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指出,发展性课程是为满足学生潜能开发需要,根据区域环境、学校特点设计的课程,该课程根据学生潜能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能促进基础性课程的实施,巩固补偿性课程的有效性。为更好地满足每一位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我校将发展性课程纳入“9+4”融和教育课程理念和体系下,以“融入社会、和乐生活”为目标,为所有孩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发展性课程。
一、发展性课程的开发背景
课程背景是课程的基础,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对课程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在开发发展性课程之前,应深入地研究课程的开发背景。首先,发展性课程的开发要在学校办学理念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纳入学校的整体课程发展规划之中。其次,在开发校本化的发展性课程前,应充分开展文献研究和前期调查,深入分析国家课程政策、地方课程政策、课程发展需求、学生发展需求及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将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政策要求,对接本校学生现状与家长需求,对接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我校在开发发展性课程之前,集中领会了国家及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精神,并且从调研开始,从教师、家长、学生个体层面了解我校特殊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以“融入社会、和乐生活”为目标,考虑每个受教育者内在优势的潜能、未来发展的可能,结合我校资源分配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支持潜能开发的、具有一定弹性的、多元化的发展性课程。
二、发展性课程的目标
在发展性课程开发之初,我校将“能生存、会生活”定位为未来孩子们的发展愿景,这是我校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宗旨,因此我们将发展性课程的总目标指向特殊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关注特殊学生的生涯发展。除“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信息技术、科普活动、日常英语外,我们还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的发展性课程,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1.艺术修养培育
通过艺术类课程,发掘学生艺术表达的能力,借助戏剧、配音、舞蹈、合唱等形式,展现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自信。
2.运动能力发展
通过特奥运动类课程,促进学生身体运动协调性,提高学生身体控制水平,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组织意识和纪律意识。如特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体操、旱地冰球、速滑等运动的兴趣,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在训练与比赛中,鼓励学生去勇敢尝试、争取胜利,感悟特奥精神,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3.心理品质发展
通过心理类社团,梳理特殊学生的诉求,展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学生习得正确表达需要及与人交往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
4.精细动作发展
通过手工类课程,发展学生精细动作技能,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提高学生自信水平,同时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和作品会友的平台,进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性课程的内容
我校根据《全国培智学校课程方案》及《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精神,从浦东城市发展的实际和中重度智障学生的需求出发,以融和教育为理念,兼顾学生的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的综合提升,对发展性课程中的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和细分,将发展性课程的框架整理如下:1.语言社交类发展性课程——日常英语、日常沪语、戏剧;2.科技发展类课程——科普、魔方、信息技术;3.艺术类发展性课程——闻香烫画、衍纸画、炫舞、朗诵、合唱;4.操作类发展性课程——手工绣、书法、木艺、草木染;5.特奥类发展性课程——旱地冰球、特奥体操、短道速滑、滚球、小轮车、太极;6.普特融合类发展性课程——融合旱地冰球、融合篮球、融合足球。其中,发展性课程的对象主要为中高年级的学生,而部分艺术类课程和特奥类课程则面向全年级学生。
在每一项发展性课程中,学校既严格按照“课程方案”中对发展性课程的规定,同时也给予教师课程开发的自主性,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特色,结合学情具体分析,确定适合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以我校旱地冰球运动课程为例,该课程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核心,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借助此项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教师通过系统梳理并进行模块化设计,使课程内容呈现多样性和层次性:技术动作模块包含日常训练技术动作和比赛对抗技术动作;规则理解模块包含日常训练规则和比赛对抗规则;心理品质模块包含意志磨炼和协作精神。
四、发展性课程的实施途径
发展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辅读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也是体现自己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发展性课程的实施,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主线,综合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运用启发、互动、参与的多元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与多元化的生活体验。教师是发展性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开发前,我校通过教师培训和教学研判,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发展性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必要时聘请专业的外校老师对我校教师进行培训;课程实施中,则更多地与特定的学科内容相结合,与学生学习特点相结合,与教研组活动相结合。
在充分分析学校自身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我校为实施发展性课程创设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实施路径:第一,集体教学,如日常英语、科普课程,依据“课程方案”的要求每周1-2课时;第二,社团活动,在遵循“课程方案”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我校提倡开放办学,把校外的优秀资源引入校内,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实行了年级段内走班的形式,有的甚至突破性地在全年段内实施走班,每周设置2-4课时;第三,主题融合训练与实践活动。借助各类中小学、大学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各种资源,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创造与不同社会人群往来、交流的机会,在不同的融合环境中,引导学生学习处理简单问题,积累生活经验,逐步提高融入社会的基本技能和素养。在不同的实施途径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障碍特点以及教学活动需要,合理选择并有机整合集体、小组、个别的组织方式开展教学。
以旱地冰球运动课程为例,我校在把握课程原则的基础上,除每周固定的课时外,把旱地冰球运动课程的内容与每周3次的运动学科课堂学习相整合,进行一些基础性动作和技能的训练;与每周2次的社团活动相整合,将旱地冰球的技术动作训练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与每周1次的专项训练相整合,由专业教练现场指导,学校教师辅助协调,进行专项技能提升训练;与每周1次的普特融合比赛体验相整合,安排一定频率的、与普通人群融合比赛的机会,激发学生更高的运动水准。
五、发展性课程的实施保障
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为确保我校发展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校注重开发和利用各方人力资源,通过自培校内教师、聘请校外教师、招募校外志愿者,为学校课程的实施开拓更多的渠道。如本学期我校开设的木工社团、街舞社团,都聘请了专业的校外教师,配合我校教师协同教学,大大提高了社团活动的专业性。旱地冰球运动纳入我校特奥发展工作规划,不仅有完善的训练设施设备,有专职的训练教师,还有大量普通人群的加入使得融合训练的队伍得到不断壮大。
科学、严谨的课程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质量管理的基础,学校建立了课程管理体制,明确各职能处室对发展性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的管理职责,以促进和保障发展性课程计划的实施。如旱地冰球运动课程管理制度,不仅包括固定的时间、专业的人员、充足的经费等保障制度,还包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定时组织校内外的旱地冰球联赛,建立邀请赛的机制等。学校每年投入相应的课程建设经费,用于设备设施的添置、专家的聘请、项目的奖励等,为发展性课程建设保驾护航。
六、发展性课程的实施评价
发展性课程的评价应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作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我校在发展性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重视课程评价:1.对接课程目标,各发展性课程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2.依据学生情况,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个性化评价,给予每位学生展示风采的机会;3.变换评价角度,教师、学生、家长、志愿者都是发展性课程的评价主体。将课程评价作为提升发展性课程质量的手段,助推发展性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还是以旱地冰球运动课程为例,课程对学生旱地冰球运动水平、身体控制与协调能力、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品质进行评价。对学生日常训练与比赛采取直观观察评价的方法,同时结合《辅读学校感知运动评估手册》的要求,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做阶段性的科学评估。旱地冰球课程的评价可由多方人员进行,包括日常运动课教师、专项训练课教练、融合伙伴及家长等。
在“融入社会、和乐生活”的总目标的引领下,我校整合多方资源,为特殊学生们开发了丰富的发展性课程,并一直致力于挖掘特殊学生的潜能,关注他们的生涯发展。特殊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性课程?我们还能为他们提供哪些发展性课程?怎样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下,提高发展性课程的质量?这些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也将带着这些思考,继续探索发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辅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