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适应性职业培训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顾华青

作为一所特殊的职业教育学校,我校一直将实现智障学生就业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也一直思考着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智障学生的就业问题。根据智障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认为,在开展职业培训的过程中,着重要解决的是智障学生的职业适应性问题。所谓“职业适应性”,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能力。“适应性”职业培训,是以开发和提高智障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为目标,从技术业务知识、实际操作应用能力,以及相关心理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的教育和训练,旨在帮助智障学生顺利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用最短的时间适应和熟悉自己的岗位工作内容,按照企业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与周围的相关人员进行恰当的人际交流。在研究过程中,学校在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师队伍的结构转型等方面都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课程,作为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在对智障学生开展职业培训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课程的重新构架、教学内容调整和实施、创新课程的设立,都是促进智障学生“职业适应”的直接手段。

本文试就对智障学生开展“适应性”职业培训研究中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内容进行阐述。

 

一、明确研究对象,开展调查分析

本研究主要面向的是年满15周岁的轻度智力障碍学生以及部分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结果较好的中度智力障碍学生。研究对象的智力发展轻度落后于同龄正常水平学生的智力,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低于一般人的水平,理解力较差,但生活可以自理,具备基本劳动能力。

学校根据职业适应的相关要求,设计并编制了《智障学生工作适应性跟踪调查问卷》,从与同事关系、与上司关系、遵守规章、岗位胜任、工作配合度、参加企业活动、承担更多工作、抱怨、是否能够继续留用这九个方面进行调查。随机抽取已经实习或就业的60余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工作适应情况的调研,由企业相关人员(如店长、领班、带教师傅等)对每一名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情况进行打分,对学生实习和工作期间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通过结果分析发现,除遵守规章制度和承担更多工作这两项以外,其余七项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现为不适应,其中三个项目(与同事关系、岗位适应、工作配合度)甚至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现为不适应。

智障学生在进入职业环境时存在着岗位技能的学习困难、自身应变能力的不足、需要较长的适应周期,对新环境的无知畏惧以及处理职场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失等问题,这些都导致智障学生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和挫折感,也是他们就业困难或难以实现持续就业的一大原因。

同时,根据毕业生工作适应情况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从技能准备、行为准备和心理准备三个方面罗列出21条指标,用《智障学生职业准备评价表》422012年入学的新生进行的评估,由班主任作为评价者,根据目前实际水平,由低到高,从1-10积分,最后计算项目均分。三大项21小项的均分分布在2.14-4.43区间内,其中得分最高的项目为行为准备中的第二项“个人卫生处理”,得分最低的为技能准备中的第八项专业/岗位技能准备。另外得分偏低的分别是整理收纳技能、体察他人言行与情绪的能力、与同伴合作的能力、礼仪礼貌、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

我们以两次调查及评估的结果作为依据,将本研究的实践重点设置在改善和消除智障学生可能出现的职业适应问题,并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带入课堂、带进课程,以此达到提升职业适应能力的目标。

 

二、确定课程框架和内容,开展“适应性”职业培训课程实践

 1.以“促进适应”为目标,调整课程体系

学校原本就设有中式面点、营业员、花卉园艺三大专业,根据上海市技能鉴定中心相关专业五级的考级要求开展专业课教学。同时,开设了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等文化类课程和心理健康、体育等素质类课程,同时依据智障学生特点,学校设置了康复、保健等课程。经过对劳动就业市场的考察发现,目前上海在西点方面的就业渠道更为宽广,因此增设了西点制作课程,为智障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根据适应性职业培训的目标,结合智障学生实际需求,学校将原有课程重新划分,分为基础类、职业技能类、职业适应类三大板块,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和运动康复类相关课程;职业技能类课程为学校现有三个专业的课程以及一门西点操作课;职业适应类从心理适应和就业指导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包含学校“菜单式”就业培训模式中的岗前培训。这一课程框架将学校现有学科重新定义,调整、增设了能够更为直接地提高职业适应的学科,使之能够满足学生在校期间内开展适应性职业培训的需要。

具体设置方式见下表:

智障学生适应性职业培训

课程框架

类别

学科

基础类

语文

数学

信息技术

体育

康复与保健

职业技能类

中式面点

理论

操作

营业员

理论

操作

花卉园艺

理论

操作

西点制作

职业适应类

心理教育

就业指导

岗前培训

2.以“课程渗透”为手段,实施专项训练

学校根据前期调研结果,从岗位技能掌握情况、岗位胜任情况、人际关系处理、遵守规章、工作配合度等多个方面详细罗列出智障学生在适应职业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事项。同时,通过企业调研,将学校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的各企业具体岗位的需求加以分析。

