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读学校补偿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青浦区辅读学校以研究基地为依托实施康复训练的实践
发布日期:2020-01-16   作者:陈建军   

康复训练课程是学校以特殊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特殊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特殊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与国家培智课程、上海市辅读学校课程及校本课程共同组成了学校的“四级课程”结构。为更好地满足残疾学生的缺陷补偿和康复需要,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潜力和课程开发及实施水平,青浦辅读依托三大研究基地开展了康复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

一、学校康复训练课程实施的背景

(一)课程实施的必要性

1.学校招收对象残疾程度越来越严重

目前我校招生的对象主要为重度及重度以下的智障学生,或者是多重残疾学生。124名学生中包括25名送教上门学生,其中1人智商在50以上,4人智商为40-50,其余均为40以下的重度、极重度智力障碍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95%以上。

2.学生残疾类别越来越复杂

全校124名学生中有脑瘫学生25名,自闭症学生22名,言语障碍学生35名,唐氏综合征学生13名,精神障碍(非自闭症)学生6名,患有癫痫病的学生18名,残疾种类越来越复杂。

3.学生及家长对康复训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我校从2001年到2009年陆续开设了运动功能及感觉统合集体康复训练课程,运动功能、感统、自闭症、语言训练、认知训练、作业治疗、蒙氏训练等7门个训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康复效果得到家长的肯定,家长们纷纷要求给自己的孩子安排或者增加个训课时,康复训练需求日益强烈。

4.郊区康复训练资源的缺乏

青浦区属于上海的远郊,又是人口的导入区,医疗资源捉襟见肘,没有余力对学生的康复训练实施指导。医疗机构的康复技术和人力资源都不能满足康复训练的需要。

5、国家与上海课程方案所提出的要求

教育对象决定课程,面对这样的学生,必须对学校原有的教育培养目标、训教内容、训教课程设置和实施作出相应的调整,对照国家和上海市课程方案规定的要求,根据学生残疾的类型及残疾的程度,学校必需增加康复个训的课程,以满足教育对象变化的需要。

(二)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1.师资配备

我校目前康复专职教师18人,占专任教师数的34%,兼职康复教师16人。他们分别承担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感统训练、作业治疗、认知训练、言语训练、蒙氏训练、多感官训练、音乐治疗、心理咨询、建构游戏等的康复训练任务。

2.教师培训

20116月,学校启动了“青浦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专业化培训”项目,历时2年半时间。20144月,我们经过第一轮三年的医教结合实践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支较为专业的康复训练队伍。

3.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了“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研究基地”“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研究基地”“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研究基地”,并建立了三个相应的课程实施学科组。其中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研究基地负责运动、感统、作业治疗等学科及领域;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研究基地负责认知、蒙氏等学科及领域;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研究基地负责言语沟通、语言训练等学科及领域,为康复课程的实施奠定了组织基础。

4.设施保障

为了保证学生康复训练场所的需要,学校配套建设了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作业治疗、认知训练、言语训练、听力语言治疗、听力测试、建构游戏、多感官训练、蒙氏训练、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等17间康复个训室,并配备了先进的设施、设备及适合学生康复训练使用的教玩具及影像图书资源。

二、学校康复训练课程实施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各类康复课程虽有侧重不同、层次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不能把它们孤立起来,应在以学会生活、适应社会为统一目标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

(二)循序渐进原则

根据中重度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适合学生实际来编排课程内容并实施相应的教育训练和评估。

(三)适用性原则

课程的开发必须与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身的心特点相适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与地方人文相结合,应以他们现实生活及将来适应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重点。

(四)补偿性原则

教育训练内容及活动均应有补偿功能缺陷、挖掘并发挥其潜能,促进康复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作用。

三、学校康复训练课程实施的目标

(一)学生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特长;采取各种教育训练措施,补偿学生的主要缺陷,达到最佳康复效果。

