估

评估听觉辅具佩戴后的效果,听觉能力和发展水平,监控听障儿童听觉行为的改变,预估和及时发现听的困难,并为听障学生创设良好的聆听条件提供环境、设备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建议和专业支持。

3.听觉辅具的选配和维护

监控听觉辅具的工作情况,及时调试设备或提出调整建议,指导日常使用和保养,确保学生佩戴的听觉辅具发挥最大的效益。

4.教室声学环境的创设

评估教室影响言语识别的声学因素对听障儿童学习的影响,提出教室声学改进建议,创设有利于学生聆听的声学环境。

5.听觉辅助装置(ALD)的应用

通过评估听障儿童在日常学习环境中听觉困难及听觉能力方面的差异, 结合实际情况为听障儿童选配适合的听觉辅助装置,提供使用和保养指导,以满足听障儿童在复杂聆听环境下的聆听需求。

()形成听能管理支持的实施路径

学校研究、设计与实践了听能管理支持的实施路径,实现了“入学建档→听力检测→听觉辅具效果评估→分析和建议→听觉行为观察”,支持学习全过程。

1 聋校应用听力技术的路径

新生入学,首先建立学生个体的听力技术支持档案,包含听力损失程度、类型、裸耳听觉能力等基础的听力学信息,为听觉辅具的使用、效果评估、教学策略建议等提供依据。其次,通过数量评估、安静环境下的听觉能力评估、噪音环境下的听觉能力评估、问卷评估等手段有效地了解学生在学习环境下对语音的识别范围、听觉能力和各自的困难,并针对学生个体给予精准的听力保健、听觉辅具配置、教室声学环境、教学策略选择等方面建议。

我们将听能管理支持运用到学生教育康复全过程,解决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与听有关的问题。通过定期复测、评估监控助听设备效果,完善档案,并结合日常观察及时发现个体听觉行为的改变,运用听力学技术分析造成学生听觉反应变化的原因并及时干预,以保证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都有良好的“听”保障,同时配合教育康复团队对听障儿童的发展进行评估与施策,最终促进听障儿童在学校环境中学业、语言和社会交往的发展。

二、听能管理支持体系的初步应用

在构建听能管理体系的研究过程中,学校利用学生已有的问题进行实战性操练,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调整完善听能管理体系,使其更为严密。以下以案例形式进一步阐述应用过程。

(一)基本情况

对象:小孙,男,一年级。26个月起戴助听器,有过学前康复教育经历。

问题:圆桌会议上,不同学科教师对该生的听能有着不同反应。康复教师认为该生在训练过程中能听懂教师语言,也能做简单交流。其他学科教师认为该生学习时语音听辨不佳,精神不集中,语言以复述为主,不会主动表达,很难理解教师的语言。说得最多的就是“老师,我听不懂!”由此对不同反应产生疑惑。

(二)应用过程

针对问题,学校听力师与康复教师协同合作,根据听能管理支持流程,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逐个排查原因,逐个寻找对策。

Ø 听力检测

结果:双耳感音神经性听损,左耳101dBHL,右耳89 dBHL

Ø 听觉辅具效果评估

结果:听觉辅具评估,双耳助听听阈65dBHL补偿效果不佳,须看话。

施策:微调助听器。微调后助听听阈50 dBHL,效果为较适,即学生佩戴助听器后可以听到日常生活中正常交流语音强度下大部分的语音,具备了“听到”的条件。

Ø 听觉能力评估

评估:检测学生佩戴助听器后在“安静、信噪比10”两种条件下的聆听效果。材料为《儿童语音均衡式识别能力评估》、MSTMs中的《汉语普通话单音节词测试》、“心爱飞扬”普通话短句识别材料。

结果:安静环境中,声母、韵母、单音节词、短句识别率分别为80%92%40%68%;信噪比10条件下,声母、韵母、单音节词、短句识别率分别为60%84%020%。噪音中言语识别率明显下降。

确诊原因:背景噪音是影响学生“听清”语音的关键因素。

建议:选配辅助装置(无线聆听系统)。

Ø 辅助装置与效果评估

评估:选配无线聆听系统之后,复测“安静、信噪比10”两种条件下言语识别率。

结果:信噪比10条件下声母、韵母、单音节词、短句识别率分别提升至72%88%35%64%

Ø 后续效果追踪

在学生使用无线聆听系统期间,听力师定期追踪复测助听听阈和言语识别阈,以保证这些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一个学期后访谈小孙的任课教师,教师们反应该生上课的注意力、语言复述、听懂课堂用语方面均明显进步。

(三)案例解析

案例中的学生听力损失严重,但从助听听阈和言语测听结果中可以看出助听器对他听力损失补偿效果是极为明显的,学生可以通过助听器察觉声音学习语言,发展沟通和交流,所以必须要保证这些辅具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本案例中,学生的助听器由于较长时间没有保养和调试,助听器补偿不够,致使学生对于周围环境声的察觉都不敏感。通过微调增加增益,左耳助听听阈提升至50 dBHL,音频补偿范围扩展至2000HZ,声韵母识别率也提高至70%以上,符合听觉康复评估标准中的较适水平。虽然学生有了“听到”的基础,但是当学生从一对一的个训课环境进入集体课时,还是出现了对语言的感知和识别明显下降的情况,再加之学生听理解能力不足,使得听课存在较大问题。

教室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噪音及回响,会对听障学生的学习造成听觉干扰。本案例首先从教室声学的环境噪音因素入手,评估噪音对学生言语识别的影响。噪音中的言语测听也显示出,随着信噪比的减小,学生声韵母的识别率明显降低,尤其是声母的识别率下降更多,声母的缺失将对语音清晰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言语识别率的降低,又会影响言语的理解。基于以上的结论,使用目前公认为对于提升信噪比最有效的无线聆听系统是必要的。学生选配了辅助设备前后的言语识别率的对比结果,以及任课教师的课堂反馈结果,证实该生配置无线聆听系统有效。

使用无线聆听系统一个学期以后,学生的听觉理解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可能是由于使用无线系统后学生听课时容易维持较高的言语识别率,从而获取更多的语音信息,为听觉理解和语言的发展提供基础。

构建聋校听能管理支持体系能有效地发现听障学生的聆听困难,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学生语音识别率,为他们掌握有声语言与有效学习奠定基础。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听力技术亦在不断地迭代更新,需要我们持续学习,吐故纳新,来赋予我们更强的能力,真正实现一对一的精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