将智障学生自身和企业的职业适应相关问题分类后,以提高智障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和职业心理三方面的适应能力为出发点,由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将问题和需求以及恰当的解决方式编写入各学科的“适应性培训专项训练手册”,并作为原有教学内容的补充,在课程内以阶段训练或定期训练、团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加以实施。

课程内适应性专项训练

(部分)

学科

训练内容

培养目标

专业课

职业道德

心理适应

基础技能

技能适应

拓展技能

技能适应

语文

职业思想

心理适应

职业语言

行为适应

求职技能

行为适应、技能适应

数学

服务岗位相关数学知识

技能适应

服务岗位计算工具的使用

技能适应

心理教育

职业心理素养

心理适应

职业情景应对

行为适应

岗前培训

服务行业清洁与整理

技能适应

基础服务技能

技能适应

3.以“岗前培训”为补充,丰富课程内涵

根据企业对智障学生上岗提出的要求,学校结合智障学生的特点,提出了“菜单式”就业培训模式,探索可以减少企业用工和培训成本的培训方式,由教师先进入企业学习一段时间,掌握各岗位的要求;回校后,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进行定向性、针对性的培训,使得智障学生在进入正式的工作岗位之前,就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比较熟悉;然后在教师陪伴下上岗实习,尽快适应职业环境。

“菜单式”就业培训模式由前期筹备、岗前培训、入岗支持、后续保障等多个环节组合而成,并制定相关制度加以保证,其中“岗前培训”环节被纳入“适应性”培训课程体系,实施步骤如下:

1)学校派教师作为“学徒”进入企业学习,了解并掌握智障学生即将担任的每一个岗位的具体职责要求和工作内容。

2)根据企业开展的培训内容以及实际所需的技能,教师依据智障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编写适用的培训教材,内容包括“餐厅带位流程”“后场操作细目”等。

3)由受过训练的教师依据智障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和特点,开展一对一、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教授岗位知识、传授本岗位的职业技能。

4)由企业定期派专人到校,一方面指导和监督教师的课程教学情况,一方面通过讲座、示范和个别指导等方式,对智障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员工守则等方面的企业培训。

5)课程后期通过在仿真实训室进行的情境化训练,让智障学生体验职业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学习并操练应对的技能。

6)由企业与培训教师共同完成课程评估后,安排智障学生进入各个岗位开展实习。

“岗前培训”的课程实践,受到了企业的肯定和智障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课程当中明确了自己上岗后应该做些什么、要怎么做,为顺利就业奠定了基础。

 

三、评估与对照,分析“适应性”职业培训课程效果

作为干预对象的12级学生目前已经正式上岗就业。42名学生当中实习推荐成功率达83.3%,其中正式签约率为94.2%。目前,签约成功的学生在岗位上工作已超过一年,适应情况良好,未有一人离职。

12级学生职业适应情况的评估结果与往届毕业生的得分率进行对比:

智障学生职业适应情况评价分析

组别

与同事

关系

与上司

关系

遵守

规章

岗位

胜任

工作

配合

参加企

业活动

承担更

多工作

抱怨

继续

留用

对照组

41%

51%

78%

46%

44%

51%

64%

69%

56%

干预组

63%

67%

81%

52%

54%

52%

64%

22%

80%

经过适应性课程培训的智障学生在工作态度(服从、守时、责任感)、情绪(精神状况、严重行为问题)、工作能力(速度、体能、技巧)、沟通与社会技巧(配合度、挫折容忍力)上均有很好的表现,且能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智障学生的岗位技能能够在上岗初期就满足企业的要求,同时适应职业环境、与周围同事和谐相处的能力、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寻找相关人员解决的能力都得到了企业主管的肯定。

四、思考

1.适应性职业培训思想下的课程实践,是支持式职业教育模式的具体体现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在适应性职业培训前提下建立的课程框架及教学实践,是以学生的就业需要为出发点,使智障学生从各个学科、从多个角度接受职业教育的熏陶,并根据学生自身的不足以及未来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对于培养职业意识和态度、形成恰当的职业行为、习得切实所需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完善适应性职业培训课程的同时,要进一步研究课程评价方式

在研究当中,学校积累了适应性职业培训相关的教学资料,目前以适应性职业培训专项训练手册的方式留存。在教学实践中,这些内容已经和原有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和渗透,教师在教学当中也已经对所有的教学资料进行了重新整理和规划。下阶段,新编教学内容与原有教学内容的系统整合将是工作重点之一。

同时,本研究开展的课程实践中,课程评价的针对性和过程性还存在不足,这也需要通过后期的研究逐步完善。

 

(作者单位: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  纪勋初等职业技术学校)