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读学校数学教师差异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及教研启示——以松江区为例
发布日期:2020-01-16   作者:沈临霏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教学校教育对象逐渐变为多重障碍儿童,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运用差异教学已成必然趋势。就目前松江区辅读学校数学教师而言,教师结构复杂,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是幼儿园或普校转岗教师,特殊教育教学经验少。因此,提升辅读学校数学教师差异教学能力成为了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笔者就目前特教学校数学教师差异教学能力整体情况、松江区辅读学校数学教师所处的具体水平及相关改进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 差异教学能力的概念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于差异教学能力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通过查阅文献,笔者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差异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特殊学生集体中,立足于学生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个性等方面,挖掘学生优势,寻找就近发展区,为其提供多样化教学材料,设定可接受且富有一定挑战的教学目标和活动,帮助其发展的能力。结合申继亮等提出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将其具体划分为差异教学认知、学生差异评估、差异教学设计、差异教学实施和差异评价反馈五种能力。

二、 差异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整体设计

本调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对上海市13所特教学校在职的数学教师进行调查,了解数学教师差异教学的整体状况;然后,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重点对松江区辅读学校数学教师差异教学所处的水平进行分析,以找到问题的原因并寻求相应的对策。

(二)问卷调研

1. 调研对象

以上海市11个区的13所特殊教育学校在职数学教师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共抽取被试129名并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29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6份,得到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为95.34%

2. 调研工具

通过分析辅读学校教师差异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阅读教研活动相关文献,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会设计了《辅读学校数学教师差异教学能力调查问卷》。该问卷由2部分组成,采用Likert5点计分。第一部分为教师基本信息情况,主要了解教师的性别、教龄、学历和职称信息。第二部分是学校教师差异教学能力各因素水平量表,主要根据差异教学能力的5种构成因素设计相应问题,其中差异教学认知能力维度设7题、学生差异测量与评估能力和差异教学设计能力维度各设6题、差异教学实施能力维度设8题、差异教学评价与反馈能力维度设3题,以此了解辅读学校数学教师差异教学能力及各维度现状。

3. 结果分析

1)问卷信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

采用克隆巴赫α系数对量表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64,五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8800.8630.9370.9450.800,从各系数值来看,量表以及量表中各维度内的一致性较好,问卷信度良好。

效度检验

采取探索性因子分析来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本量表的KMO检验值为0.851,不低于0.70,可开展因子分析。在巴特利特的球形检验结果中,近似卡方值为336.707p=0.000(p<0.01),量表的效度较好。

2)问卷调查结果

各维度间得分比较

在量表中,差异教学能力被细分为5种具体能力,每个能力下又细分若干种表现,每一个评分项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得分越高表示能力越强。从表1中可以明确看出,五所特教学校教师差异教学能力均分为4.280。教师差异教学能力总体水平尚可。其中,差异教学认知能力得分最低,差异教学实施能力得分最高。

1 差异教学能力总体情况

平均分

标准差

差异教学认知能力

3.981

0.761

学生差异测量与评估能力

4.272

0.558

差异教学设计能力

4.465

0.509

差异教学实施能力

4.508

0.502

差异评价与反馈能力

4.176

0.626

各项目间的比较分析

将问卷内各项目得分的平均分进行排序,发展最高的前2项是Q11Q24;排名最低的是Q30Q4。具体题目内容、得分详见表2

2 最高分和最低分各频率分布


排序

题号

内容

平均分

标准差

答分频率分布(%

 

 

从不

很少

偶尔

有时

经常

30

Q11

能够通过日常观察,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

4.75

.489

0

0

2.44

20.33

77.24

29

Q24

注重当堂练习训练,增加复习巩固机会,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及技能。

4.72

.504

0

0

2.44

23.58

73.98

2

Q30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

3.67

.721

0

4.88

33.33

52.03

9.76

1

Q4

认为每一个特殊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学习需求。

3.45

1.483

14.63

14.63

20.33

13.01

37.40

数据表明,大部分教师能够在“学生差异测量与评估能力”维度中做到“通过日常观察,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差异教学实施能力维度中“注重当堂练习训练,增加复习巩固机会,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及技能”。主要原因在于当前辅读学校每个班级的班额数较少,平均每班6-8人,教师更能关注到班内的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说明了教师能够做到注重当堂练习,增加复习巩固机会,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及技能。但教学理念依然以学科教学、教授知识技能为主,课堂教学行为主要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在“差异教学反馈能力”纬度上,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规定了学生的作业形式,倾向于采用固定的教学反馈方式。在差异教学认知能力维度中,一半以上的教师对于学生差异的认识不足,不了解学生差异的程度和类型,并片面地理解为学生自身存在的障碍,忽视其具有的潜力和需求差异。

总之,在辅读学校数学教师差异教学能力各维度中,差异教学实施能力得分最高、设计能力次之、学生差异测量与评估能力和差异评价与反馈能力中等、差异认知能力得分最低。

(二)案例分析

1. 分析对象

在日常工作中,笔者有目的地收集了松江区辅读学校9位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等资料,并且选择了其中较为典型的3个案例作为详细分析对象,进一步分析松江区辅读学校数学教师差异教学能力所处的现状水平。案例信息见表3