2.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

3.学会生活知识,掌握简单的生活劳动技能,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大部分的教师能够选编、改编和自编课程内容并进行相应的教育训练,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三)课程建设目标

建设富有现代新农村特色的特殊教育康复训练课程系列,形成课程开发、实施、评估和反馈机制。探索课程向教学转化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策略。

四、学校康复训练课程的实施方式与策略

(一)课程安排的一般教学组织形式

1.抽离式康复训练:是指在学生无法进行集体教学学习时离开班级到个训室进行康复训练的方式,避免学生因为个训而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

2.社团式康复训练:是指学校每周三下午开展的全校性的社团活动,有绘本阅读、兴趣数学、美术、书法、舞蹈、特奥运动等20个社团,所有学生打破原来班集体,分成2个时间段开展活动。而28位能力最差而不能进行社团活动的学生则安排康复训练。

3.插入式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康复个训的老师与集体教学的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合作,将需要康复训练的学生的某些任务移植、穿插在集体教学课上完成。如语文课上学生利用“分指板”进行手指矫正训练等。

(二)依托研究基地的课程实施策略

1.脑瘫学生学科教学与康复训练课程实施策略

我校依托研究基地开展的脑瘫学生康复训练有三种模式:第一是学科教学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模式,该模式强调将脑瘫学生的康复与学科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过程进行全面的整合,将康复训练融于学生的学科教学中,例如康复与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实现言语康复与语音教学的整合、感统康复与语言表达的整合、运动康复与文字理解的整合;第二是康复训练与学科课程交替的模式,即将脑瘫学生的运动、言语、作业治疗等功能康复作为独立的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交替排列在课表中,使每周的康复训练与学科课程交替进行;第三是康复训练各课程之间相互融合的模式。我校脑瘫学生的个别化康复训练课程有运动障碍康复、言语语言障碍康复、认知障碍康复、作业治疗康复、感觉统合康复等课程,分别针对脑瘫学生的各项障碍,训练目标不同,各司其事。但另一方面,我校也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将康复训练课程之间的界限打破,例如,在感觉统合训练过程中,渗透言语语言康复或运动障碍康复等内容,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在保障学生专项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

2.自闭症学生跨学科综合干预的课程实施策略

学校自闭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跨学科综合干预模式是结合了综合干预和跨学科干预两种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兼顾了两种理念的主要特征。在此干预模式中,根据自闭症儿童的实际情况组建跨学科综合干预小组(包括各种专业背景的训教教师、特殊教育专家、儿童心理科医生等),采用团队评估、分组评估、分散逐科评估再汇总等方式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有效全面的评估,然后共同解读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估结果,并制订三级目标,再由各种专业背景的训教教师在统一的社会适应领域目标和各有特色的学科目标的指引下,运用个训、小组融合、大课三种训教形式,共同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教,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3特殊学生主题教学式的语言训练康复课程实施策略

主题教学作为特殊学生语言训练的主导课程,围绕一个主题为特殊学生整合、重组、再现日常知识经验创设特定的背景,按照学生认识事物或者解决问题的线索师生共同建构一系列预设和生成的活动,借助于环境及多方资源,共同探求新知,让学生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得到语言康复,乃至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五、成效与反思

(一)整合有效康复资源

在发挥三大研究基地优势的同时,注重医教结合,注重学科间的互相渗透、融合和跨越,提倡多学科的有机整合来为训教服务,利用家庭和社区活动的技术优势或优越条件,为特殊学生康复训练服务,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协作的康复训练体系。

(二)创设生活化的康复训练情境

创设学生愿意也能够体验的康复训练情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聚焦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师设计的康复训练中来。

(三)提升教师对康复训练课程的执行力

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活动,例如校本培训、课题研究等。真正把教师的精力倾注到特殊教育工作上来,把意志集中到为生服务上来,把智慧发挥在教育改革的创新上,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准,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和对康复训练课程的执行能力。

(作者单位:青浦区辅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