3 辅读学校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录情况

序号

课题

年级

呈现内容

1

10减几的减法

三年级

学情分析、教学片段

2

圆的认识

二年级

练习设计、教学片段

3

时、分的认识

六年级

教学目标、教学片段

2.分析结果

笔者将收集到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与教师差异教学能力的五个维度进行比对,发现当前松江区辅读学校数学教师差异教学能力存在着三个不同的水平。

水平一: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素养,但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这类教师一般为年纪较长的老师,他们大多从普通学校转岗到辅读学校,具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在班级管理、教学实践方面不存在太多的问题,甚至在学校中承担“教育教学师傅”的角色。他们承认特殊学生存在差异,但无法准确分析其差异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在教学时依然将普通教育的模式放在特殊教育课堂里。

水平二:教师具有差异教学意识,但实施能力不强。这类教师通常是青年教师。他们中的一些人刚从学校毕业,具有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和意识,在设计教学时往往以分析学生差异,寻找“就近发展区”为基础,具有强烈的“生本课堂”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大量的、突发的教学问题使其自顾不暇,教学行为跟不上教学理念。

水平三:教师不具备差异教学意识,实施能力不强。该类教师主要是指学校中新增的幼儿园教师。这些老师从幼儿园转岗到辅读学校,虽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对于特殊学生的了解很少且数学学科知识欠缺。具体表现在该类老师对于特殊学生的期望值过低,认为特殊儿童在学校中只要过得开心,安全就好。因此,他们时常表现出“害怕”与障碍程度较重的学生接触或对该类学生过于“温顺和迁就”。在教学时常常会“盯”着某一个能力较好的孩子而忽略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导致集体教学变成“个别化教育”。

由此可见,松江区辅读学校数学教师差异教学能力水平良莠不一,分化明显,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特殊学生的数学学习,差异教学能力急需提升。

三、差异教学能力差距大的原因分析

在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呈现松江区辅读学校数学教师差异教学能力出现的问题和所处的不同水平后,原因可能如下。

(一)教师学历水平差距大

分析差异教学能力总体得分和教师学历间的关系后发现,总体水平上,学历高的教师得分高于学历低的教师;在差异教学认知能力和学生差异测量及评估能力上,学历高的教师比学历低的教师表现好;在差异教学设计能力、学生差异评价和反馈能力上的学历高的教师得分略低于学历低的教师。深究其原因可能是学历低的教师受到的系统性、规范性的教育时间少于学历高的教师。专业培训和理论知识的缺乏导致这些教师对学生差异的接受度较低。

(二)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机会不均

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职后培训是教师知识技能的主要来源”“旁听优秀教师的课能够提升差异教学能力”。结合松江区辅读学校数学教研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得知数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不均等。极少部分教师参与过市级教研活动,在区际教研时也主要将任务落在一两位教师头上,其他人仅作为旁听者参加,校本教研更是由教研组长一人主持,以布置任务为主。因而,教师无法全程参与教研活动或缺少参与高层次教研活动的机会致使其教学能力发展不均。

综合来看,导致松江区辅读学校数学教师差异教学能力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集中表现在差异教学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的缺乏。因此,结合教研活动的研究性与实践性特征,笔者提出通过教研活动提升差异教学能力的想法及相应策略。

四、教研活动启示

(一)深入了解教师发展需求,营造安全教研氛围

教师是开展教研活动的人力保障,每一名教师因性格、学历、专业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而,在教研活动准备阶段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应全面解了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特征,分析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劣势及存在的机会;鼓励教师根据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开展自我分析以此加强教师个人的自省能力;明确其在教研活动中承担的责任,在提升教研意识的同时帮助学校和教研活动组织者采用不同的教研策略,为不同教师创造丰富多样的教研角色,更科学、全面地掌握教师的个体差异,“因材施研”,充分发挥教师自我教研能力。

(二)确定共同教研主题,均衡教研活动参与机会

研究表明,教研活动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开展,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开展校级、区级及区际三级教研活动前首先应确定一个“大”教研主题。该主题应是三级教研活动需共同解决或关注的问题,并在这一主题之下设立子课题。三级子课题与主课题存在“上下从属”关系,各分课题间“相互衔接、逐步递进”。进而在每一级教研活动时能够帮助教师复习活动主目标、预知下一级活动目标,同时也有助于组织管理者对于活动后续效能的追踪。并且,在教研活动管理过程中对每一个参与教师负责,既要在活动中为每一位教师安排适应的角色和工作,确保参与的机会,也要为老师们提供适宜的内容和平台,促使其能够取得专业发展、获得成功的机会。

(三)打造教研循环圈,形成前移后续式教研

研究表明,“前移后续式”教研活动具有整体、系统的研究过程,能够丰富教师参与活动的角色、保障研究时间、满足教师诉求。因此,笔者认为,教研活动要在活动内容、形式和环节上统筹规划,使校级、区级及区际三级教研活动形成前后衔接,上下联动的循环体系。如将“关注学生需求,共识差异教学”的区级主题教研活动作为三级教研活动准备阶段,要求教师共同学习差异教学理论知识,为后续实践做铺垫;接着,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多元评估,设计有效教学”的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在已有差异教学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综合或学科教研组共同商讨学情、集体备课等形式,完成教案设计;随后,运用校本教研时研讨过的教案,在区际教研活动时进行课堂实践,通过专题研讨,重构教学设计并做出反思,提升差异教学实施能力的同时做下一轮区级教研主题和内容。

(作者单位:松江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